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思(公元542—635),道號崖仙,南北朝時滄州獻縣陳家口人。金絲小棗之父。劉仲思兄弟四人,長兄劉軌思為北齊王朝名宦,三弟叔思,四弟季思為小吏。仲思厭惡官場紛爭,15歲在樂壽崖南的龍王廟出家修道。
基本介紹
- 本名:劉仲思
- 所處時代:南北朝
- 出生地:滄州獻縣陳家口
- 出生時間:公元542
- 去世時間:635
成就,貢品,
成就
北齊後主高緯四年(568年),樂城已是重要產棗地之一。但當時的樂城棗遠遜於青州棗和晉州棗。除品味較差外,乾棗易蛀不便久儲。仲思聽說河東猗氏縣生有異棗,果大如卵、皮薄肉鮮、曬乾耐儲。於是長途跋涉去該地尋找,果然發現異棗一種,當地呼為“羊角棗”,果長四五寸,酸甜味足,易生食,曬乾則乾瘦少肉。仲思帶回棗樹幼株,經辛勤培育部分成活。但所結之果,雖酸甜甘美但個頭小,東城人稱秦椒棗。秦椒棗生長時極易蟲蛀蜂咬,曬乾雖剩皮包骨卻極耐儲藏。仲思滿懷希望,將原當地棗與秦椒棗成對種植,根株比肩而生。待二年後,將兩樹幹的內側各剖其半,在合併為一株,素帛紮緊,蜂蠟封固。當年僅成活一棵,該樹一半長原地棗,一半長秦椒棗。翌年開始明顯變化,兩種棗特性相互浸染,七年後逐漸如一。一個新的品種出現了,棗形明顯變小,果長在一二寸間,果皮紋細紫紅,果肉溫潤甘美、剖拉金絲綿延,人們爭相引種,時稱仙棗或仲思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