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劉啟煥(1920~2007年),男,漢族,中共黨員,民國9年(1920年)7月出生,民國26年(1937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1937年6月至1938年7月,在陝西省文水縣游擊隊參加革命工作,在太原進行抗日救亡地下工作。1938年秋,八路軍由晉西北挺進大青山,中共黨組織調劉啟煥等一批幹部,脫去軍裝,改穿便衣,潛入土默川,迅速與隱蔽的蒙漢同志取得聯繫,組成中共薩(縣)托(縣)工委會,開展地下工作,發動了游擊戰爭,給日寇以沉重的打擊。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劉啟煥親自領導創建了北圪堆雷電雲遊擊隊;與王弼臣、楊思華、王經雨等一起領導創建了薩縣抗日游擊隊;不久,他又根據鬥爭形勢要求,主動將北圪堆雷電雲遊擊隊並人薩縣抗8游擊隊。合併後的薩縣抗日游擊隊,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運用毛主席的戰略戰術,馳騁在大青山和土默川上,機動靈活地與日、偽、頑、匪進行了堅決而富有成效的鬥爭,先後打贏了柳樹淖、陶思浩、察素齊、黃土尖、烏良石太、孤石壩、野馬兔、井兒溝、大南溝等較大戰鬥,打出了軍威,打出了志氣,為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徹底勝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1941至1947年期間,中共薩托地下縣委書記劉啟煥,遵照上級黨委根據當時形勢為土默川敵占區地下工作制定的:“長期存在,合法鬥爭,積蓄力量,培養幹部”的方針和“職業化,民眾化,社會化”的要求,秘密隱蔽於土默川南端薩拉齊縣、托克托縣、準格爾旗交界地區的白青堯—帶,不僅巧妙通過各種關係弄到良民證、戶籍證、通行證、營業證,還從事過貨郎、長工、算賬先生、教師等職業;而且人鄉隨俗,說當地方言,唱當地民歌,吃百姓飯,穿粗布衣,與當地民眾打成一片,深深地紮根於民眾之中,不失時機地運用革命理論宣傳民眾,武裝民眾,培養、選拔和發展共產黨員、積極分子和紅色堡壘戶,積蓄了革命力量;成功地營救赴延安青年,打通赴晉西北根據地和延安的道路。打擊反動勢力,保護人民民眾,分化瓦解敵人和辦學校培養革命骨幹等工作,劉啟煥就像—粒革命種子,很快適應了這裡的環境,在人民民眾中深深紮下了根。1948年春,解放戰爭進人戰略決戰階段後,他不失時機地在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著手從組織上秘密建立革命武裝,為奪取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貢獻力量。
1948年秋天,當劉啟煥得知解放軍要發起第二次綏包戰役時,他便開始巧妙運籌組建游擊隊,與解放軍密切配合,互相呼應,迎接解放。他任命久經考驗的白青堯共產黨員白光為白青堯游擊隊隊長,到9月中旬,以白保達等掌握的槍枝為基礎,組織起30多人的一支游擊隊。
1948年10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兵團二縱隊解放了薩拉齊縣、托克托縣。中共薩托地下縣委接到上級指示,由地下秘密工作轉為公開工作。書記劉啟煥立即組織共產黨員、游擊隊員、積極分子行動起來,全力協助人民解放軍和新成立的人民民主政權開展收繳反動地方武裝槍枝,清剿土匪,徵收糧食,支援前線,維護地方治安等工作。經過40多天的連續作戰,共收繳1000多支槍、3門炮及大量彈藥,受到上級的表揚。11月下旬,參加第二次綏包戰役的人民解放軍奉命東進,投入平津戰役。白青堯游擊隊除少數人因失去聯繫返回白青堯外,其餘都在劉啟煥、白光的帶領下隨軍東進。到豐鎮後,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薩包支隊,踏上了繼續革命的征程。劉啟煥的青春年華及多半生心血,都奉獻給了土默川和他的人民民眾。
1949年11月至1954年5月,在綏遠省文工團、文教廳、文化局、集寧縣、平地泉市先後任團長、副縣長、市長等職。1954年6月至1966年7月,黑龍江、遼寧等地工作,先後任鞍山建設公司經理、書記,包頭市委、市委宣傳部先後任副主任、副部長;1966年7月至1979年9月,在包頭郊區革委會、文教辦、農林辦先後任主任,黨委書記等職;1979年9月至1994年10月,任包頭市委副書記,自治區黨委顧委委員;1994年8月離休,離休前任內蒙古顧問委員會委員(享受副省級待遇)。2007年10月去世。享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