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虎

劉三虎

原山西省河曲縣委書記。1987年8月,劉三虎在換屆中從連續12年的縣長崗位上卸任,到忻州地區河保偏電廠籌備處任副主任。對於他的離任,河曲的幹部民眾既感到不捨,又覺得應該理解。1991年春天地委批准他退居二線的請求,任河曲縣政府調研員。這既是他的意願,也是眾望所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三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主要事跡
時任縣委書記宣明仁同志深知他的德能和體力精力,一下子放心放手地委以五項任務——繼續分管河曲大電廠的前期工作;沙坪露天煤礦前期工作;龍口水電站前期工作;世界銀行河曲水保貸款項目規劃設計工作;黃河大街中段拓寬硬化工程總指揮工作。有些老同志關切地和他說:“你勤政清廉幾十年,現在也該休養生息了,可你退在二線乾在一線圖甚哩?”是啊,這五項任務涉及河曲的長遠建設,事關河曲的前途發展,肩上沉甸甸的分量他是心知肚明的,但他義無反顧地接受。圖名?圖利?或是……我們還是從事實中找答案。
劉三虎生於斯長於斯,參加工作後直至尊為縣長,徒步跑遍了河曲的山山水水、溝溝叉叉、近四百個村莊,親身感受到了歷任縣領導為民眾的溫飽嘔心瀝血。改革的春風蕩滌著人們思想上的禁錮,開闢了生產力發展的廣闊空間。多年的工作積累使他看到了這個老區貧困農業縣的出路和希望。他依託河曲豐富的煤、水資源及區位優勢,根據領導和專家的考察、勘測的科學結論,1983年開始謀劃河曲大型坑口火電廠的籌備工作並成立籌備領導組。他認定,河曲大電廠開工之日,就是河曲經濟起飛之時。他以很大精力滿腔熱忱地接待服務國家部委、企業和省的領導、專家、技術人員,到換屆時大電廠的前期工作已是眉目清楚,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編印上報。
大電廠是他志在必得的目標。他覺得必須用最大的努力儘快辦好這件事,否則對不起縣委縣政府,對不起河曲父老鄉親。從1991年至1993年期間他基本沒有節假日。迎來送往,同一批批來縣勘探、規劃設計的技術人員一起蒐集資料,勘察電廠廠址、水源地、灰場、鐵路、公路等等,履行各種審批程式,終於在1993年5月國家計委正式批准立項。
沙坪露天採礦區完成了詳查和精查,獲取了煤層厚、覆蓋薄、儲量4億噸、煤發熱量大的詳細資訊。
龍口水電是上下都十分看好發展前景的一個大項目,通過緊張有序的工作,外業勘測全部進行完畢,及時轉入室內作業。
世界銀行河曲縣水保貸款規劃設計工作,在兩年時間內圖、文、表規劃設計全部完成,在西安評估會上通過立項。
黃河大街中段拓寬硬化是縣城建設的眼珠子工程。1991年冬動員拆遷,他與指揮部的同事登門逐戶耐心地講需要講法規,同時維護拆遷戶權益予以妥善安置。到1992年4月順利拆遷20處居民院(30戶),9戶集體宿舍居民住房。4月動工築路,國慶節前竣工剪彩。施工過程中,木業社承包段有70米長路面厚度少8公分,劉力主返工重鋪,木業社損失1萬多元,不情願的返了工。工程預算175萬元,決算時節省20萬元。
河曲大電廠從籌建到開工建設歷時18個春秋,這個大項目的難產與陣痛,劉三虎感受最深。
1994年1月,山西省電力公司正式成立河曲電廠籌建處,點名調他任副主任。電廠前期工作抓緊進行,並向深度發展。由於在上項目問題上山西南北激烈競爭,1995年河曲大電廠二次被擱置,那第一次呢?那是1987年後,保德、河曲兩個項目在一棵樹上吊死。
1996年10月,劉三虎辦了離休手續,籌建處仍請他繼續完成在建的大電廠水源地建設工程。他雖已離休但時刻注意捕捉信息,生怕失去機會。正在此時,得悉國家計委準備在“九五計畫”內把河曲電廠預備項目取消,他受派上京向國家計委燃動處匯報,經過努力和計委顧問金熙英同志的幫助,使電廠項目得以留在“九五計畫”預備項目之中。
1999年全國電力市場疲軟,國務院暫不批火電項目。6月,省電力公司宣布河曲電廠籌建處人員分流,只留7名看守人員。這一年,他仍和留守人員一起繼續跑太原、北京的有關部門,意在防止上級部門遺忘這個項目。
