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國森
- 職業:原山東省長清縣炒米店石場車間主任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黨員
人物生平,破除迷信克服保守,鼓足幹勁創奇蹟,烈火中的英雄,
人物生平
劉國森(?—1984) 長清縣人。長清縣炒米店石場車間主任。1958年、1966年,兩次被評為山東省先進生產者。劉國森同志,歷城區張下公社王府村人。1946年入伍,他當時年僅18歲。這個出身貧寒的青年,在黨的培養教育下,思想覺悟很快得到顯著的提高,在1947年6月就光榮的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過警衛員,正付班長,通訊副班長,副政指,管理員,通許參謀,副連長等職,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南征北戰,立下了功勳。為加速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他積極回響了黨的號召,於1952年復員回鄉生產。1953年他參加了歷城區炒米店石場的工作,任車間主任。該同志到場後,一貫朝氣蓬勃,幹勁十足,處處表現了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
破除迷信克服保守
工農業生產全面大躍進鼓舞著每一個人奮勇前進。劉國森同志和全國人民一樣熱情奔放,黨的技術革命的號召,使他興奮異常。他想到石場的繁重體力勞動,也應該來它個革命,多快好省地出石頭,支援工農業飛速的發展,於是他就找工人商量如何進行技術革新改變笨重的勞動。但許多工人說:“咱乾的這一行是七十二行裡邊沒有的一行,從來沒聽說砸石頭出專家。”有的則說:“比咱能的人多的是,可沒聽說砸石頭不用力氣。”也有人表面上好似“體貼”的說:“老劉,你別弄那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心高妄想了,怎么發明創造也得用倆手抱著鐵錘乾,反正不能機械化了。”這些冷言諷喻使劉國森同志一度產生猶豫。他考慮:“一沒廠房,二沒機器,又沒工程師和專家指導,只用兩隻手把大石頭砸成小石頭就行了,有什麼可發明創造的呢?”可是黨的偉大召喚,使他難以安靜,他進一步想到:自己是一個共產黨員,又是個復員軍人,過去打敵人從未畏縮,難道今天在技術革命中就畏縮不前了嗎?!不!絕不能掉隊,要堅決跟上去!他翻來覆去的想,又感到搞成功了還好,如果搞不成,豈不浪費國家的財產,惹起別人的恥笑嗎?這些疙瘩在他的心裡死纏著,一個接一個的解不開。報紙上層出不窮的刊載技術革命勝利的訊息。使他非常興奮,特別是看到在黨的精心培養下那些過去目不識丁的農民成了專家的事跡,更使他感動。他暗下決心大幹一番,又無勇氣向領導表示自己的心愿,使得他飯不能吃,夜不能眠。正在他思想處於鬥爭的時候,黨向他伸出溫暖的手,解開了他心裡的疙瘩。工會主席首先找他做了親切的交談,鼓勵的說:“老劉,黨號召我們技術革命,你是車間主任,共產黨員,又是復員軍人,得一馬當先,大膽的搞出個樣子啊!要知道什麼事都是頭一腳難踢,但是沒有失敗就沒有更大的勝利。搞不成也不算什麼不光榮,有黨的支持,害怕什麼,你大膽地想大膽的乾吧!”這些話象千斤錘一樣擊中了劉國森的心弦,他的心豁然感到亮堂了,他渾身使勁地說:“對!有黨的支持,有同志的熱情幫助,我要破除迷信,克服保守,大鬧他一場,不改變石場的面貌決不罷休!”
鼓足幹勁創奇蹟
劉國森同志在黨的教育與鼓舞下,克服了妄自菲薄的思想,意志奮發。他首先考慮擺脫扁擔給人的壓力,採用機器裝運石頭,但怎么辦呢?他根據報紙上報導的“空中運土法”,研究“空中運石法”,經過認真學習,研究了運土法的特點,分析了本場的條件後,他廢寢忘食地苦戰了四晝夜,設計出圖樣,在領導和工人的贊助下四天就安裝好了設備。經過三個小時的緊張實驗,空中運石機成功了。從原來四人每天平均抬一百筐,提高到每天平均運三百五十九筐,工效提高三倍半,工人們喜笑顏開,歡呼這一革新的勝利,再不抬石頭了。由此,劉國森同志得到工人的熱情鼓勵,使他的幹勁越來越大。他又感到工人打炮眼,用力大,速度慢必須改革。在他的腦子裡浮現出當兵在徐州看到用竹弓打洋井的“打井法”,經反覆琢磨研究,終究使竹弓的彈力代替了人力,創造了“竹弓大眼法”,由過去的打五米深需要兩個工減為一個亦可完成;過去打九米以上眼需要四個人操作,兩個人即可能勝任。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為了超額完成生產計畫,他又改革了石篩子,創造了“自動化多層大篩子”。這種篩子共有三層,一遍能出三種規格的石子,第一層是大眼的篩底,出二至四公分的;第二層出一分五到二分五的石子;最後一層出五毫到一分五的石子。三種不同規格的石子同時出產,提高工效三倍,並使工人不再用手篩,減去污土入眼的痛苦。
他所領導的車間二百零八名工人中只有一名老工人會打楔眼,造成大石頭的積壓。劉國森同志又大膽的將扁形楔眼改成圓形的,這樣這樣效果極好,由過去一人每天只能打八個楔窩,提高到打二十四個,並且人人都能打,解決了技術工人缺乏的困難。接著劉國森同志又創造了雙千方炮石的最高記錄,工效提高三倍。
劉國森同志這種大膽創造的精神,大大鼓舞和啟發了石場職工的革命幹勁,掀起了一個學比趕的大高潮。工人們唱著“劉國森是英雄,技術革新大先鋒,堅決學習劉國森,力爭創造奇功”人人激起直追,相繼創造了地面拖車,扁桿改為圓桿等新工具,使石場面貌煥然一新,全廠職工熱情高漲,日日月月生產紅,各項任務都提前完成。劉國森同志成了石場生產的標兵。
烈火中的英雄
1959年3月29日炒米店石場火藥庫,因天氣乾燥,防備不嚴,突然起火。這一不幸訊息劉國森得悉後,立即飛奔現場,他毫不猶豫地要求領導準許他去搶救。當時因倉庫濃煙火舌已經衝出房頂,把瓦烤得啪啪直響,已十分危險又加庫內藥物存放的情況一時不明,所以領導未當即答覆。但劉國森同志一心掛念國家財產,來不及考慮組織對自己的關心,堅決要捨命搶救。領導分析了情況後才同意了他。這是火舌張牙舞爪,危機之情難以言狀,但他毫不顧忌烈火濃煙的重重包圍,撿起滅火器,猛虎般的竄上房頂,滅火器在他手裡象壓滿子彈的機關槍,準確的射向兇猛的火焰。紅紅的火舌,漆黑的濃煙在這位勇士面前縮了回去。他一邊和煙火搏鬥,一邊號召共產黨員同志們立即投入戰鬥。隨著他有力的呼聲,先後有四名黨員飛臨戰場,接著黨委書記也帶領全廠職工包圍了倉庫。僅經半小時的激戰,將烈火撲滅了。由於搶救及時,大部分藥物尚未燃燒,結果搶出49412個雷管,導火線五百米,黑藥四千斤,黃藥八千七百斤,黑芯子二十五捆等危險藥品。這不僅使得國家財產免遭重大損失,而且也保住了全場職工和住地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劉國森同志這種愛護國家財產的英勇精神受到了黨和人民的讚揚,與其同時救火的七位同志榮獲“烈火七金剛”的光榮稱號。(選自《偉大的人民 光榮的事跡》1959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