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景(抗戰時期的勞動模範)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仲景是山西省黎城縣北流村人。抗日戰爭爆發後,劉仲景在黨的教育下,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擔任了北流村婦救會主任,帶領婦女積極開展紡織運動,成為太行區著名的紡織模範。

基本介紹

  • 本名:劉仲景
  • 主要成就:帶動全村婦女開展紡織運動
  • 籍貫:山西省黎城縣北流村
  • 性別:男
1942年,太行抗日根據地進入極端困難時期,軍需民用的布匹尤其缺乏。為此,邊區抗日政府發動民眾種棉紡花織布,號召廣大婦女積極投身紡織運動,支援抗戰。北流村地處山區,過去村里既不種棉,也不搞紡織,因此,村子裡的婦女沒有會紡紗織布的。為了回響邊區政府的號召,劉仲景作為村幹部,帶頭報名參加了縣裡舉辦的婦女紡織訓練班,虛心求教,勤學苦練,終於成為全村第一個學會紡花織布的婦女。
為了帶動全村婦女開展紡織運動,劉仲景首先組織7名婦女,成立了一個紡織組,耐心輔導她們學習紡織。之後,在劉仲景的帶動下,全村陸續出現了許多紡織組。到1944年2月,北流村參加紡織的婦女發展到200多人,紡織機具也大大增加。到1945年,全村僅織布機就達57架。為了提高紡織技術,劉仲景組織婦女改良紡織機具,學用手拉梭具新技術,推廣使用新式機具,大大提高了紡織效率。北流村成為全縣第一個全部使用新機具的村,在全縣紡織運動中走在了前頭。為了推動全縣紡織運動的開展,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北流村舉辦訓練班,劉仲景在訓練班介紹經驗,並手把手地教其他婦女使用新式機具進行紡織,在她的具體輔導下,全縣許多婦女都學會了使用新式機具紡花織布。
劉仲景不僅帶動全縣婦女開展紡織運動,而且,注重提高紡織技術和產品質量。她提出了“紡線要均勻,求好不求快”的口號。她在自己組織的紡織組裡推行分紅時技術優先制度,規定一等布每斤450元工資,二等布每斤400元工資,三等布每斤350元工資。這一做法,使全組紡婦一改過去貪多求快不求好的做法,注重提高產品的質量,既要快,更要好。她領導的紡織組織出來的布又薄又密,產品供不應求,有時,布還在機器上,就已經被人訂購下了。而且,隨著紡織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劉仲景的紡織組織的布花色也逐漸多了起來,平布、繃帶、襪子都會織,一些婦女還織出了花褥單和毛巾。
在劉仲景紡織小組的帶動下,北流村的紡織運動越搞越紅火。為了進一步擴大生產,增加收入,劉仲景組織成立了北流村紡織合作社,最早吸收15名婦女入股,採取“集體組織,分散經營”和“集體領導,分工負責”的靈活管理方式。參加合作社的婦女可以參加集中紡織,也可以在家中自己紡織。並制定了合理的分紅訂工制度,在工資和利潤分成中,貫徹勞資兩利的原則,使紡織合作社的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1946年,北流村的紡織運動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全村235戶人家,參加紡織的婦女達到260多人,不僅實現了用布自給,而且支援了軍需。在1946年太行區召開的第二屆群英會上,劉仲景被評為紡織英雄和模範村幹部,受到了太行行署的表彰。
1947年2月至5月,黎城縣開展了“百日紡織”運動,劉仲景帶領北流村婦女在這一運動中大顯身手,全村湧現出許多紡織模範,成為全縣著名的紡織模範村。在領導開展“百日紡織”運動中,為了不耽誤農業生產,劉仲景根據農村生產的特點,把紡織與其他生產結合起來,實行互助變工,組織婦女參加了農業生產互助組,帶領婦女生產、紡織兩不誤。不僅如此,劉仲景還組織婦女學習文化知識,採取作什麼活就學什麼字的辦法,推動婦女學習文化。同時,她還十分注重對婦女進行思想教育,號召她們不僅要做到婆媳和睦,鄰里團結,而且要走出家門,參加生產紡織,關心國家大事,支援全國解放。
劉仲景的事跡在太行區廣為傳播,太行區第二屆群英會編輯出版的《模範村級幹部》一書,介紹了她的模範事跡。在她的影響下,太行區的婦女們紛紛走出家門,參加生產紡織,學習文化知識,有力地推動了太行區的婦女解放運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