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喜欣
- 出生地:山東榮成
- 出生日期:1965年5月
- 職業:國家一級美術師
所獲榮譽,情系山海 畫融中西,
所獲榮譽
《泰山松風》入選首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精品展,獲優秀獎;
《憩》入選2002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獲優秀獎;
《雨霽》入選全國首屆現代工筆畫大展,獲優秀獎;
《晨露》入選全國第三屆中國重彩畫展,獲優秀獎;
《清夏》入選首屆中國水墨畫小品精作展,獲優秀獎;
《清露滴山林》入選第二屆全國中國畫作品提名展;
《綠映》入選全國中國畫精品展;
《霧裡看花》入選全國十六屆新人新作展;
《初雪》入選全國第二屆中國花鳥畫展;
《江南雨亦奇》入選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大展;
《新農村——花圃寫生》入選全國第八屆工筆畫大展;
《緣》入選國家體育總局、中國奧委會、中國美協、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組委會主辦的第七屆全國體育美術作品展,此作品還獲得了濟南市委、市政府設立的首屆“泉城文藝獎”。
《千佛涯造像》入選齊魯頌“三個一百”藝術創作工程;
《千佛崖造像》入選“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
《千佛崖造像》入選山東省委宣傳部、省文聯、省美協主辦的《齊魯頌——山東省中國山水畫晉京展》獲創作獎;
《千佛崖造像》入選由國家文化部,中國文聯及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並獲“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山東作品展”優秀創作獎。
情系山海 畫融中西
——記青年女畫家劉喜欣(張肖萍)
伴隨著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畫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她們以獨有的敏銳細膩和畫面表現,傳達著對藝術、人生和世界的感受。當代女性畫家越來越成為一支富有特色的創作群體,劉喜欣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劉喜欣生於書畫世家,自幼隨其父劉寶純先生研習中國山水畫。寶純先生為當代中國藝壇詩、書、畫大家,多年耳濡目染,造就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紮實的傳統中國畫功底。隨後她進入大學攻讀油畫專業,系統地學習了西方繪畫的技法和文藝理論。她之所以選擇油畫專業,是因為她認為作為一名青年畫家,在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道路上既應該肩負起繼承傳統的責任,同時還更應該勇於承擔起開拓發展的重任。
大學畢業後,她始終不忘這份責任,潛心在中國人物、花鳥、山水畫技法及理論上寬泛而又深入的探索和嘗試,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苦苦探求和摸索。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她選擇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學習深造,期間著重學習、研究中國現代重彩、岩彩畫。中國現代重彩、岩彩畫是傳統工筆重彩畫在現代文化和審美條件下變革和發展產生的新畫種。在創作中,她把西方繪畫的精華引入中國工筆重彩畫中,充分發揮現代技法材料的特長。在繼承傳統設色特點的同時,又借鑑吸收油畫的優點,強調畫面大的色調,以現代意識表現傳統題材,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畫面唯美、新穎,具備了一種傳統與現代相融相包、別具一格的魅力。這些年她走訪了幾十個國家進行寫生、交流,學習國際藝術大師的創作技法,吸取精華,博採眾長,為她的繪畫創作注入了新元素。
劉喜欣的作品,色澤凝麗潤澤,意境深沉悠遠,極富感染力,展現出一種求真唯美,具有獨特東方審美意境的藝術格調。“畫格”歷來是衡量中國畫的重要標準,格調不僅僅是形式語言和繪畫技巧,更是透過表象折射出來的人格價值,是畫家的精神氣質和內在品格的真實寫照。多年的沉澱與歷練,使得她養成了謙和好禮、刻苦踏實、淡泊名利、溫柔敦厚的性情氣質,其畫面散發著清韻與正氣,流露著生動與靈性,摒棄了張揚與浮躁,透射出一種寧靜致遠的意境。她把對鮮活生命的熱愛,對美麗家鄉的熱愛,對壯麗山河的熱愛,訴諸於筆端,融匯在畫裡,追求“文以載道、美善合一、情真意切”的藝術境界。
她近些年創作的十幾幅作品入選文化部、中國美協主辦的畫展,多幅作品獲獎並被組委會收藏。僅就她今年的創作而言,她的“一山”“一水”便是可圈可點。
“一山”——《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是以建於初唐的濟南千佛山摩崖佛造像為題材,表現千佛山摩崖石刻佛像在雪後的景色,畫面主體是褐色風化的山岩,枯竹枝椏交錯,殘雪積於崖上,以皴、擦、洗、染等多種繪畫技法突出了斑駁陸離的質感,整個畫面營造出一種厚重的歷史滄桑感。
