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方,又名劉忻,化名楊化南,南樂縣五花營村人,生於一九一一年四月十九日。一九二九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大名七師黨支部書記、直南特委青年團書記、中共清(豐)南(樂)邊西縣委書記、南宮縣戰委會宣傳部長、冀南文化界抗日救國總會組織部長、垂楊縣縣長、漳河縣縣長等職務。一九四三年冬在領導漳河縣軍民反掃蕩鬥爭中,於十二月二十七日(農曆臘月初一)在漳河縣南台頭村北與敵人遭遇,壯烈犧牲,享年三十二歲。二○一五年八月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錄。
基本介紹
- 本名:劉同方
- 別稱:劉忻
- 出生地:南樂縣五花營村
- 出生時間:一九一一年四月十九日
- 去世時間: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第二批600抗日英烈名錄
劉同方(1911—1943) 漳河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
為永遠銘記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勳,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戰精神,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民政部24日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劉同方是其中之一。
劉同方是優秀的中共黨員,無私無畏的革命戰士。在長期艱苦的革命鬥爭中,他先後擔任中共大名七師學校黨支部書記、直南特委青年團書記、中共清(豐)南(樂)邊西縣委書記、南宮戰委會宣傳部長、冀南文化界抗日救國總會組織部長、垂楊縣縣長、漳河縣縣長等職務。在領導漳河縣軍民反掃蕩鬥爭中,不幸壯烈犧牲,時年 32 歲。
一、參加革命早期
劉同方又名劉昕,化名楊化南,南樂縣五花營村人。劉同方 1911 年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里。自幼跟隨父親劉敬明(教書先生)在縣西一個村莊上私塾國小,後來考入南樂縣第一高級國小繼續讀書。他性情溫和,團結同學,尊敬師長,勤奮好學,成績優秀。在家鄉他曾多次鼓勵姐妹們放腳,教她們識字,走出家門,同封建勢力作鬥爭。1929 年 8 月,劉同方考入直隸省立大名第七師範學校。他品學兼優,積極上進,在七師黨組織的影響下,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2 年冬天,劉同方擔任了七師學校黨支部書記。當時七師新任校長郭鳴鶴,是國民黨藍衣社分子,很反動,進校後便撤換進步教職員工,從各方面限制學生的革命運動,成批的或零星地開除進步學生,招新生時只錄取地主資本家的孩子,因而遭到了進步學生的反對。學校黨組織領導學生迅速掀起了反郭學潮。劉同方親自主持召開學生大會,聲討郭鳴鶴的反動罪行,宣布罷課。學生離校後,一部分組成請願團,赴津告狀,還組織募捐團和宣傳隊,分赴各縣開展反郭宣傳。還寫了“告家長書”、“告同學書”散發各地。由於反動當局對郭的支持,以劉同方、劉森林、白雲嵐為首的 17 名同學被開除學籍。後來,學校又先後開除黨、團員、進步學生 170 多人,學潮失敗。 1933 年 2 月,劉同方離開學校到直南特委擔任青年團書記,並參加中共大名中心縣委的工作,與縣委負責人袁聲等同志一起領導清豐、南樂、大名、成安一帶黨的工作。
1933 年 8 月,黃河自長垣縣石頭莊決口,長垣、滑縣、濮陽、濮縣沿黃村莊一片汪洋。據《直南特委報告》記載:“平地水深一丈至數丈,秋苗已毀、房屋倒塌,糧食大部分沖走了,遭到了亘古未有之大劫……”。廣大災民無吃無住,生活貧困到了極點,到了 11、12 月之間,更陷入饑寒交迫的悽慘境地。中共河北省委派王富元、直南特委派劉同方到濮陽縣救災,配合中共濮陽中心縣委在姚家、兩門、曾小丘、卞村一帶,發動災民有組織地開展了向地主借糧、分糧、吃大戶的鬥爭。同時還號召非災區民眾支援災區。由於採取這些急救措施,為大部分災民解決了衣、食、住的問題。
二、積極參加抗戰
