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豪

劉士豪,內分泌學家和醫學教育家。畢生致力於中國內分泌的建設和發展,做了許多開拓性的工作。他在學術上的最大貢獻,是對骨質軟化症的鈣磷代謝的研究。證實雙氫速變固醇治療腎性骨營養不良有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士豪
  • 出生地:1974
  • 出生日期:1900
  • 職業:內分泌學家和醫學教育家
人物概述,生平簡介,技術成就,社會評價,主要論著,

人物概述

劉士豪(1900~1974)中國內分泌學家。1925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歷任協和醫院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講師、助教授、襄教授、教授。1928年和1933年先後赴美國紐約洛氏醫學研究所和英國倫敦柯氏生物化學研究所進修。30年代在協和醫院首建代謝病房和相應的實驗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北京同仁醫院院長,中國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1961年在協和醫院建立第一個內分泌科,任內分泌科主任;1965年,首次在中國建立胰島素放射免疫及醛固酮的測定方法。
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對鈣磷代謝的研究。1934~1942年與內分泌專家朱憲彝合作研究“骨軟化症的鈣磷代謝”,發表13篇論文;對腎性骨營養不良、纖維性胃炎、敗血症的鈣磷代謝研究,發表論著17篇;30~40年代證明了骨軟化症的主要原因是維生素D缺乏;在國際上首次證實維生素D可通過母乳治癒嬰兒佝僂病;首次運用雙氫速變固醇治療腎性骨營養不良症,首創腎性骨營養不良的病名。並將醫學界一直爭論不休的stress一詞定義為“應激”。發表論文60餘篇,著有《生物化學與臨床醫學的聯繫》。