佛教自漢末傳入中國,石窟造像藝術也由此而入,佛像畫逐漸成為中國美術史上重要的繪畫題材之一。南北朝時梁代張僧繇的“張家樣”、北齊曹仲達的“曹家樣”為歷代畫家所推崇。至隋唐時期,吳道子的“吳家樣”,周昉的“周家樣”等更使得佛像畫頗享盛名。不僅大量的民間工匠從事各類龕窟廟宇的裝飾性繪畫,當時的士大夫畫家也幾乎都擅長佛像畫。宋元文人畫興起後,佛像畫更是文人雅士所鐘愛的題材之一。劉喜欣的這幅《千佛崖造像》將佛教精神和東方美學注入到工筆重彩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中,在紮根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西畫的構圖及明暗處理方式,融入現代繪畫意識,利用黑、白、灰簡單的色彩,描繪出岩石立體厚重的質。石窟人物造像清瘦俊美,使得石洞中的古佛寧謐安詳,意境深邃悠遠。整體畫面令人耳目一新,遐思神往,可以說是佛教名勝古蹟題材創作在當今時代的一個典範。
作為一位致力於頌揚源遠流長、輝煌燦爛中華歷史文明的青年女畫家,作為一位對藝術事業有著不懈追求的美術工作者,她突破傳統佛像畫取材和表現形式的窠臼,在中國山水畫中用創新大膽的手法表現摩崖石刻造像群,取得了極大成功。《千佛崖造像》入選“齊魯頌‘三個一百’美術創作工程——百處山東重點歷史名勝古蹟創作”,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並獲得山東省委、省政府設立的最高文藝獎——山東省第五屆“泰山文藝獎”二等獎的殊榮。值得一提的是,“齊魯頌‘三個一百’美術創作工程”海選中涉及佛教題材的有五六幅,在討論階段就有專家指出了此類題材創作的難度,既要表現出歷史古蹟的滄桑感,又要表現出佛教聖像的莊嚴聖潔;既要刻畫出佛教聖像的莊嚴,又要避免偶像化、程式化的佛像摹寫;要把握、平衡好抽象與具象表現的關係,要將傳統文化精神融入到當代藝術創作中等等。評審專家在最後的評審中一致認為,《千佛崖造像》巧妙地解決了此類題材創作的難題,完成了藝術性與思想性的高度統一,實現了傳統繪畫題材與現代創作技法的完美契合。
“一水”——《藍潮激盪》
《藍潮激盪》大膽的以大海作為唯一的物象加以表現,兼容中國傳統工筆畫技法和西方繪畫技法的長處,凸顯了中國傳統工筆繪畫的“工細”,每一粒晶瑩剔透的水珠都用心描繪,每一朵瓊花碎玉般的浪花都用心“雕琢”,對中國傳統繪畫中以“線”造型的功夫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同時融進了西畫對光影明暗關係的細節處理,並吸收了西方美術史中“海景畫”的養分,注重對畫面整體透視關係和結構構成的準確把握,使整個畫面具有強烈的衝擊力。
自古以來,山東海疆就浸潤在博大開闊的氛圍中,顯示出海洋文化開放、融合、納新和雋永的特質。中國古代繪畫以大海為題材的早有先例,如取材神話宗教的“龍水圖”、風俗繪畫“錢塘觀潮圖”等。上世紀新中國和平建設時期,還誕生了一批圖寫毛主席詩詞意境和歌頌社會主義海軍風貌、海港建設和捕魚生產的新山水風景畫等。而將大海作為唯一獨立的物象加以描繪和表現,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尤其是工筆重彩畫中尚不多見。
劉喜欣祖籍在膠東半島,血液里早就融入了這些優秀的海洋文化基因,在表現大海題材上,她做了很多思考和有益的嘗試,探索出了一套新穎獨具特色的表現方式。她在《藍潮激盪》中即賦予了海洋故鄉的意義,如同19世紀末俄羅斯著名的海洋畫家艾伊瓦佐夫斯基筆下那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情境氛圍,讓一幅具有三維立體感的、氣勢磅礴的大海展現在觀者面前。
《藍潮激盪》是為慶祝黨的“十八大”召開而創作的。作品參加了省政協、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文化廳等在黨的“十八大”前後舉辦的多次展覽,並隨“齊魯畫風——慶祝黨的“十八大”美麗山東中國畫晉京展”到全國政協禮堂展出,獲得了領導、專家的廣泛好評。
一名藝術家首先應以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的作品為人民服務。歌頌祖國的河山,激發人們愛國、愛黨、奮發向上的熱情是畫家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山東以遠見卓識的氣魄,展開了一幅恢弘壯闊的藍圖,奏響了國家戰略藍色交響的最強音。劉喜欣這幅《藍潮激盪》無疑是這首藍色交響樂中一個閃亮的音符。
一件優秀的藝術品,也絕不是曲高和寡,而應是雅俗共賞,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在展覽現場,觀眾們爭相在這幅《藍潮激盪》前攝影留念,喜愛程度溢於言表,這在當今眾多畫展中也是不多見的情景。
她又準備創作系列《千佛崖造像》,這些摩崖造像都是隋唐時期在山體上鑿刻的,歷經歲月滄桑,已經成為大自然與人類歷史文明的完美結合。她以繼承傳統歷史文化為己任,力求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人們更深刻了解歷史文化,更好的繼承與發展祖國的文化事業。她深感有義務承擔歷史使命、傳承中國文化,有義務緊扣時代脈搏,吸收時尚元素,勇於開拓創新,積極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煉主題,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創作出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
展望未來,作為一名青年畫家,她身上的擔子還很重,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筆墨當隨時代”,只有不斷探索創新,才能為作品注入新生命和活力。她對藝術熱愛讓她總有一種創作的激情激勵自己,相信在未來的歲月里她將有更多更好的、符合現代中華民族審美情趣的作品展示在人們眼前,讓每個人都從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對未來充滿激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