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劉堯民少年時代僅上過三年學,全憑自學,博覽群書,並掌握了日、英、法等語言,開始翻譯外文,在報刊上發表文章。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講授《社會主義史》等課程,主辦文藝刊物《壓榨》,撰寫了連載文章《革命的藝術》、《資本主義下的藝術與藝術家》。1928年,創辦黨的理論刊物《紅色戰線》和《小世界》,並擔任《雲南民眾日報》副刊編輯。
1941年,受聘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他講授中國古代文學,深入淺出,語言生動。在詩經研究、楚詞研究、先秦兩漢文學史、明代民間文學、魯迅研究等課程中,運用馬列主義觀點,剖析問題,深受師生讚許。他對中國古代詞曲有較深研究,對先秦文學造詣很深。1944年,兼任《正義報》副刊編輯。1947年,劉在會澤楚黔中學任教期間,提倡“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並用《抗大校歌》的曲譜填詞作《楚黔中學校歌》。1951年後,再返雲南大學任教。1960 年,因其教學科研成績突出受到表彰,出席了全國首屆文教群英會。“文革”期間,橫遭批鬥,1968年7月27日,被揪游校園,折磨致死。1977年,中共雲南省委為其平反昭雪。
人物生平
出生於雲南會澤縣一個地主資產階級的書香家庭。啟蒙時,父親教讀《爾雅》,說要造就大學問,搞漢學問,此書必須讀通。11歲入“愛國國小”學習新知識,也讀舊的典籍。14歲時,已熟讀《四書》、《五經》。厥後到昆明讀了一年中學就退學回鄉自修,七年之間埋頭於家藏的經史子集裡,沒有人指導,全靠自學摸索到清代漢學家的治學方法,訓練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受清代學者章學誠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學術思想影響很大。七年苦讀,使他在國學方面造就了深厚的功底。
在閉塞的家鄉,形同與世隔絕,他嚮往到北京學習未成。1920年,他毅然離鄉到昆明各箇中學教文史課。那時,他拚命閱讀新書,鍥而不捨地追求知識,並尋找新的治學方法。他開始用西方哲學觀點和方法來研究中國的哲學和文學,在《孟晉》、《救國日刊》、《滇潮》和上海《述學社月報》等報刊上,發表了《孔子哲學》、《詩學略論》、《美學感覺論美學與快樂論美學的批評》、《論周南召南》等長文。
1926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並編輯黨刊《紅色戰線》、《小世界》。同時,奉命到乾訓班講“社會主義史”等課程。他寫了《資本主義下的藝術和藝術家》,連載於黨刊《壓榨》上。1927年在白色恐怖下,黨組織遭到破壞,他與黨失去了聯繫,直到1928年李生莊、艾思奇弟兄倆回昆,才又接上關係。那時,他以“社會賢達”的公開身份,進入《民眾日報》社,編輯副刊“象牙之塔”,登載有進步傾向的文藝作品。1929年底,因政治壓力加大,報社把“象牙之塔”改為“銀光”,仍由他編輯,但內容只刊載一般文藝作品,甚至還有唯美主義以及達達派觀點的文章。這時,黨組織被破壞,他與黨失去了聯繫。
1937年,劉氏到雲南大學文史系任教,約一年後回會澤。1941年,又被雲大文史系聘為教授。他先後講授“詞史”、“曲史”、“詞選及習作”、“曲選及習作”、“溫李詩”等課程;同時把多年積累的“詞史”材料寫成導論性的著作《詞與音樂》,於1946年作為雲南大學文史叢書出版。該書的特點是從文學的內部運動規律來探討詞的起源。他從詩歌與音樂的交流上,發現了詞與近體詩的音韻平仄關係極為密切這一關鍵問題,令人信服地闡明了詩的“內在音樂”的變化經“外在音樂”的作用就產生了詞,這是前人所未道及的。1943年,《正義報》創刊,劉堯民任該報董事和社論常委。他在抗戰勝利前後,在該報發表了《一年來文化運動的意義》、《論建國人材》等文。後者強調真正的建國人材,不是“奴才型”的人。由於他的進步傾向,在李公僕、聞一多慘案後,以“放言高論”為由而被解聘。他回家鄉在“楚黔中學”任教,宣傳進步的文藝、哲學思想,培養人才,為迎接解放輸送幹部。解放前夕,他還投入了滇東的游擊隊(邊縱六支隊),參加武裝鬥爭。
1951年,他又回到雲大,任中文系主任。在教學改革運動中,針對解放初期課程設定沒有一定計畫,教師隨意開課的情況,他制定計畫進行改革,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思想和業務水平,親自給他們上課,並大膽使用,讓他們在教學實踐中成長。由於成績卓著,1960年作為特邀代表光榮地出席了首屆全國文教群英會。
他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並不偏重個別字義的解釋、考證,而是務求取博用宏,把幾千年的中國文學史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探討。他很重視社會歷史條件對文學發展所起的作用,注意中外文學的比較研究,融會貫通各種互相聯繫著的文學現象,去尋找其中帶有規律性的東西。他刻苦學習馬克思主義,遺稿中有《哲學札記》、《學習唯物主義的目的》等文章。他在教學和科研上取得較好的成就,在於他深厚的舊學基礎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能用先進的世界觀和方法駕馭群籍,不斷進行探索。他在對魯迅、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先秦文學的研究上有較高的造詣。
解放後十多年,劉氏既負系行政領導工作,又站在教學第一線,任過的課程有“魯迅研究”、“詩經研究”、“楚詞研究”、“明代民間文學”和“先秦兩漢文學史”等。他講課是以新的研究成果,充實教學內容,深入淺出,令人易受啟發。他是雲大第一批帶研究生的教授,對研究生要求嚴格,須讀原著和有關資料,並寫出讀書報告,還要旁及甲骨文、金文、音韻、訓詁諸學。
劉氏解放初即任雲南省政協常委、省文聯委員。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並任雲南分社副主任兼秘書長。1960年第三次被接納入黨。
十年災難,劉氏未能倖免,身心受到極大折磨、摧殘。在1968年7月27日的一次批鬥後的“遊園示眾”時,精神蒙受重大刺激猝然去世,享年70歲。
主要著作
他著述和翻譯了大量作品,已出版的有《孔子哲學》、《詞與音樂》和《關於〈天問〉》等;譯著有鄧南遮的《秋夕夢》、愛倫的《黑貓》和石川啄木的《悲哀的玩具》等;講稿有《莊子》、《唐樂詞史》、《楚詞研究·離騷校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