生平簡介

劉士豪,原名明允,曾用名執中。1900年12月24日出生在湖北省武昌市保全門外一個破落的木材商家庭,排行第五。因經濟困難,4個哥哥都先後當學徒工。他天資聰穎,父親劉潤軒破例供他入學。上中學時,母親孫氏忽染重病,數年方愈。為治母病,全家舉債度日。從此,他便萌動了學醫的念頭,更加發奮讀書,學業成績很好。1913~1917 年在武昌文華大學附屬中學學習時,他用4年時間完成了6年的學業,以平均97.5分的成績,在全班奪魁。1917~1919年,他就讀長沙湘雅醫學院醫預科。1919年,他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1925年,他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同時,獲得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生的最高榮譽獎——文海獎學金。
劉士豪畢業後,北京協和醫院聘請他任內科住院醫師。一年後,晉升為總住院醫師,成為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生中第一個擔任總住院醫師的中國人。在擔任住院醫師和總住院醫師以及北京協和醫學院內科學系助教的3年時間裡,他初步研究了低血糖症、急性氯化汞中毒、慢性幼年型搐搦症、慢性成年型特發性搐搦症、瘧疾的酸鹼平衡等,撰著有關論文13篇,其中7篇發表在國外醫學雜誌上。
1928~1930年,他在美國洛克斐勒氏醫學研究院進修,在著名生物化學家Donald van Slyke(1883~1971)的實驗室里主修血液氣體分析技術。他和其他人一起,改進了壓力分析混合氣體中,血液和一氧化碳測定技術,為研究血液酸鹼平衡提供了有效手段,得到van Slyke的青睞。從美國回來後不久,被晉升為副教授。
1934~1942年,劉士豪與朱憲彝一起,研究骨軟化症的鈣磷代謝。他們更深入研究了維生素與鈣磷代謝的關係,以及維生素D的臨床套用,許多研究成果當時處於世界前沿,迄今仍為國際一再引用。他提倡臨床-科研-理論緊密結合,把臨床中碰到的問題,帶到生物化學實驗室中解決,並使之上升到理論,再用理論去指導臨床,如此周而復始,循環往返,不斷深化、提高。他的臨床科研工作嚴謹、細緻、踏實。在進行鈣磷代謝研究時,他對骨質軟化症患者每天從膳食和飲料中吸入多少量的鈣和磷,從糞、尿中排出多少量的鈣和磷,都要進行精密的實驗測定。醫院配膳房按照他的實驗要求,給患者設計食譜,喝的水一律蒸餾。按他的要求,每個患者的每頓膳食配膳房都要提供兩份,一份供患者食用,一份送實驗室搗碎後測試其中鈣、磷的實際含量。有時,他還要求主管這類患者的實習醫師食用與患者同樣的膳食和飲料,然後將患者的鈣磷代謝測定結果,與實習醫師的鈣磷代謝測定結果相對照,以便更為準確地研究患者鈣磷代謝的異常情況。一次,一住院患者用膳時不小心掉了一小團米飯,他立即與實習醫師一起把米飯揀起測量,並通知配膳房補足。如此嚴謹的科學研究作風,至今許多協和老專家仍不曾忘懷,他們稱他是“臨床科學研究的典範”。美國著名的骨病專家A.M.Parfitt 1983年來中國訪問時,特地要求到劉士豪工作過的實驗室和配膳房參觀。
1937~1938年,劉士豪被選派赴英國倫敦柯氏生物化學研究所進修。在Dodds指導下專攻動物實驗研究,在促性腺激素對靶器官生理作用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貢獻。1938年,從美國回來後升為北京協和醫院內科臨床襄教授和北京協和醫學院內科學系襄教授。1941年,晉升為教授,這使他成為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北京協和醫學院醫院第一個中國內科教授。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北京協和醫院和醫學院被日軍關閉,劉士豪失業。當時美國皇家醫學院重金聘請他任研究員,他與妻子王意貞決定留在自己的國土上,給同胞治病。於是,他在北平掛牌行醫。1946~1957年,他受聘兼任北平(後北京)同仁醫院內科主任。1946~1948 年兼任北平陸軍醫院內科特約醫師。在此期間,在科研條件簡陋的情況下,他將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結合起來,在這兩家醫院首次開展科研臨床課題,使當時發病率很高的斑疹傷寒、結核性腦膜炎的發病率明顯下降。
1948年9月,北京協和醫院和北京協和醫院先後復院,劉士豪受聘兼任北京協和醫院內科臨床教授,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主任、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繼續擔任這兩個職務。1949年,他兼任北平陸軍醫院後身——華北軍區醫院的內科主任,兼同仁醫院院長。1955~1957 年,他辭去同仁醫院院長之職,專職於北京協和醫學院。在此期間及以後,他深入研究了糖尿病、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腎性尿崩症以及這些疾病與鈣磷代謝的關係。在這些研究工作中,他的臨床-科研-理論相結合的作風,得到了更充分的發揮。他帶領科室人員走出醫院大門,深入廠礦企業,開展對糖尿病的普查普治及科研工作,創造了一套教育患者掌握糖尿病復發規律及其防治方法,使該院糖尿病的臨床科研工作,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1955~1956年,他編著了32萬字的《生物化學與臨床醫學的聯繫》一書,1957年該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用現代生物化學、生理學的理論觀點,探討了鈣磷代謝和骨質病,鈉和鉀代謝,糖尿病,水電解質平衡,蛋白質營養,垂體、甲狀腺、腎上腺、卵巢等內分泌疾病的發病機理、治療。這是他幾十年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結晶。當時,在北京協和醫院和北京有些大醫院的內科,幾乎人手一冊。研究基礎理論的人讀後,知道如何用理論指導臨床實踐;臨床醫師讀後,對診斷、治療疾病,有了更可靠的依據。1960年代中期,人民衛生出版社應廣大醫務工作者的要求,準備將此書再版,但因文化大革命開始而未果。
此外,劉士豪共撰寫內科學、內分泌學方面的論著63 篇,其中鈣磷代謝方面的論著27篇。
劉士豪是中華醫學會的常務理事。
劉士豪能夠取得較好成就,完全得力於勤奮。他生活儉樸,每月2/3的工資都用於訂購圖書、雜誌。他通過美國友人訂購的國外醫學雜誌和書刊,往往比北京協和醫學院圖書館訂購的早到半年。他家裡就是一個小小的圖書館。晚上和節假日,學校圖書館下班後,他就在自己家中的小圖書館裡查資料、備課、寫論文。
1960年代初,劉士豪身患腦血管病、糖尿病、肝硬變等多種疾病,但他始終帶病堅持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受到殘酷打擊迫害,病情也不斷加重,卻仍堅持工作。1974 年5月19日下午,他要到北京協和醫院參加會診,這天,他心慌腿沉,挪步艱難。家裡人勸他請病假,但他堅持與會。四點半鐘會診完畢,他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往家走,路上還繞道診視一位肺氣腫患者。正當患者向他訴說病情的時候,他的一條腿不停地抽搐。人們扶他起來,他怎么也站不起來了。這是他診療的最後一個患者。他的病經北京協和醫院診斷為腦血栓綜合徵。6月2日,劉士豪病逝於北京。
為了紀念這位有傑出貢獻的中國內分泌學的主要奠基人,1990年,劉士豪誕辰90周年之際,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在南京召開全國內分泌學術會議。會議期間,專門為他舉行了紀念活動,發表了紀念文章。