1935 年,日本帝國主義向華北地區發動了新的侵略,國民黨政府於 6 月 9 日與日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日軍又策動漢奸搞“華北五省自治運動”。整個華北形勢岌岌可危。 8 月 1 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提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 12 月,北平爆發了震動全國的“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抗日救亡運動迅速蔓延全國。這時,劉同方不顧個人安危,利用特委僅有的一台油印機,印發傳單,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宣傳。他用雞蛋殼盛漿糊出外張貼標語,遇到情況便隨時扔掉。五花營村緊靠公路,夜間,他在村邊屋牆上書寫抗日救亡標語,還曾在國小校外牆寫了“抗日救國”四個大字。
1936 年 2 月,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在北平成立。劉同方受上級黨的指派回南樂秘密進行革命活動,並聯絡以孫漢章為首的南樂簡師“讀書會”成員加入“民先”,他們走出學校,進行抗日救亡活動,發展“民先”組織,喚起民眾不當亡國奴,反對國民黨政府的賣國政策。
1937 年“七七”事變後,劉同方在南樂協同郭獻瑞通過“抗日救國十人團”組織建立學習小組,印發了黨章和入團志願書,建立了由郭獻瑞、劉同方、陳仰賢三人組成的中共南樂縣臨時工委。並建立了 5 個區委,布置了工作任務:一、發展黨員,擴大組織,在民眾中大力宣傳抗日救國,提高人民民眾的抗日信心;二、動員農民、學生,特別是“抗日救國十人團”的同志,參加共產黨組織的抗日武裝;三、貫徹黨的統戰政策,爭取南樂的紳士、民團參加抗日。
1938 年春,中共直南特委組建清(豐)南(樂)邊東、邊西縣委,劉同方任邊西縣委書記。不久,在梁村(直南特委駐地)又建立了清、南、大抗日救國會,劉同方擔任宣傳部長兼《火星報》主編。他經常奔赴農村,對基層救國會組織進行具體指導和幫助,努力開展抗日活動。
1939 年,劉同方任中共南宮戰委會宣傳部長。 1940 年任冀南文化界抗日救國總會組織部長。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他堅持深入基層,為推動和建立各級民眾抗日組織做了許多工作。夏天,他代表“文總”參加冀南參觀團,赴冀中、晉察冀參觀,利用文化工作宣傳抗日的指導思想更明確了。後來根據地淪為敵占區,他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仍堅持對各地縣區的巡視。
1942 年,黨組織派劉同方到垂楊縣任縣長。但在上任途中,他在鎮南不慎被日軍逮捕。在獄中他與敵人進行了機智勇敢的鬥爭。被捕時由於日記本(又一說是一紙條)被搜去,他很感不安。一天日軍提審他,對他進行誘惑,氣氛並不緊張。他突然看見小日記本放在桌子上,旁邊還有些報紙,於是他就趁機裝著上前看報,小心地把報紙蓋在日記本上,然後又若無其事地把小本摸到袖筒里,隨後裝進衣兜。一會兒,他以解手為由,躲過敵人在廁所外的監視,他把小本子裡的重要內容撕下吞進肚子裡,把剩下的部分丟到茅坑裡。當敵人審問他時,一無所獲。劉同方有著崇高的革命氣節,在敵人面前他毫不屈服。有一次,一個日本軍官問他說:“你看我們的日本皇軍對你們八路軍俘虜好不好?”劉同方憤然地說:“我是救國主義者,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建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日本軍官氣得哇哇直叫。劉同方在獄中不僅堅持對敵鬥爭,還堅持學習。在獄中他寫的三首詩,表現了他視死如歸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其一
困頓囹圄內,饑寒交相催。
面瘦多垢膩,須長滿塵灰。
除此一片心,其餘盡崩潰。
堪羨窗前雀,來往自由飛。
其二
白天書中尋樂趣,黑夜夢裡得自由。
——鐵窗生活
其三
爾為我之敵,我亦爾之敵。
爾為侵我來,我為驅爾起。
侵我為非理,驅爾為正義。
今既為爾俘,有死而已矣。
