劉守良

劉守良(?-?),字君遂,直隸淮安府海州贛榆縣人(今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基本介紹

  • 本名:劉守良
  • 字號:君遂
  • 所處時代:明朝正德嘉靖年間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明朝淮安府海州贛榆縣
  • 出生時間:?
  • 去世時間:?
  • 主要作品:詩《過鹽倉城》
基本信息,生平事跡,人物評價,個人作品,相關說法,

基本信息

正德十一年,應天府鄉試第八十八名,後參加會試第三百四十一名。正德十六年,登進士第三甲第一百九十六名,授行人司行人。以忤逆嚴嵩遭壓抑,累遷工部都水司郎中,堅決辭官歸鄉。曾祖父劉奫;祖父劉達,曾任判官;父親劉鑒,以子封贈工部營繕司郎中。前母張氏;樊氏[4]。

生平事跡

明正德十一年(1516)中舉,正德十五年以三甲一百九十六名進士,官行人司行人,工部營繕司郎中。時值嚴蒿當政,諂上欺下,專橫跋扈,不可一世。天生峭直之守良,冒死上疏彈劾,參嚴蒿受賄、賣官鬻爵,結黨營私,陷害忠良、欺矇聖主、專權誤國之罪。嚴蒿將奏本壓下,反誣守良“不臣”之罪,明世宗大怒,下守良於大理寺獄,幸得諸同年連名上 書,保守良精忠報國,獲釋復職。
前元君臣明初逃往也先國,常恃蒙古鐵騎犯邊,後兩國議和,互派使臣,但邊境衝突時有發生,使臣實為人質,有被殺之虞,因此為使臣者莫不有生離死別之感。守良復職不久,大明駐也先使臣出缺,嚴蒿以守良“有外交才幹”保舉,得帝恩準。
守良深知也先人質直好義且少文,到官伊始即陳以和邊、富民、強國之策,得已先可汗好感,信任,常以國事相詢,守良一一以善策相告,施行效果皆佳。不數年,也先政通人和,牛羊孳繁,兩國間也相安無事,年年貿邊。及至世宗帝知守良有治國實才,下旨召回,守良已在也先國12年,在憂思和惡劣氣候條件的摧殘下,蒼老到令故人不敢相認。
守良少時即以孝聞名於南直隸淮安府置,辭官返里後侍老,課孫,謝絕世交,數年後鬱郁而逝。侍嚴蒿罷相,檢校出守良參嚴蒿本章,穆宗始知守良忠直,下詔徵召,守良子孫心有餘悸,回以“劉守良已殘歿多年,絕無後”。穆宗欽賜“香火生世守”匾額,入祀鄉賢祠。

人物評價

《嘉慶海州直隸州志》援引《江南通志》記載:劉守良,字君遂,贛榆人,由進士歷官行人司行人,工部郎中。性峭直,有名於時。少為諸生,母病思食菌,不可得。悲號竟夕,據木假寐,既覺,若有物,視之菌也。為羹進母,遂愈。今鄉人能指其菌生處。沒,祀鄉賢。

個人作品

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記載劉守良詩一首《過鹽倉城》,引自舊《淮安府志》。
勞人車馬易黃昏,晚渡墟城逸思存。河自西南流入海,路從高下亂通村。
鼓中日落處聞寺,荊棘秋荒半沒門。為惜梳妝樓上草,年年留綠怨王孫。
此詩是守良罷官回鄉路過鹽倉古城,見斷壁殘垣,傷感之情油然而生,低吟一律,感嘆物是人非。

相關說法

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朝廷突然下旨查考。因檢校得本,劉守良當年彈劾嚴嵩的奏章重見天日。康熙皇帝閱後,嘉贊他的忠直,下詔徵召忠良的後人。但當時,他的後人已窮困不堪,心存餘悸,無力打點京中來人,後來也沒有結果,連奏本也沒能保存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