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強(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劉勇強(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勇強,中國學者,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古代小說及宋元明清文學。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勇強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西南昌
  • 出生日期:1960年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代表作品:《西遊記論要》、《中國神話與小說》、《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等
個人簡介,主要學術興趣,學術著作,學術論文,

個人簡介

劉勇強,江西南昌人,1960年出生,先後就讀於江西大學(今南昌大學)、河北師範學院(今河北師範大學)和北京大學,1988年1月在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後即留校任教,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曾應邀赴日本東京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香港樹仁大學等高校講學。

主要學術興趣

中國古代小說及宋元明清文學研究。

學術著作

《西遊記論要》(台灣文津出版社,1991年)
《奇特的精神漫遊——西遊記新說》(三聯書店、台灣錦繡文化企業1992年分別出版,韓國 China House2008年出版韓文版)
《幻想的魅力》(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中國神話與小說》(大象出版社,1997,2009、2012年)
《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話本小說敘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語文》(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4冊,主編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中華文明史》第四卷副主編兼部分章節撰稿(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中國文化經典研讀》(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選修課教科書,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中國文學作品選注》(明代卷主編兼部分撰稿,中華書局,2007年)
《古代文化經典選讀》(主編兼部分章節撰稿,中華書局,2008年)
《集成與轉型——明中葉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組緗文選》(編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嫩黃之憶——吳組緗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主編之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紅樓夢》(校、注、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學術論文

