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于思,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2013年7月畢業於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獲博士學位。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系訪問學者、美國西北大學社區網路科學實驗室訪問學者。主要研究興趣包括新媒體與社會,網際網路與集體記憶,社會網路分析,科學傳播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于思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新媒體與社會
教育經歷,訪學經歷,教學課程,研究生課程,本科生課程,研究論文,會議報告,出版著作,專著,收錄論文,研究項目,獎勵榮譽,
教育經歷
2010-2013年:文學博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傳播)
2008-2010年:文學碩士,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
2004-2008年:文學學士,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告學)
訪學經歷
2016年7月-2017年6月:訪問學者,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傳播藝術系(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Arts)
2012年3月-2012年9月:訪問學者,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社區網路科學(Science of Networks in Communities, SONIC)實驗室
教學課程
研究生課程
【2343030】研究生專業選修課《科學傳播與普及》(2013-2014春季學期開始)
【2324002】研究生專業選修課《傳播與認知神經科學》(2013-2014夏季學期開始)
【2321027001】研究生專業必修課《獨立研究》(2018-2019秋季學期)
【2343023001】研究生專業必修課《跨文化交流學》(2018-2019春季學期開始)
本科生課程
【251A9060】本科生大類課程專業必修課《現代廣告學》(2014-2015秋冬學期開始)
【25190340】本科生專業必修/選修課《廣告研究方法》(2015-2016秋季學期)
【25190350】本科生專業必修/選修課《廣告效果評估》(2015-2016春季學期)
【25121417】本科生專業必修課《公共傳播運動》(2017-2018秋季學期開始)
【25121350】本科生專業必修課《新媒體研究》(2017-2018春季學期開始)
【25190450】本科生專業必修/選修課《廣告倫理》(2017-2018春季學期開始)
【25121620】本科生專業選修課《比較媒介體制》(2019-2020冬季學期開始)
【25121690】本科生專業選修課《倫理學原理與實踐》(2019-2020冬季學期開始)
【25121700】本科生專業必修課《社會研究方法》(2019-2020夏季學期開始)
研究論文
劉于思。(2018)。《結構化觀念和個人化參與:後物質主義視角下中國公眾信息機會、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的多層次分析》。《中國網路傳播研究》,第10輯(2016夏季號),第3-45頁。
劉于思。(2018)。《從“記憶的技術”到“技術的記憶”:技術懷舊的文化實踐、情感方式與關係進路》。《南京社會科學》,第5期,第121-127頁。
潘忠黨,劉于思(訪談)。(2017)。《以何為“新”?“新媒體”話語中的權力陷阱與研究者的理論自省——潘忠黨教授訪談錄》。《新聞與傳播評論》,第16期(春夏卷),第2-19頁。
劉于思,亓力。(2017)。《在風險與利益間傳達不確定性:科學事實查驗對轉基因食品議題信息誤解的影響》。《新聞與傳播研究》,第7期,第28-49頁。第六屆全國新聞傳播學優秀論文、《新聞與傳播研究》刊物2017年度優秀論文;收錄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新聞與傳播》(全文轉載),2017年第11期,第40-53頁。
周睿鳴,劉于思。(2017)。《客觀事實已經無效了嗎?——“後真相”語境下事實查驗的發展、效果與未來》。《新聞記者》,第1期,第36-44頁。
劉于思,徐煜。(2016)。《線上社會網路中的謠言與闢謠信息傳播效果:探討網路結構因素與社會心理過程的影響》。《新聞與傳播研究》,第11期,第51-69頁。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2017年第3期,第143-144頁;收錄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新聞與傳播》(全文轉載),2017年第4期,第46-58頁;收錄於《新華文摘(數字版)》(全文轉載),2017年第10期,第961-976頁。