2000年冬,國家計委公開向全國徵求“十五規劃”建議。劉三虎在金熙英的鼓勵下向國家計委寫了上河曲電廠項目的書面建議,報送曾培炎主任和張國寶副主任。他覺得“這么好的條件的項目上不去,自己死不瞑目。”2001年全國電力市場回暖,國家上西電東送北通道項目,劉三虎向時任縣委書記鄭紅光建議:跑步上這個項目。鄭書記不失時機地把這件事作為全縣頭等大事來抓並讓他帶上電廠材料一起兩次跑忻州、太原,兩次跑北京,直到2002年2月,赴太原參加山西和山東魯能簽訂合資建設河曲電廠的協定,他才深深的舒了口氣。
2004年縣委委任劉三虎同志為縣關公委名譽主任,他興致勃勃地進入這個領域。1948年參加工作的他,受黨的培養60多年。長期的學習和實踐鍛鍊,使黨的理論武裝了他的頭腦,黨的宗旨融入他的血液。他說關心下一代就是關心黨的事業,關心下一代就是關心國家的未來。他按照關工委的工作部署,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深入淺出地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他先後在縣城、巡鎮兩地的高中、國中學校,部分縣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老幹部支部做報告16次,客群人數6000多。
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活動中,他歷時幾個月寫出了3000多字的《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三個二十八年三個歷史豐碑》的紀實文章,將他的人生積累融入文中。縣關工委以此為重頭文章,編印《潤物細無聲》一書在全縣發行,反響強烈。
教育是全民關注的人才系統工程,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主要途徑。2009年4月8日至5月8日,他按照關工委的工作安排,帶領2名熟悉教育的同志,用一個月的時間對河曲老區幼稚園、實驗國小、開元路九年制學校、實驗國中、巡鎮中學、河曲中學等六所學校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廣泛接觸學校領導、教職員工、學生代表、家長代表和社會各界人士,就教育改革發展現狀,素質教育特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想法做法,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及建設性意見,以實話實說的形式進行交流探討。將調研情況向縣委政府做了書面報告並向主要領導匯報,使一些學校的硬體問題得到及時解決。
劉三虎非常關注“三農”,沒有農民的增收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
農業轉變發展方式從哪裡突破,是他思考的又一大課題。回顧多年來河曲農業的發展過程,他覺得從品種上進行技術創新是轉變發展方式的牛鼻子。他全力支持脫毒種薯育種專家張滿貴的事跡,在河曲傳為佳話。
張滿貴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既沒有高文憑又沒有高職稱的農業科技人員,45年來在河曲研製和推廣了不少農作物優良品種,今年在趙家溝鄉建立了脫毒薯推廣基地。實踐證明,脫毒薯是能大幅度增產的。張滿貴找到他請求呼籲縣委縣政府支持自己自製種薯,他說:“你要引起領導重視,就需先拿出自製樣品。”張說:“要拿自製樣品,必須得簡單設備。”他問“購置簡單設備需要多少錢?”張說:“最簡陋的也得三四萬元。”當時張滿貴所有的積蓄都投到種薯中去了,還背著舊貸款本息工15萬元外債。劉三虎覺得這是一件大事,如果成功了,這是全縣農民的福音。他決定從他多年養老金積蓄中拿出4萬元,無償資助張滿貴。他說:“我無償給他4萬元,對我來說實在不是個小數字,但對這么大一件事來說是微不足道的數字,目的就在於用4萬元幫他成就一項富民產業,使他從垂危中活起來,站起來,邁開步子乾。”果真從2007年開始,兩年就成功。2008年秋天,張滿貴已能自產30萬粒微型薯。這年冬天,王書東書記一到河曲,就把建立脫種薯基地列為全縣2009年十件實事之首。在縣委政府的支持下,一個真正的種薯基地已經建成。今年全縣種植脫毒薯面積達827.3畝,僅此一項,保守估計農民可增收一個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