技術成就

劉士豪畢生致力於中國內分泌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做了許多開拓性的工作。他早就認識到內分泌學無論在臨床醫學或是基礎醫學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930年代中期,他與美國學者韓能(R.R.Hannon)博士一起,在北京協和醫院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代謝病房和相應的實驗室。1942年,北京協和醫院關門,代謝病房和實驗室被摧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重整旗鼓,先後組織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工作者池藝盛、許建生和楊德馨等人,重新建立起內分泌病房和實驗室,建立了內分泌激素測定和功能檢查方法,在此基礎上,1961年底,他在北京協和醫院主持了中國第一個內分泌科,聘請留學歸來的高級研究人員參加研究工作。在他的領導下,到文化大革命前,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已經形成了包括垂體、腎上腺、糖尿病、鈣磷代謝、生物化學、生理、組織化學及放射免疫等研究分支,基礎和實力都相當雄厚的大科,被人們譽為“人才濟濟,成果纍纍”、“我國內分泌學科的明珠”。他還積極籌備建立內分泌研究所,也因文化大革命開始,未能如願。劉士豪在抓學科的發展和建設中,注意捕捉國外醫學發展動向。1950年代,國際上對胰島素的測定,多採用生物及化學方法,這既麻煩又不準確,給臨床診斷和科學研究都帶來一定困難。1960年,國外醫學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報導美國學者Rosalyn S.Yalow和Solomon A.Berson建立了放射免疫測定方法,其靈敏度比生物及化學方法提高几千倍到百萬倍。他從國外醫學雜誌上發現這一信息後,敏銳地預見到這一新的微量分析方法將給內分泌學帶來巨大的推動和變革。1962年,他便招生了一位研究生,研究課題就是“胰島素放射免疫測定方法”。1965年,“胰島素放射免疫測定方法”在中國研究成功,為糖尿病的發病機制、診斷和治療提供了精密的工具,從而使中國胰島素的測定方法,趕上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爾後,這一方法就在中國醫學、生物學領域得到了廣泛套用。他還對各內分泌腺體進行了系統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1957年,他首次在國內建立起24小時尿17-羥皮質類固醇的測定方法,此後,又首次建立起醛固酮的測定方法,從而得以發現中國第二例及第三例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他還打算建立生長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放射免疫測定方法,但也因文化大革命而未能實現。
劉士豪在學術上最突出的貢獻是對骨質軟化症鈣磷代謝的研究,其中,對維生素D與鈣磷代謝之關係的研究工作尤其深入。鈣磷代謝涉及內科、骨科、內分泌科的許多病種。研究工作起步較晚,1910年代,人們才開始認識到維生素D是鈣磷代謝最主要的生物調節因素之一。1919年,Edward通過營養學研究,肯定軟骨病是維生素D缺乏所致。劉士豪還在當學生的時候,就對上述課題發生興趣,做了一些研究工作。他於畢業前的1924年,發表論文“魚肝油對搐搦症鈣磷代謝的影響”。