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和謙
- 外文名:Liu Ho-chien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徽省肥東縣長臨河鎮劉家嘴
- 出生日期:1926.9.28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海軍軍官學校
- 主要成就:曾獲台灣地區“青天白日勳章”
個人履歷,簡介,學歷,任職經歷,人物生平,早期經歷,採購潛艇,兵力整建,離職,人物年表,重大事件,搭乘小艇保釣,主持擬定“整建計畫”,捲入採購弊案,
個人履歷
簡介
劉和謙(Liu Ho-chien,1926-),安徽省合肥縣(今肥東縣長臨河鎮)人,台灣地區高級軍官,中國台灣地區 海軍一級上將,曾於1991年12月5日-1995年6月30日擔任台灣地區“參謀總長”。劉和鼎的弟弟。並曾獲台灣地區最高榮譽的“青天白日勳章”。1971年6月29日率敦睦遠航支隊途經釣魚島,曾繞島宣誓主權。
20世紀90年代末,劉和謙觸怒李登輝而被剝奪軍權。
學歷
三軍大學將官班(1972)
美國海軍大學(1969)
美國海軍PG學院(1961)
海軍指揮參謀大學(1958)
美國海軍兩棲作戰學校(1953)
海軍官校畢業(1947)
任職經歷
“海軍總部作戰署長”
“台灣防務部門計畫次長”(1975-1978)
“艦隊司令”(1978-1980)
“海軍副總司令”(1980-1983)
“總司令”(1983-1988)
“台灣防務部門參謀總長”(1991-1995)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1949年間發生“海軍白色恐怖事件”,劉和謙受牽連成了階下囚外。1954年7月任台“副總統”陳誠侍從官。後歷任“海軍”作戰處長、艦長、署長、軍區司令。
採購潛艇
1981年,主持談判和從荷蘭購買了潛艇。1983年被擢“海軍總司令”並且參加研製了第二代護衛艦。1983年至1988年任台“海軍總司令”。1984年10月,劉和謙向“參謀本部”提報以MEKO 360與較小的MEKO 140作為“光華一號”、“光華二號”計畫的候選艦種。郝柏村表示同意,但是,因為中間人一直無法獲取德方的最終用戶證明,不能保證未來零件不虞,違反“出口無問題、支持風險低”的計畫原則。
另外,“台灣防務部門”也一直想要打破“8.17”公報的約束,希望能夠再度與美國搭上軍事合作的線頭,因此,一直壓著MEKO計畫,繼續向華盛頓爭取“正牌”美國軍艦,目標就是“佩里”級。在劉和謙堅決支持下,“海軍總部”甚至在1988年初修改作戰需求,要求“光華二號”的艦速度必須達到30節。
兵力整建
1986年調任“台灣防務部門”聯訓部主任,1989年聘任“台灣當局領導人幕僚機構戰略顧問”。
1989年晉升為“海軍二級上將”。1991年11月晉升“海軍一級上將”,並擢升“參謀總長”,國民黨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上任“參謀本部”參謀總長之初,劉和謙便提出了“海上防衛、空中防衛、陸地防衛”的新作戰指導思想,以代替以往“制空、制海為首要,反登入決勝”的作戰指導,變強調“岸灘決戰”為”海空決戰”。
因此,“十年兵力整建計畫”在執行過程中,由於裁撤高層機構和三軍發展計畫失衡等原因,一直受到高級將領尤其是陸軍系統的反對。
1992年劉和謙主持擬訂“十年兵力整建計畫”(1993.7.1—2003.6.30),擬分三個階段對台軍進行調整整編,精簡重點為陸軍。
離職
1995年6月離開“參謀本部”參謀總長一職。20世紀90年代末,劉和謙反對李登輝挑起對抗,並且告誡李登輝,台灣軍隊根本沒有力量同大陸對抗,結果觸怒李登輝而被剝奪軍權。
人物年表
1926年 生於安徽省合肥縣。
1938年,因日本侵略,入貴州避難。並於省立遵義師範附中就讀。
1941年考入海軍軍官學校。
1947年畢業(海軍軍官學校第36期),在國共內戰中,於太平艦任軍職,並參與淞滬保衛戰。
1950年代先後任情報官、作戰官、艦隊通信官、“台灣當局領導人幕僚機構”侍衛室侍衛官、大和艦副長、永寧艦艦長、作戰組組長。
1954年7月任台“副總統”陳誠侍從官。