劉同方在獄中和敵人鬥爭了半年多,後來在黨組織的營救下,逃出了虎口。
三、在漳河縣
1943 年夏,上級黨組織委派剛出獄的劉同方到漳河縣(現魏縣南部)任縣長。劉同方接到上級指示,顧不得休息就上任工作了。漳河縣環境惡劣,四面受敵,周圍日偽軍總數在 6000 人以上,全縣被分割為三塊。劉同方一直在格子網裡堅持工作,組織領導民眾進行鬥爭。他身體本來就很弱,再加上半年的獄中生活折磨,就更加瘦弱了。在艱苦的游擊戰爭生活中,他從來沒有過特殊要求,總是夜以繼日地為黨為人民工作。
1943 年是災荒年,上級號召節衣縮食,嚴格開支,劉同方積極回響,帶頭執行。他對縣財政制度掌握極嚴,對縣機關內的開支賬目都親自檢查,帶頭做執行制度的模範。他體貼民眾痛苦,經常教育同志們要時刻想著民眾。每到吃飯拿起乾糧總會說:“哎,還不知道老百姓怎樣哩。”他的一言一行使同志們很受教育。
劉同方在任漳河縣縣長期間,特別注重對案件的處理工作。他經常和同志們說:“過去的官多是積案如山,清官最大的特點是案件不存。舊社會清官尚且如此,何況我們是民主政府呢。”他還經常教育大家說:“現在打官司的多是貧苦民眾,這些人過去是告不起狀的,也是不敢告狀的,有冤無處伸。現在有了民主政府,民眾相信我們, 敢來告狀, 我們應該認真受理。”他嚴以律己,以身作則,體貼民眾過去告狀難的痛苦,經常親自處理案件,民眾多年來未解決的問題都來找他解決。他平易近人,態度和藹,每到一村,民眾都樂意和他談話,工作再忙,總是耐心詢問,和氣解答。有一次,一個中年寡婦與兄長因財產糾紛來找縣政府,當時縣政府正在開會,他就利用飯後休息時間問案,從過去的雙方關係提到事情的各個方面,那個婦女嘮嘮叨叨地扯東道西,有的人聽得煩膩了,而劉同方卻耐心地聽著、記著,仍問得很仔細。劉同方為了把整個案件斷得合情合理,第二天他親自跑到那個村調查,根據民眾的反映,合理地解決了這一家庭糾紛。他對同志們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不能草率決斷,否則很容易出錯。”
劉同方善於做農村工作。他一到漳河縣就和同志們說:“我有個計畫,打算印些表格,住到哪村就調查一番,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情況,還可以隨時發現問題就地進行工作。”根據劉同方的提議,縣政府照辦了,效果很好。當時政府機關移動,一般是根據工作需要,哪村有問題就搬到哪村去住。他每到一村,必抽空與村幹部或老百姓談話,了解村裡的情況和民眾對政府與軍隊的反映,掌握實情。他領導全縣幹部、民眾戰勝了敵人的多次“掃蕩”,廣大幹部和民眾都非常欽佩他的工作作風和才幹。
1943 年 12 月,偽“東亞同盟自治軍”出動 1 萬多人對漳河縣一個區進行大“掃蕩”。這次“掃蕩”的訊息,縣政府頭一天就知道了,大家都隨軍隊由封鎖溝南轉移到溝北。第二天,劉同方看到民眾還沒有轉移,心裡十分焦急。為了民眾的安危,為了組織民眾對敵鬥爭,27日這一天,他和同志們一起在野外與敵人周旋了一天,傍晚與敵人遭遇,因敵眾我寡,突圍時,劉同方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劉同方的一生,是為黨的事業頑強奮鬥的一生,他的名字永遠銘刻在他生活、戰鬥過的地方的人民心中。
一、參加革命早期
劉同方又名劉昕,化名楊化南,南樂縣五花營村人。劉同方 1911 年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里。自幼跟隨父親劉敬明(教書先生)在縣西一個村莊上私塾國小,後來考入南樂縣第一高級國小繼續讀書。他性情溫和,團結同學,尊敬師長,勤奮好學,成績優秀。在家鄉他曾多次鼓勵姐妹們放腳,教她們識字,走出家門,同封建勢力作鬥爭。1929 年 8 月,劉同方考入直隸省立大名第七師範學校。他品學兼優,積極上進,在七師黨組織的影響下,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2 年冬天,劉同方擔任了七師學校黨支部書記。當時七師新任校長郭鳴鶴,是國民黨藍衣社分子,很反動,進校後便撤換進步教職員工,從各方面限制學生的革命運動,成批的或零星地開除進步學生,招新生時只錄取地主資本家的孩子,因而遭到了進步學生的反對。學校黨組織領導學生迅速掀起了反郭學潮。劉同方親自主持召開學生大會,聲討郭鳴鶴的反動罪行,宣布罷課。學生離校後,一部分組成請願團,赴津告狀,還組織募捐團和宣傳隊,分赴各縣開展反郭宣傳。還寫了“告家長書”、“告同學書”散發各地。由於反動當局對郭的支持,以劉同方、劉森林、白雲嵐為首的 17 名同學被開除學籍。後來,學校又先後開除黨、團員、進步學生 170 多人,學潮失敗。 1933 年 2 月,劉同方離開學校到直南特委擔任青年團書記,並參加中共大名中心縣委的工作,與縣委負責人袁聲等同志一起領導清豐、南樂、大名、成安一帶黨的工作。
