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允迪(1117—1192),字德華,號桂亭,江西玉山人。南宋隆興癸未(1163年)中進士,淳熙辛丑(1181年)被任命為江西德安縣縣令。官至四川路沿海制署司軍參議、朝散大夫。劉允迪退休後,在家鄉“捐養廉銀以建義學,聘知名之士以教宗族子弟及鄉人之願學者,割田八百畝以供義學師生食宿開支”。對此義舉,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評價甚高。
基本介紹
- 姓名:劉允迪
- 別名:字德華,號桂亭
- 出生地:江西玉山
- 出生日期:公元1117年
- 逝世日期:公元1192年
- 主要成就:創辦義學
基本信息,詳細生平,德安治縣,朱子取經,川中為官,創辦義學,義感朱子,劉氏義學,人才輩出,名動一時,德育後世,
基本信息
據清同治版《玉山縣誌》及乾隆年間修的玉山城西《劉氏宗譜》記載,劉允迪退休後,在家鄉“捐養廉銀以建義學,聘知名之士以教宗族子弟及鄉人之願學者,割田八百畝以供義學師生食宿開支”。對此義舉,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評價甚高。
詳細生平
德安治縣
南宋隆興癸未(1163年)中進士,淳熙辛丑(1181年)被任命為江西德安縣縣令。當年德安枯旱異常,民不聊生。允迪迅即向朝廷奏請免除治內賦稅,開倉賑災。州官不許,百姓紛紛逃荒。允迪急帶人追止,並對逃荒百姓說:本官若不能奏請朝廷免除賦稅十分之七,寧願丟掉官帽,也不忍你們為異鄉餓鬼!百姓聽後感泣,相與扶攜而歸。經允迪力為申請,奏章終獲批准,社會漸漸穩定。接著,劉允迪又採取了一系列惠愛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政績昭著。據1991年5月出版的《德安縣誌》(上海古籍版)記載,德安縣曾建“名宦祠”,該祠中有劉允迪之位,德安百姓長期崇仰祭祀之。
朱子取經
當時,署守南康軍(今星子縣,與德安縣毗鄰)的朱熹聽說劉允迪之賢政,不勝感慨,遂派員前往考察拜訪,學習並推廣允迪的治縣經驗。從此兩人結下了深厚友誼,書信來往頻繁,交往甚為密切。
川中為官
劉允迪官至四川路沿海制署司軍參議、朝散大夫。
創辦義學
退休後,歸居故里——玉山縣順城鄉(今橫街鎮),在家鄉做了件名垂青史的大善事——創辦義學。
據清同治版《玉山縣誌》及乾隆年間修的玉山城西《劉氏宗譜》記載,劉允迪退休後,在家鄉“捐養廉銀以建義學,聘知名之士以教宗族子弟及鄉人之願學者,割田八百畝以供義學師生食宿開支”。
義感朱子
對此義舉,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評價甚高。他在淳熙戊申(1188年)寫的《劉氏義學碑記》中感慨“世風日下”,“今士大夫一日得志,則高台深池,撞鐘舞女,所以自樂,唯恐日之不足。雖稟有餘粟,庫有餘錢,能無為州里災害則足矣。”相比之下,“劉侯者,身雖寵而官未登於五品,家雖溫而戶未至於千金。乃如此,是則可謂賢遠於人,亦可見其前日德安之政,不為無本矣!”一代大儒朱熹曾為劉氏義學“主其教,親為講學”,留下了《講學至言》、《劉氏義學碑記》、《梅峽義學八景詩》等珍貴作品。
劉氏義學
人才輩出
劉氏義學的創建使玉山“教化興而人才盛”,鐘靈毓秀,文運大興,“甲第蟬聯,歲不乏人”。最興盛時,一次義學登科者達二十四人,府縣主官都送匾致頌,各界名人題贈不計其數。有詩讚曰:
“懷玉劉參議,器量超等倫。致仕辟義學,樂育宗孔孟。聘請知名士,博學操文柄。教之以義方,不間疏與親。清風勵薄性,百世稱賢仁。”
名動一時
劉氏義學厚德育人,義風播揚,投師從學者“群相負笈,不遠千里而來,學業日進。”“凡學於斯而入官者,皆回義學拜祭”。劉氏義學中堂設文公(朱熹)神像,以允迪公配祀。劉氏義學曾與狀元汪應辰創辦的端明書院齊名,由宋及明清數朝,同享春秋兩祭之殊榮。
德育後世
長期以來,“義學世家”成了玉山劉氏的一張名片。記得小時候,長輩常說:“正月舞龍燈時燈籠上寫有‘義學世家’四字的就是宗親,快放鞭炮、送紅包,迎龍接福!”當時年幼不知何故。現在想來,很有意義。身為劉氏子孫,緬懷先祖,繼承遺志,弘揚義學精神,厚德育人,責無旁貸。吾輩雖已退休,仍應為吾縣教育事業竭盡綿薄之力,使先祖義澤長存。也殷切希望社會各界賢人志士為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鼓與呼,並身體力行,創辦“義學”“義班”,或捐資助學,推動玉山文教事業蓬勃發展,以先進的文化教育推動社會風清氣正,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