1960年-1967年,轉任海軍情報工作,先後任海軍艦隊指揮部作戰處長,“台灣防務部門”情報第七處副處長,海軍總部辦公室副主任,特別助理。
1967年調任會稽軍艦艦長。
1969年任海軍指揮參謀大學總教官。
1970年-1988年,海軍驅逐巡防部隊副指揮官,海軍勤務艦隊艦隊長,海軍總部作戰署署長,海軍總部副參謀長,“台灣防務部門”計畫參謀次長室次長,海軍艦隊司令,海軍總部“副總司令”。
1981年,主持談判和從荷蘭購買了潛艇。
1983年5月升任海軍“總司令”,後調任“台灣防務部門”聯合作戰訓練部主任, 參加研製了第二代護衛艦。
1972年,三軍大學將官班1972年冬季班、美國海軍大學作戰指揮班畢業。
1989年,以半退休狀態,任“台灣當局領導人幕僚機構”戰略顧問。 晉升為海軍二級上將。
1991年,應李登輝之邀,膺任“參謀總長”,並晉升海軍一級上將,鹹信該安排,是為了抑制郝柏村的陸軍軍令勢力。
1995年6月自“參謀總長”卸任退休並獲頒青天白日勳章,並再回任“台灣當局領導人幕僚機構”戰略顧問迄今。
重大事件
搭乘小艇保釣
1971年,美國決定把釣魚島“交給”日本的12天后,台灣地區海軍敦睦艦隊正好航經當地海域。支隊指揮官劉和謙少將(後來官至台軍參謀總長)特地搭乘小艇環繞全島一周,宣示“主權”。
1971年度敦睦遠航支隊,襄陽號驅逐艦與鐘山號巡防艦訪問關島、中途島、珍珠港、檀香山商港,以及美國“託管”的琉球,最後駛往韓國鎮海、釜山。6月29日,支隊返回台灣途中經過釣魚島。劉和謙率領支隊重要幹部,登上鐘山艦派出的LCVP登入小艇,貼岸繞航宣示“主權”,全程三個半小時。
當時釣魚島爭議已延續1年,美方更於12天前宣布,未來要把釣魚島連同琉球一併“交給”日本,引發台灣方面強烈抗議。台灣海軍大動作,隨艦出訪的海官應屆畢業生振奮不已,很多人幾十年後仍記憶猶新。
1971年7月1日,艦隊回到左營,在記者會公開宣布“好訊息”。但美方已宣布“交給”日本,台灣當局考慮外事因素,因此決定“消音”。第二天防務部門就改口說,艦隊曾“經過”釣魚島。
主持擬定“整建計畫”
1992年初,台灣當局首次公布了逃台後的第一版《國防報告書》,提出了要“建立一支有效嚇阻戰力”的新的建軍目標。據此,是年底台軍出台了“十年兵力整建計畫”(1993.7.1~2003.6.30),擬分三個階段對台軍進行調整整編,精簡重點為陸軍。
第一階段(1993.7.1~1996.6.30),重點調整三軍編制,提高編現比,使台軍編制員額由49.8萬人減至約46萬人;
第二階段(1996.7.1~1999.6.30),主要調整軍隊組織體系,裁併軍事院校,使台軍減為45萬人;
第三階段(1999.7.1~2003.6.30),主要簡併參謀本部與三軍總部,將非軍事任務單位轉移軍外民營,健全軍制結構,使台軍兵力不超過40萬人。
該計畫由海軍出身的參謀總長劉和謙主持擬訂,劉一貫堅持反對“大陸軍主義”,並深得李登輝贊同,在其上任之初,便提出了“海上防衛、空中防衛、陸地防衛”的新作戰指導思想,以代替以往“制空、制海為首要,反登入決勝”的作戰指導,變強調“岸灘決戰”為“海空決戰”。因此,“十年兵力整建計畫”在執行過程中,由於裁撤高層機構和三軍發展計畫失衡等原因,一直受到高級將領尤其是陸軍系統的強烈抵制。
捲入採購弊案
2001年1月 ,台灣拉法葉艦(台灣譯為“拉斐特艦”)採購弊案進入收網階段,調查局北機組將全案調查報告書呈送檢察總長盧仁發詳閱。列名被告及關係人的分別有葉昌桐、雷學明、前航發中心主任王琴生、前艦管室主任姚能君、程志波、康世淳、宣蓬萊、祝伯康、郭力恆、前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沈方枰、張瑞帆、葉明裕、前副參謀總長夏甸、前參謀總長劉和謙、前海軍總司令莊銘耀等16人。
2002年4月24日,台北地方法院連續3天開庭審理“拉法葉艦採購弊案”、“獵雷艦匯款孳息遭侵吞案”。
2008年05月5日,台北地方法院再度開庭。合議庭以證人身份傳喚前台灣海軍總司令葉昌桐及前台軍參謀總長劉和謙,釐清當初採購拉法葉艦的決策過程。
拉法葉艦採購案前,台灣本有意採購韓國蔚山艦,之後政策卻突然急轉彎,改買法國的拉法葉艦,牽涉到巨額的佣金利益,同時與前台灣海軍總部官員尹清楓命案有關,因此,當時決策過程到底如何,一直是拉法葉案特別調查小組及台北地方法院亟待釐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