1933 年 8 月,黃河自長垣縣石頭莊決口,長垣、滑縣、濮陽、濮縣沿黃村莊一片汪洋。據《直南特委報告》記載:“平地水深一丈至數丈,秋苗已毀、房屋倒塌,糧食大部分沖走了,遭到了亘古未有之大劫……”。廣大災民無吃無住,生活貧困到了極點,到了 11、12 月之間,更陷入饑寒交迫的悽慘境地。中共河北省委派王富元、直南特委派劉同方到濮陽縣救災,配合中共濮陽中心縣委在姚家、兩門、曾小丘、卞村一帶,發動災民有組織地開展了向地主借糧、分糧、吃大戶的鬥爭。同時還號召非災區民眾支援災區。由於採取這些急救措施,為大部分災民解決了衣、食、住的問題。
二、積極參加抗戰
1935 年,日本帝國主義向華北地區發動了新的侵略,國民黨政府於 6 月 9 日與日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日軍又策動漢奸搞“華北五省自治運動”。整個華北形勢岌岌可危。 8 月 1 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提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 12 月,北平爆發了震動全國的“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抗日救亡運動迅速蔓延全國。這時,劉同方不顧個人安危,利用特委僅有的一台油印機,印發傳單,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宣傳。他用雞蛋殼盛漿糊出外張貼標語,遇到情況便隨時扔掉。五花營村緊靠公路,夜間,他在村邊屋牆上書寫抗日救亡標語,還曾在國小校外牆寫了“抗日救國”四個大字。
1936 年 2 月,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在北平成立。劉同方受上級黨的指派回南樂秘密進行革命活動,並聯絡以孫漢章為首的南樂簡師“讀書會”成員加入“民先”,他們走出學校,進行抗日救亡活動,發展“民先”組織,喚起民眾不當亡國奴,反對國民黨政府的賣國政策。
1937 年“七七”事變後,劉同方在南樂協同郭獻瑞通過“抗日救國十人團”組織建立學習小組,印發了黨章和入團志願書,建立了由郭獻瑞、劉同方、陳仰賢三人組成的中共南樂縣臨時工委。並建立了 5 個區委,布置了工作任務:一、發展黨員,擴大組織,在民眾中大力宣傳抗日救國,提高人民民眾的抗日信心;二、動員農民、學生,特別是“抗日救國十人團”的同志,參加共產黨組織的抗日武裝;三、貫徹黨的統戰政策,爭取南樂的紳士、民團參加抗日。
1938 年春,中共直南特委組建清(豐)南(樂)邊東、邊西縣委,劉同方任邊西縣委書記。不久,在梁村(直南特委駐地)又建立了清、南、大抗日救國會,劉同方擔任宣傳部長兼《火星報》主編。他經常奔赴農村,對基層救國會組織進行具體指導和幫助,努力開展抗日活動。
1939 年,劉同方任中共南宮戰委會宣傳部長。 1940 年任冀南文化界抗日救國總會組織部長。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他堅持深入基層,為推動和建立各級民眾抗日組織做了許多工作。夏天,他代表“文總”參加冀南參觀團,赴冀中、晉察冀參觀,利用文化工作宣傳抗日的指導思想更明確了。後來根據地淪為敵占區,他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仍堅持對各地縣區的巡視。
