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允丞
- 外文名:Liu Yuncheng
- 出生地:陝西富平
- 出生日期:1881
- 逝世日期:1941
- 字號:字允丞、允臣、允城,自號留運城
簡介,經歷,
簡介
1915年,袁世凱派心腹陸建章督陝。劉破產聚客,以三原大有公司為掩護,聯合胡景翼、岳維峻、張義安等革命黨人,共謀反袁討陸的軍事行動。沒過多久,反袁計畫泄露,舉事機關遭到破壞。但劉遇挫不頹,繼續奔走呼號,促使郭堅、曹世英、胡景翼、張義安等相繼起兵。一時間關中各地義軍蜂起,陸建章被迫離陝。
經歷
1918年初,為回響孫中山在廣東發起的護法運動,劉力促張義安、董振五、鄧寶珊等在三原起兵,組成陝西靖國軍,討伐依附於皖系軍閥的陝西督軍陳樹藩。此後,他繼續奔走聯絡,不遺餘力。尤其在陝西靖國軍處於張義安陣亡、井勿幕遇害、胡景翼被拘的困難時期,他激勵各路將士不畏艱難,共支危局,抵制陳樹藩的誘降活動。1922年,劉往上海謁見孫中山,被孫中山邀請加入國民黨,得親聆孫中山革命理論的真諦。經多日交談,劉深得孫中山器重。孫欲留他在身邊共圖大計,但他志在北方,獲得孫的理解。隨後,奉孫中山之命,與丁惟汾、王法勤北上,布置北方軍事。
時在北洋政府當政的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驕恣橫暴,國人同惡,劉聯絡馮玉祥、孫岳、胡景翼、岳維峻等,商討驅曹倒吳之計。1924年10月,馮玉祥等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驅逐清遜帝溥儀出故宮,並將所轄各部改編為國民軍。政變成功後,劉倡議派代表赴粵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
12月孫中山到達天津後,曾致書劉,高度稱讚他在北京政變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信中說:“兄數載以來,苦心孤詣,黽勉不懈,遂能一旦奏此成績,實深嘉慰!”
他曾代表胡參加了蘇聯援助國民軍第二軍的談判,並與中共領導人李大釗、王若飛交往甚密。他還與胡景翼有過迎孫中山立國民政府於河南的計畫,不料因孫中山、胡景翼相繼病逝而未能如願。
他不慕高官厚祿,曾竭力謝絕出任河南省長一職。
在1926年1月召開的的中國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1927年9月,國民黨寧、漢、滬(西山會議派) 三方聯合召開的特別委員會議和1928年2月召開的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都選劉擔任國民政府委員。他依然不為高官厚祿所動,長期寓居江蘇蘇州和山西平遙、太谷等地,潛心讀書。
“九一八”事變後,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的愛國浪潮之中,曾任國民政府委員。
與此同時,他以國民政府委員身份兩次入蒙古,遍歷各盟旗,考察國防和實業,寫了30餘萬字的調查報告,倡議建立大西北民族復興基地。
1935年返回陝西。
為了追念辛亥以來的陝西革命先烈,他倡議建立陝西革命先烈崇祀撫恤委員會和陝西革命先烈華麓祠墓造林董事會。
同年12月國民黨召開五屆一中全會,通過劉為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
七七事變後,劉全力支持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反對蔣介石的反共政策。
他視察黃河沿岸,巡歷荊宜、三峽,不畏艱險,慰勞抗日將士。
1938年廣州、武漢相繼失陷之後,軍政當局曾有棄守關中,退守陝南、四川之議。劉聞之當即致函,曰:“不守河東則關中不固,無關中不惟無壯丁,亦且失餉糈矣! ”他還與張繼等人聯袂馳赴重慶,向國民黨軍政最高當局指陳棄守關中之議的失誤,遂促使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安軍事會議在陝西武功張家崗(今屬楊陵區)西北農學院之召開和堅守陝西、以安北方決策的出台。
1940年底,劉返回三原,聯合數十名愛國志士,踏遍陝東山水險要,預備日後抵禦外侮。他還積極聯絡國民軍第二軍舊部,相約倘日軍侵陝,則分路起兵保衛家鄉,並向省政府推薦關中十縣縣長人選,俟日軍進攻陝西則由各縣縣長率眾抵抗。
從1931年12月起直到去世前, 劉一直是國民政府委員。1942年1月17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