劉于思。(2016)。《簽到即記憶:移動媒介的空間實踐與意義生產》。《浙江傳媒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第41-49頁。
劉于思。(2015)。《民族主義、國家認同與數位化時代中國網民的集體記憶》。《全球傳媒學刊》,第2卷第4期,第60-83頁。
劉于思。(2015)。《從騰衝忠烈祠到國殤墓園:戰爭記憶的空間爭奪與權力博弈》。《探索與爭鳴》,第7期,第115-119頁。
廖望,劉于思,金兼斌。(2013)。《社會媒體時代用戶內容生產的激勵機制》。《新聞與傳播研究》,第12期,第66-81頁。
劉于思,楊莉明。(2013)。《記者微博使用與職業群體社會資本:社會網路分析的視角》。《新聞界》,第21期,第1-8頁。
張明新,劉于思。(2013)。《社會互動式傳播技術與青少年的同輩關係網——基於社會網路分析的經驗研究》。《國際新聞界》,第7期,第37-50頁。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2014年第1期,第144-146頁。
劉于思。(2013)。《從單位組織到話題參與:記者職業群體微部落格社會網路的形成機制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第1期,第67-81頁。第二屆全國新聞傳播學優秀論文、《新聞與傳播研究》刊物2013年度優秀論文;收錄於錢蓮生(2014)主編,《中國新聞年鑑(2014)》,第395-398頁。北京:中國新聞年鑑社。
會議報告
劉于思,趙舒成。(2019)。《潔淨亦危險:數字物質主義逆喻下的電子垃圾與媒介實體的現代性反思》。2019年中國社會學會年會第一屆傳播社會學論壇,2019年7月,昆明:雲南大學。
劉于思,趙舒成。(2019)。《公共記憶問題:進路、概念及其爭議性未來》。“口述歷史、集體記憶與社會認同”中國社會學會2019學術年會暨“當代中國研究”論壇,2019年7月,昆明:雲南大學。
劉于思,亓力,趙舒成。(2018)。《“失落的一代”?兩岸三地民眾關於通貨膨脹的集體記憶與認同重構——基於HAPC模型的跨地區比較》。“媒介、歷史與記憶”工作坊,2018年11月,武漢:武漢大學。
劉于思,丁聞捷。(2018)。《從“待價而沽”的女性氣質到“委身式奮鬥話語”:自媒體平台中“修正主義女德”的復歸與父權文化再生產》。南京大學“傳播與歷史”研究小組2018年度論文秋季工作坊“媒介與性別”,2018年11月,南京:南京大學。
劉于思,汪凱。(2018)。《從威權信息主義到新技術極權:網際網路的傳播規制與空間爭奪(1997-2017)》。“數字文化與社會:結構·文化·實踐”工作坊,2018年6-7月,蘇州:蘇州大學。
劉于思,朱怡佳。(2018)。《“請別買我們的產品”!探索中國綠色反行銷實踐主體與傳播效果的條件過程模型》。2018年ICA前會“多元化的聲音:以真實的傳播在社會中建立信任及對話”,2018年5月,捷克,布拉格。
劉于思。(2017)。《以“綠”之名:環境廣告的政治、意識形態與價值變遷(2000-2016)——以<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為例》。“創新與發展:品牌傳播的學術想像”第一屆中國品牌傳播青年學者論壇,2017年11月,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劉于思。(2017)。《馴化我們的“過去”:<人民日報>“遺毒”話語實踐的歷史流變(1946-2017)》。第十屆中國青年傳播學者論壇,2017年10月,北京:中國傳媒大學。
劉于思,高芳芳,周睿鳴,陳雨露。(2017)。《爭議性技術的公共傳播圖景:風險文化理論視野下基於轉基因討論的文本分析》。“想像轉基因:議題呈現與公眾認知”學術工作坊,2017年9月,上海:復旦大學。
劉于思。(2015)。《科學新聞及其框架:諾貝爾獎報導中的科學話語與民族主義(2000-2015)》。第三屆長三角青年傳播學者論壇,2015年11月,南京:南京師範大學。
劉于思。(2013)。《數位化時代中國網民的媒介使用、集體記憶及其再生產》。首屆長三角青年傳播學者論壇, 2013年11月,杭州:浙江大學。
劉于思。(2013)。《公共記憶如何可能?兼論網路個人主義與數字公共生活》。報告於《媒介與公共性:網路行動、公共生活與集體記憶》專題小組討論,2013國際傳播學會(ICA)上海區域性大會,2013年11月,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Liu, Y., & Zhou, R. (July, 2019).‘Let’s Check It Seriously’: Exploring the Localization of Fact-Checking Practice in Authoritarian China. Paperpresented atthe 2019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 annul conferenc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Human Dignity: Disputed Rights, Contested Truths”, Madrid, Spain.