1942 年,黨組織派劉同方到垂楊縣任縣長。但在上任途中,他在鎮南不慎被日軍逮捕。在獄中他與敵人進行了機智勇敢的鬥爭。被捕時由於日記本(又一說是一紙條)被搜去,他很感不安。一天日軍提審他,對他進行誘惑,氣氛並不緊張。他突然看見小日記本放在桌子上,旁邊還有些報紙,於是他就趁機裝著上前看報,小心地把報紙蓋在日記本上,然後又若無其事地把小本摸到袖筒里,隨後裝進衣兜。一會兒,他以解手為由,躲過敵人在廁所外的監視,他把小本子裡的重要內容撕下吞進肚子裡,把剩下的部分丟到茅坑裡。當敵人審問他時,一無所獲。劉同方有著崇高的革命氣節,在敵人面前他毫不屈服。有一次,一個日本軍官問他說:“你看我們的日本皇軍對你們八路軍俘虜好不好?”劉同方憤然地說:“我是救國主義者,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建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日本軍官氣得哇哇直叫。劉同方在獄中不僅堅持對敵鬥爭,還堅持學習。在獄中他寫的三首詩,表現了他視死如歸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其一
困頓囹圄內,饑寒交相催。
面瘦多垢膩,須長滿塵灰。
除此一片心,其餘盡崩潰。
堪羨窗前雀,來往自由飛。
其二
白天書中尋樂趣,黑夜夢裡得自由。
——鐵窗生活
其三
爾為我之敵,我亦爾之敵。
爾為侵我來,我為驅爾起。
侵我為非理,驅爾為正義。
今既為爾俘,有死而已矣。
劉同方在獄中和敵人鬥爭了半年多,後來在黨組織的營救下,逃出了虎口。
三、在漳河縣
1943 年夏,上級黨組織委派剛出獄的劉同方到漳河縣(現魏縣南部)任縣長。劉同方接到上級指示,顧不得休息就上任工作了。漳河縣環境惡劣,四面受敵,周圍日偽軍總數在 6000 人以上,全縣被分割為三塊。劉同方一直在格子網裡堅持工作,組織領導民眾進行鬥爭。他身體本來就很弱,再加上半年的獄中生活折磨,就更加瘦弱了。在艱苦的游擊戰爭生活中,他從來沒有過特殊要求,總是夜以繼日地為黨為人民工作。
1943 年是災荒年,上級號召節衣縮食,嚴格開支,劉同方積極回響,帶頭執行。他對縣財政制度掌握極嚴,對縣機關內的開支賬目都親自檢查,帶頭做執行制度的模範。他體貼民眾痛苦,經常教育同志們要時刻想著民眾。每到吃飯拿起乾糧總會說:“哎,還不知道老百姓怎樣哩。”他的一言一行使同志們很受教育。
劉同方在任漳河縣縣長期間,特別注重對案件的處理工作。他經常和同志們說:“過去的官多是積案如山,清官最大的特點是案件不存。舊社會清官尚且如此,何況我們是民主政府呢。”他還經常教育大家說:“現在打官司的多是貧苦民眾,這些人過去是告不起狀的,也是不敢告狀的,有冤無處伸。現在有了民主政府,民眾相信我們, 敢來告狀, 我們應該認真受理。”他嚴以律己,以身作則,體貼民眾過去告狀難的痛苦,經常親自處理案件,民眾多年來未解決的問題都來找他解決。他平易近人,態度和藹,每到一村,民眾都樂意和他談話,工作再忙,總是耐心詢問,和氣解答。有一次,一個中年寡婦與兄長因財產糾紛來找縣政府,當時縣政府正在開會,他就利用飯後休息時間問案,從過去的雙方關係提到事情的各個方面,那個婦女嘮嘮叨叨地扯東道西,有的人聽得煩膩了,而劉同方卻耐心地聽著、記著,仍問得很仔細。劉同方為了把整個案件斷得合情合理,第二天他親自跑到那個村調查,根據民眾的反映,合理地解決了這一家庭糾紛。他對同志們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不能草率決斷,否則很容易出錯。”
劉同方善於做農村工作。他一到漳河縣就和同志們說:“我有個計畫,打算印些表格,住到哪村就調查一番,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情況,還可以隨時發現問題就地進行工作。”根據劉同方的提議,縣政府照辦了,效果很好。當時政府機關移動,一般是根據工作需要,哪村有問題就搬到哪村去住。他每到一村,必抽空與村幹部或老百姓談話,了解村裡的情況和民眾對政府與軍隊的反映,掌握實情。他領導全縣幹部、民眾戰勝了敵人的多次“掃蕩”,廣大幹部和民眾都非常欽佩他的工作作風和才幹。
1943 年 12 月,偽“東亞同盟自治軍”出動 1 萬多人對漳河縣一個區進行大“掃蕩”。這次“掃蕩”的訊息,縣政府頭一天就知道了,大家都隨軍隊由封鎖溝南轉移到溝北。第二天,劉同方看到民眾還沒有轉移,心裡十分焦急。為了民眾的安危,為了組織民眾對敵鬥爭,27日這一天,他和同志們一起在野外與敵人周旋了一天,傍晚與敵人遭遇,因敵眾我寡,突圍時,劉同方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劉同方的一生,是為黨的事業頑強奮鬥的一生,他的名字永遠銘刻在他生活、戰鬥過的地方的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