古典戲曲中的非現實因素(《河北師院學報》1985年第2期)
明末清初小說理論中的道德觀(《明清小說論叢》第四輯,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年)
魯迅筆下的地獄意象(《魯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8期)
《西遊記傳》、《唐三藏西遊釋厄傳》和百回本《西遊記》考評(《綴玉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論《西遊記》對觀音形象的重塑(《民間文學論壇》1991年第1期)
明清邸報與文學之關係(《學人》第三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
演義述考(《明清小說研究》1993年第1期)
文學沒有“史”——中國文學史研究談片(《綴玉二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猷定及其《四照堂集》(《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2輯,中華書局,1994年)
明清私家書目著錄的通俗小說戲曲(《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第1期)
論“三言二拍”對《夷堅志》的繼承與改造(《文學遺產》1995年第4期)
吳組緗小說的藝術個性(《文學評論》1996年第1期)
《金瓶梅》本文與接受分析(《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三言”署名詩詞述考(日本《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第二號,1996年)
掘藏:從民俗到小說(日文稿載日本《中國—社會與文化》第11號,《文學遺產》1997年第5期)
學術研究範式的嬗變軌跡—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漫談(合作,《文學遺產》1998年第2期)
文人精神的世俗載體—清初短篇白話小說的新發展(《文學遺產》1998年第6期)
《中國小說史略》的學術理念及表述方式(合作,《文史知識》1999年第8期)
歷史與文本的共生互動—以水賊占妻女型和萬里尋親型為中心(《文學遺產》2000年第3期)
明清小說家的寒儒意識與才子心態(《中國文化的昨天、今天、明天》,武漢大學出版社,)
作為當代精神文化現象的明清小說(《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2期)
西湖小說:城市個性與小說場景(《文學遺產》2001年第3期)
當代體驗與歷史觀照的齟齬和融匯—漫談古代小說的解讀與欣賞(《名作欣賞》2002年第1、2期連載)
古代文學研究規範內涵漫談(《文學評論》2002年第1期)
晚明“西湖小說”之源流與背景(《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湖北教育出版社)
《燕行錄》與中國學研究(韓國《韓國文學研究》第二十輯,2001)
關於古代文學論文的選題及學術水平的三個層次(載《中文學科論文寫作訓練》,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種小說觀及小說史觀的形成與影響(《文學遺產》2003年第3期)
明清章回小說在民間的影響(《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構建全方位的晚明社會圖景(《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
衣冠暫解人間累——談《薛錄事魚服證仙》(《文史知識》2004年第1期)
話本小說情節藝術的範本——談《計押番金鰻產禍》(《文史知識》2004年第2期)
情感與道德的張力——談《楊思溫燕逢故人》(文史知識》2004年第3期)
戲夢人生——談《譚楚玉戲裡傳情》(《文史知識》2004年第5期)
一隊夷齊下首陽——談《首陽山叔齊變節》(《文史知識》2004年第6期)
從才子佳人到風塵知己——談《七松園弄假成真》(《文史知識》2004年第7期)
平中見奇的為官之旅——談《楊謙之客舫遇俠僧》(《文史知識》2004年第8期)
心上人――談《心堅金石傳》及其流變(《文史知識》2004年第10期)
虛擬的歷史公共空間――談《拗相公飲恨半山堂》(《文史知識》2004年第11期)
為市井細民寫心――談《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文史知識》2004年第12期)
網路時代的明清小說(韓國《中國小說論叢》第21輯)
志怪傳統與白話神怪小說之關係――以《西遊記》為中心(《立雪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小說史的敘述架構、理論命題和研究方法(《化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重建文學史的坐標體系與敘述線索(《北京大學學報》, 2005年04期)
生死兩難的屈辱與抉擇——談《蔡瑞虹忍辱報仇》(《文史知識》2005年第3期)
天長地久的信義之交——談《范巨卿雞黍死生交》(《文史知識》2005年第4期)
寧知鐘愛緣何許——談《疊居奇程客得助》(《文史知識》2005年第6期)
清代小說概述(《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清代卷,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明代話本小說地域色彩的凸顯(《國學研究》第十六卷,北京大學出版社)
醋葫蘆:自虐的戲謔與說教(《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第一輯,人民文學出版社)
因果報應的柔性化--談《狹路逢》(《文史知識》2005年第12期)
千年怨氣一朝伸——談《鬧陰司司馬貌斷獄》(《文史知識》2006年第1期)
小說起源問題的三重含義(《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1期)
古代小說文體的動態特徵與研究思路(《文學遺產》2006年第1期)
標點本:作為明清白話小說的一種文本樣式(《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第二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明清小說中的涉外描寫與異國想像(《文學遺產》2006年第4期)
The description concerning foreign affairs and exotic imagination in fiction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Volume2.n)
論古代小說因果報應觀念的藝術化過程與形態(《文學遺產》2007年第1期)
小說史敘述的文本策略(《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文學編年史研究的兩個意義(《南京師大學報》2007年第3期)
中國古代小說域外傳播的幾個問題(《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2007年第5期)
白話小說語言研究思路的細化(《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吳組緗文學研究的學術個性(《清華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論中國古代小說文體研究的四個層面(《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第三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美人黃土的哀思——《紅樓夢》的情感意蘊與文化傳統(《重讀經典:中國傳統小說與戲曲的多重透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言及文學系主編,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
一僧一道一術士——明清小說超情節人物的敘事學意義(《文學遺產》2009年第2期)
古代小說的人物設定問題(《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中國古代小說的研究與閱讀(《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8期)
The West Lake Fiction of the Late Ming:Origin,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d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Asiatische Studien LXIII·1·2009
略論話本小說版本問題的特殊性(《明清小說研究》2009年第4期)
古代小說情節類型的研究意義(《北京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風土·人情·歷史——《豆棚閒話》中的江南文化因子及生成背景(《清華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國學”視野下的古代小說(《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
古代小說主題意識的雙重性(《北京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閱微草堂筆記》詩話膚說(《國學學刊》2011年第2期)
中國古代小說的敘事學研究反思(《明清小說研究》2011年第2期)
文藝復興:曾經的過程與持久的期待(《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第10期)
中國古代小說的文體兼容性(《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原本識要,以實為新——張錦池《中國六大古典小說識要》代跋(《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三國之分—— “仲相斷陰”故事在三國題材作品中的取捨及其演變(《羅學》創刊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古代小說結構的多角度透視(《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言”、“曰”之間:《閱微草堂筆記》的敘事策略《明清小說研究》2013年第1期(核心期刊)
古代小說研究的現狀及兩個發展維度(《中國文學研究》 2013年第3期 )
古代小說結構的多角度透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3期
論小說史書寫中的“舉例”——以《中國小說史略》為中心(《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儒林外史》文本特性與接受障礙(《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4期 112-124頁
(本文又載《儒林外史研究新世紀》,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寶釵撲蝶”的情思(《文史知識》2013年第11期)
話本小說中的“東京”(《宋代都市文化與文學風景》,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明清小說與當代文化(《北大中文系第一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走向細節層面的交流(《文學遺產》,2014年第2期)
古代小說的時空設定及關聯性敘事(《北京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
掘藏臆說:發現性研究(《文學遺產六十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年)
《兒女英雄傳》序(湖北辭書出版社,2015年1月)
非現實形象構成:神怪小說的藝術傳統(《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1月23日)
略論古代地域文學的動態特徵——以清代揚州文學為中心(《雲南大學學報》 2015年第1期)
神怪小說創作的精神桎梏與解套策略(《明清小說研究》2015年第2期)
古代小說創作中的“本事”及其研究(《北京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
作為小說標準的《紅樓夢》(《北京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