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傑謙

劉傑謙

劉傑謙,原名劉漢卿。屬第八代演員,與張少蘭、張霈興、品正三結為把兄弟。他在三十年代編了評書《富貴壽考》,演出於天橋福海居茶館,並不保守地主動傳授給品正三。“七七事變”後,他曾輾轉到潼關、山海關等地演出,堅持走正路,決不覥顏事敵的信念從未動搖。他還多次當選為市級勞動模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傑謙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894
  • 逝世日期:1976
  • 性別:男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演技,藝德,

個人履歷

劉傑謙,幼年家貧,二十歲時曾在王府里當廚師。業餘時間常去書館聽評書,耳濡目染,也有所成。後潔身自愛,憤而辭工,在內外城打零工。不久決心改行學評書,並於1916年拜德臻厚為師,學習《包公案》和《小五義》。此派書說的是石玉昆的“本門活”,對書中主要人物和情節精雕細刻,重彩濃墨,很適合有文化水平的聽眾欣賞。
大五義封面大五義封面
1940年,其師兄金傑立約他到天津,演出多年鑽研的《包公案》,頗受歡迎。解放後參加了紅橋區曲藝團任副團長,整理加工其代表書目《包公案》,以《新三俠五義》的名稱,寫出了《烏盆記》、《土龍崗》、《五義結拜》、《陝北四老》等四部分,後在《新生晚報》連載。到六十年代,《包公案》終於經過無數次的修改以洋洋百萬言形成文字稿本。他還多次當選為市級勞動模範。1976年在津逝世。

人物生平

劉傑謙解放後參加了紅橋區曲藝團任副團長,整理加工其代表書目《包公案》,以《新三俠五義》的名稱,寫出了《烏盆記》、《土龍崗》、《五義結拜》、《陝北四老》等四部分,後在《新生晚報》連載。到六十年代,《包公案》終於經過無數次的修改以洋洋百萬言形成文字稿本。1976年在津逝世。
劉傑謙

演技

其風格是從細微處顯露真情,講得入情入理,耐人尋味。其說書口齒清晰,語韻沉重,甜脆動聽,表演神完氣足,從容灑脫,颱風瀟灑自然。他摹擬人物,生、旦、淨、末、醜,行當分明;善於借鑑戲曲的表演動作與聲韻,以彌補與豐富說工之不足。為避免人物形象千人一面,他精心設計用冀、魯、豫、晉各地方言和方音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評論時注意風趣,常常抖響詼諧幽默的包袱,以活躍書場氣氛。特別是對包拯剛直不阿、秉公而斷、執法如山的精神,眾俠義不畏權奸佞臣的淫威,敢於和黑暗勢力挑戰,誅豪強除惡霸的壯舉,都形象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劉傑謙

藝德

劉傑謙品德高尚,忠厚誠實,愛護同行,為維護藝術家的道德一直堅持走正路。世代相傳的品德修養要求禁忌溜、扒、諞、賣、踹、奸、懶、曲、滑、壞。因此他深知高台教化的重要性,尊重自身的藝業,尊重同行的成就,從不抬高自己,貶低別人。他曾深惡痛絕地說:“明著扒踹別人,就不應該,暗地裡使陰活兒,那更不道德了。”他強調“說書要講口德,口德就是藝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