1934~1942年,他與朱憲彝一起,在北京協和醫院以“骨質軟化症的鈣磷代謝”為主題,對患骨質軟化症患者的鈣磷代謝情況,進行了長期、系統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1920~1940 年代,中國北方,特別是山西、陝西、甘肅一帶,多胎婦女患骨質軟化症的很多,這嚴重影響婦嬰健康。他們通過測定這類患者鈣磷攝人和排出的情況,以確鑿、豐富的實驗數據,證明本病主要病因是維生素D缺乏,並在國際上首次證明骨質軟化症患者的基本代謝缺陷是腸壁對鈣質的吸收發生障礙,鈣在體內的消耗得不到彌補,形成負平衡,最終導致骨質軟化症。這些患骨質軟化症的孕婦所生的孩子也易患佝僂病。他們還首次證明:維生素D可使骨質軟化症患者的腸壁恢復吸收鈣質的功能,而且能在較長時間內發生效益,使血清中以鈣與磷循序運行至骨骼系統,補充其消耗量,鈣在體內逐漸形成正平衡,使骨骼重新鈣化。他們還在國際上首次找出用維生素D治療本病的最低劑量,其量僅及當時美國麻薩諸塞綜合醫院所用劑量的1/5,而其療效與大劑量維生素D無異。直到目前,中國許多內分泌臨床工作者仍然套用這個劑量有效地治療骨質軟化症。劉士豪和朱憲彝還發現患有骨軟化症的婦女,在哺乳期間若不予以維生素D治療,則病情會加重。據此,他們做了實驗研究,第一次在國際上證明:健康母親乳汁中含有維生素D;維生素D可以通過母乳而治癒乳兒的佝僂病。這一發現,對於闡明中國兒童佝僂病的發病機制有重要意義。
1935~1942年,劉士豪、朱憲彝還對5例腎性營養不良患者進行了深入的臨床觀察、實驗和隨訪,取得了重要成果。當時國際上對慢性腎功能不全引起的骨病變命名很不一致,有稱“腎性軟骨病”、“腎性侏儒”、“腎性骨發育不全”的,還有稱“腎性纖維囊性骨炎”的。他們認為前三種命名都具有各自的片面性,最後一種命名,如果採用,則需要進一步作病理研究。他們提出“腎性骨營養不良症”一名。這一命名被國內外醫學界廣泛採用至今。
人們在治療腎性骨營養不良時,一般都用維生素D,但療效不顯著。劉士豪和朱憲彝想到了藥物雙氫速變固醇。雖然1936年美國鈣磷代謝專家Albright等人報導過雙氫速變固醇治療軟骨病無效,但劉士豪、朱憲彝進行了大量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出乎意料地發現該藥有明顯療效。這樣,他們在國際上第一個證實了雙氫速變固醇對治療腎性營養不良症的有效性。
維生素D為什麼對治療腎性骨營養不良症無效?在當時人們對於維生素D代謝知識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劉士豪提出了一個還沒有人想到的假設:由於腎功能受到損害,維生素D活性差,因而不能發揮其效益。這一假設,於30年後得到了科學的驗證。1971年,美國兩位學者F.Deluca 和Halick同時證實:維生素D在人體內,必須先經過肝臟到達腎臟,然後在腎臟轉變成它的活性形式(1.25-雙羥維生素D),才能發揮其生理效益;而腎功能受到損害時,維生素D即不能完成上述轉變,從而影響鈣和磷的吸收。劉士豪當年的假設,到了1980年代仍為國際學者所稱道。
劉士豪還在國際上第一個測出腎性骨營養不良症患者腸的鈣吸收率僅為7%,而健康人為28%。這說明該病患者的腸鈣吸收能力僅及健康人的21%。這一數據至今仍被國際學者引用。此外,劉士豪還對健康者以及纖維性腎炎、成骨不全、壞血病患者的鈣磷代謝情況進行了研究。共發表有關鈣磷代謝的論著27篇。他和朱憲彝共同撰寫的論著“腎性營養不良症與鈣磷代謝的特殊關係”,1943年,美國《內科學》以59頁的篇幅全文刊用。
劉士豪還對“無滲透性鈣”和“有滲透性鈣”作了研究。1911年,Rona首先提出“無滲透性鈣”可能與血清蛋白相結合,1925年到1926年,有多位科學家在美國著名的《生物化學雜誌》上發表文章,有的認為與血清蛋白結合;有的認為和有機物結合;還有的認為與甲狀旁腺激素結合;眾說紛紜。1927年,劉士豪以大量實驗數據證明“無滲透性鈣”確與血清蛋白相結合。他還同時證明:“有滲透性鈣”對於神經敏感有莫大關係;至於“無滲透性鈣”,則不太重要。歷經60多年的醫學科學驗證證明,他的論證是正確的。

