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琳

劉啟琳(1862-1938),字石宜、石簃、石宧,晚號石翁、嗇翁,以字行,祖籍江寧,生於合肥。清末民初書法家,工詩。1938年,日寇攻陷合肥,次子遇害。劉啟琳悲憤至極,終與妻子投水自盡,時年七十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啟琳
  • 出生地:安徽合肥
  • 出生日期:1862年
  • 逝世日期:1938年
  • 職業:書法家、詩人
  • 代表作品:《渺粟軒詩文稿》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同治元年(1862年),劉啟琳出生於合肥一書香世家,其祖父、父親均業儒,家學淵源。劉家原籍江寧(上元),鹹豐年間因避洪楊之亂而遷徙皖省,寓居合肥城內洗馬塘西永真觀庵南。
先生二十三歲(1885)時成家,娶妻朱氏,育有三子二女(長子劉爾遐,字介遠;次子劉爾昭,字作明;三子劉爾□,字於慎;長女劉淑貞,次女劉臧□)。而立之年後赴湖南長沙,出任“嶽麓書院”閱卷,其教遠被於湘中。光緒二十四年(1898)因髮妻染病、子女年幼,汲汲辭歸返鄉,乃於合肥設館授徒,兼教自家兒女。光緒二十九年(1903)受桐城中學堂總監姚永概(字叔節)之聘,出任學堂教習;三十二年(1906)又受安徽提學使沈曾植(字子培,號乙庵)之聘,就任安徽全省師範學堂(設於安慶)教習。民國初年受安徽省議員、合肥師範學校校長許鳳蕉(字拙雲)之聘,回鄉任師範教員。民國九年(1920),經清末武進士、皖南鎮守使馬聯甲(字少甫)將軍再三邀請,辭教至蕪湖出任馬的秘書。民國十一年(1922)馬氏升任安徽軍務督理,十二年(1923)又兼署安徽省省長,先生也隨之而主掌安徽軍務督理公署暨安徽省公署秘書處(設於蚌埠)。民國十三年(1924)後再返合肥,專事詩詞與書法教學,培植多士,桃李芬芳。
民國二十七年(具體時間應該是1938年5月14日,見合肥保衛戰),日軍攻陷合肥。劉老因年事已高,經濟亦不寬裕,故未及走避,只能蟄居家中。一日,一名日本軍官闖入劉家,企圖強暴劉老的兒媳,劉老的兒子劉爾昭怒不可遏,不顧一切地衝出來,面對這個手無寸鐵而竟敢於拚死抵抗的中年男子,日寇拔出軍刀,殘忍地將劉爾昭殺害,這才離去。見到兒子這般慘死,劉老悲痛欲絕。這時想起了袁璞珊,他是當年合肥士紳里的頭面人物,與老人相識,日寇來後,他當了合肥的維持會長。劉老以為向袁璞珊申訴或許有用,於是就和老伴一起,顫巍巍地走到袁家。袁家的大門關得很緊,老人聲嘶力竭地呼喊也終未能叫開袁家的大門。最後,劉老只好和老伴再次回到家中。在極度的屈辱與悲憤中,劉老找來一根草繩,將自己和老伴的手綁在一起,然後牽著手,雙雙投進宅後的池塘中。幾天后,鄰居看見從老人家中接連抬出了三口棺材。
關於劉啟琳先生一家的慘案,在此僅能提供一個梗概。如今,熟知這段慘痛歷史的人已然不多。

主要成就

先生自幼受家學薰陶,勤劬厲學,酷愛“詩書畫”,成年後攻讀益勤,手不釋卷,博覽群經,精研六藝,全身心浸潤於詩書之中,終至“胸次通雲林”,成為一代皖派書壇大家。
劉石宜《沈熙枬家傳》書影劉石宜《沈熙枬家傳》書影

人物評價

先生一生以讀書吟詩、筆耕撰文和教學授徒為業,於古文、詩詞、書法之道均有研究與建樹。
在古文方面,先生與晚期桐城派大家馬其昶(字通伯)、姚永概(字叔節)等惺惺相惜,經常在一起切磋文學;又與皖派訓詁、目錄學家蒯光典(字禮卿)及“南京國文研究會”諸同仁(繆荃蓀、朱孔彰、陳汝玉、張錫恭、李詳、吉城、陳祺壽、吳涑、梁公約、程先甲、殷孟喬等)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嘗全力手校唐宋明清諸家文集,尤以校注王安石、歸有光、姚鼐文集及吳梅合評五代史為精。
在詩詞方面,先生的造詣尤深,其吟律冰清玉潔,格調高雅。先生曾集個人詩作成《渺粟軒詩文稿》數卷,清末梁溪司香舊尉所著《斷腸碑》中亦錄有先生之詩,而合肥女詩人徐聲懿(字翼存)則系先生晚年之得意女弟子。
在書法方面,先生特別崇尚碑學與帖學,家藏漢魏以來金石與碑帖近千種,故其四體書皆富有金石氣,能熔融漢魏碑刻於一體,且於用筆、用墨乃至章法上有所創新。先生最擅玉箸秦篆與圓筆漢隸,且皆有淵源,其篆書師法秦琅邪台、泰山石刻,字型端莊嚴謹,字形修長宛轉,線條圓健似鐵;其隸書師法東漢《郃陽令曹全碑》,字型工整精細,字形舒展飛動,秀逸多姿而有骨力。
在晚清書法大家中,先生得沈曾植的提攜與指點頗多,受益非淺。經沈氏引薦,先生與著名旅皖學者吉城(字鳳池,號曾甫)相識相知,並將其長女(劉淑貞)遠嫁江蘇東台適吉城哲嗣吉榮泰(字通士),乃結秦晉之好。沈氏過世後,先生特撰《沈君家傳》一冊,且於民國年間刊行於世。在清末民初合肥書法界中,先生與劉澤源(字訪渠)、張文運(字子開)、張敬文(字琴襄)等書家年齡相仿也最為莫逆,他們常聚會交流,並時有石墨合作。至於後起的合肥書法家葛介屏、葉家林等,則系先生門下之高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