Liu, Y. (2018, February).Healing Loneliness with Past Media: Experience Comparing Restorative and Reflective Function of Technostalgia during a Developmental Transi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Loneliness in the Age of Mobile & Social Media”, 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 United Kingdom.
Gao, F., Liu, Y., & Shan, T. (August, 2017).Development of Conceptual and Attitudinal Advertising Literac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CollegeStudents in China.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7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AEJMC) Conference, Chicago, USA.
Liu, Y. (May, 2017).The Changing Mediated Environment and Collective Memory of Netizens in Authoritarian China: Revisit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Digital Immigrants, and Digital Shock.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 2017 Preconferenc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Internet for Authoritarian Politic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Qi, L., & Liu, Y. (May, 2017).“Science Knows No Borders”? A Comparative Framing Analysis on Scientific Discourse and Nationalist Narratives in Chinese Coverage of the Nobel Prize in Sci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7 Annual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 Conference,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Xu, Y., Liu, Y., & Qi, L. (January, 2017).Examining collective memory building in Wikipedia: A multilevel network approach.Paper Presented at Proceedings of the 50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 (HICSS).
Xu, Y., & Liu, Y. (April, 2016).The formation of intention to contribute in teamwork: Examining the roles of peer assessment, extrinsic motivation, and average tie strength with teammat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International Sunbelt Social Network Conference (XXXVI), Newport Beach, CA, USA.
Liao, W., & Liu, Y. (2014, May).Personalized public goods production 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centivizing User-Generated Content for public goo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4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 conference, Seattle, USA.
Liu, Y. (2013, August).Homophily and proximity of network links of Chinese journalists’ online professional group in the Micro-blogosphe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3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AEJMC) Conference, Washington, D. C., USA.
Liao, W., Liu, Y., & Jin, J. (2012, August).Predicting communal and connective public goods contribution in SNS: Network incentives and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2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AEJMC) Conference, Chicago, USA.
出版著作
專著
劉于思。(2017)。《傳播網路分析導論》。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美]盧卡斯·格雷夫斯著,周睿鳴、劉于思譯。(2019)。《什麼在決定真相:政治事實查驗在美國新聞業的興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中)。
收錄論文
Liu, Y., & Liao, W. (2012). From Internet use preference to stratum identification deviation: Rethinking the “second digital divide”.In E. Vartanova & O. Smirnova (Eds.),Digital Divide 2011 - Yearbook(pp. 50-79). Moscow: MediaMir Publishing House.