社會評價

劉士豪治學嚴謹,誨人不倦,培育了一大批內分泌學專業人才。他擔任北京協和醫院內科總住院醫師以後,即被聘為北京協和醫學院助教。此後幾十年,除協和關門及文化大革命期間外,他一直在該校任教。1960年代初,他花很大精力,在北京協和醫院先後組織了4期內分泌專業學習班,並親自授課為各省、市培養骨幹師資和科研隊伍。他博學深邃,才思敏銳,登上講台,講起課來,不帶提綱,慢條斯理,出口成章,把非常複雜深奧的生物化學理論問題,在十幾二十幾分鐘內,講得一清二楚。他還善於根據自己臨床及科研中的新發現及國內外新動向,不斷補充新的內容。年年講生物化學,年年有新意。那時候,北京協和醫學院名教授講課,醫學院助教、講師,北京協和醫院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都去聽課。每逢劉士豪講課,教室里都擠得滿滿的。
北京協和醫學院除課堂教學外,十分重視臨床實踐。臨診醫師帶著學生巡診,邊看邊教。劉士豪在巡診教學中,既嚴肅認真,又恭謙溫和。
他在巡診教學中,把課堂知識和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把枯燥乏味的醫學科學理論講活、講透;同時,教育學生學會分析思考問題的方法。由於他執教認真,治學嚴謹,他早年的許多學生,現在都成為中國內科或內分泌學科的帶頭人。

主要論著

1 Liu SH.魚肝油對抽搦症鈣磷代謝的影響.Chin Med J,1924,38∶793.
2 Liu SH.甲狀旁腺近期文獻綜述.Chin Med J,1926,12∶34.
3 Liu SH.滲透與非滲透性之血清鈣.Chin J Physiol,1927,1∶331。
4 Liu SH.甲狀腺提取物治療腎炎之效果.內科學進展(美國),1927,40:7.
5 Liu SH.對搐搦症不同治療效果之比較研究.一、慢性幼年型搐搦症.J Clin Invest,1928,5∶257.
6 Liu SH.對搐搦症不同治療效果之比較研究.二、慢性成年型特發性搐搦症.J Clin Invest,1928,5∶277.
7 Liu SH,一例伴有低血糖和高胰島素血症的胰島細胞瘤病人手術前後血糖及其代謝的研究.
8 Liu SH.注射動物垂體後葉提取物引起的病理改變.Chin Med J,1939,55∶448。
9Liu SH.Noble孕馬血清提取物和孕婦尿提取物對去垂體雄性大鼠生殖系統的影響.Ⅰ.內分泌雜誌(美國),1939,1∶7.
10Liu SH.Noble 孕馬血清提取物和孕婦尿提取物對去垂體雄性大鼠生殖系統的影響.Ⅱ.內分泌雜誌(美國),1939,1∶15.
11 Liu SH.在骨質軟化症時維生素D對鈣代謝的影響.Chin Med J,1940,57∶101.
12劉士豪.骨質軟化症是營養性疾病(綜述).營養雜誌,1941,11:1.
13Liu SH.酸與寒冷性紅細胞脆性增加所致慢性溶血性貧血.一、二例臨床和實驗室觀察.血液學雜誌(美國),1951,6∶101.
14 Liu SH.酸與寒冷性紅細胞脆性增加所致慢性溶血性貧血.二、溶血對血清因子本質的研究.血液學雜誌(美國),1951,6∶124.
15劉士豪.生物化學與臨床醫學的聯繫.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