金兼斌,徐煜,劉于思。(2013)。《社會媒體素養:概念與測量》。張昆主編,陳先紅、張明新副主編,《新聞與信息傳播論壇2012》,第81-93頁。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劉于思。(2013)。《數位化集體記憶的聯結轉向:維基百科中當代中國歷史事件的再現結構》。吳玫主編,《全球化下的社交媒體與數字網路》,第206-219頁。澳門:澳門大學出版社。
楊莉明,劉于思。(2013)。《大學生網路民族主義的傳播效果分析》。巢乃鵬主編,《中國網路傳播研究(第六輯)》,第230-240頁。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金兼斌,劉于思。(2012)。《社會化媒體的內容生產與質量控制問題:以維基類套用為例》。李建盛,陳華,馬春玲主編,《首都網路文化發展報告(2011-2012)》,第370-38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于思。(2012)。《部落格和微部落格空間中記者職業群體的線上社會網路:基於電子接近性理論的考察——以大學生使用者為例》。杜駿飛主編,《中國網路傳播研究(第五輯)》,第3-30頁。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金兼斌,劉于思。(2011)。《網路輿情監測的方法和套用:指標體系與內容甄別》。李建盛,陳華,馬春玲主編,《首都網路文化發展報告(2010-2011)》,第250-26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
研究項目
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優秀之江青年學者課題(項目編號:G233-15CXW030),項目負責人。
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課題“轉基因生物技術發展科普宣傳與風險交流”項目,子課題“立體化科學傳播體系”(項目批准號:2016ZX08015002-006),子課題負責人。
2015年7月-2018年6月: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懷舊社會學視角下兩岸三地民眾數位化集體記憶與認同重構研究”(項目批准號:15CXW030),項目負責人。
2014年7月-2017年5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後物質主義視角下綠色廣告對客群環境觀念影響的實證研究”(項目批准號:14YJC860017),項目負責人。
2014年7月-2015年6月:浙江省社科聯2014年度研究課題“線上社會網路中闢謠信息的傳播效果研究”(項目批准號:2014N095),項目負責人。
2014年2月-2014年12月:浙江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青年科研創新專項“新媒體發展與新聞生產演進關係研究”項目“科學新聞報導中的科學敘事與民族主義話語”(項目批准號:2014QNA103),項目負責人。
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浙江大學數字未來與媒介社會研究院年度研究課題一般項目“結構多元主義視角下衝突性議題的新媒介再現”,子課題負責人。
2012年6月-2014年12月: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重點項目“網路社群的集體行動和社會治理”(項目批准號:125HA002),課題組主要成員。
2011年5月-2014年5月: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社會網路中的輿情演變機制研究”(項目批准號:11BXW018),課題組主要成員。
2009年11月-2012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向WEB的社會網路理論與方法研究”(項目批准號:60933013),課題組主要成員。
獎勵榮譽
中國社會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共17篇):
劉于思,趙舒成。(2019)。《公共記憶問題:進路、概念及其爭議性未來》。“口述歷史、集體記憶與社會認同”中國社會學會2019學術年會暨“當代中國研究”論壇,2019年7月,昆明:雲南大學。
第六屆全國新聞傳播學優秀論文(共10篇):
劉于思,亓力。(2017)。《在風險與利益間傳達不確定性:科學事實查驗對轉基因食品議題信息誤解的影響》。《新聞與傳播研究》,第7期,第28-49頁。
《新聞與傳播研究》刊物2017年度優秀論文(共10篇):
劉于思,亓力。(2017)。《在風險與利益間傳達不確定性:科學事實查驗對轉基因食品議題信息誤解的影響》。《新聞與傳播研究》,第7期,第28-49頁。
2015中國新媒體傳播學年會最佳論文(共2篇):
劉于思。(2015)。《線上社會網路結構如何影響謠言與闢謠信息傳播?基於網路密度、關係強度與轉發量的實驗研究》。2015中國新媒體傳播學年會,2015年5月,重慶:重慶大學。
第二屆全國新聞傳播學優秀論文(共10篇):
劉于思。(2013)。《從單位組織到話題參與:記者職業群體微部落格社會網路的形成機制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第1期,第67-81頁。
《新聞與傳播研究》刊物2013年度優秀論文(共10篇):
劉于思。(2013)。《從單位組織到話題參與:記者職業群體微部落格社會網路的形成機制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第1期,第67-81頁。
2013首屆長三角青年傳播學者論壇優秀論文(共3篇):
劉于思。(2013)。《數位化時代中國網民的媒介使用、集體記憶及其再生產》。首屆長三角青年傳播學者論壇, 2013年11月,杭州:浙江大學。
2012中國新媒體傳播學年會澳門國際會議最佳學生論文(共1篇):
劉于思。(2012)。《數位化集體記憶的聯結轉向:維基百科中當代中國歷史事件的再現結構》。2012中國新媒體傳播學年會澳門國際會議,2012年12月,澳門:澳門大學。
2010中國新媒體傳播年會優秀學生論文(共4篇):
劉于思。(2010)。《部落格和微部落格空間中記者的線上社會網路:基於電子接近性理論的考察》。2010中國新媒體傳播年會,2010年12月,廣州:暨南大學。
2009中國新媒體傳播學年會優秀論文(共4篇)
2009中國傳播學論壇暨第三屆全球傳播論壇優秀論文(共10篇)等
2016年12月:浙江大學2015-2016學年優秀班主任
2015年12月:2015年度浙江大學獎教金,2015年度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