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孚 (1920~1988) 原名劉忠良,又名劉善堂、劉青萍,民國9年(1920)生於今雙溝鎮高套村。18年,入本村私塾。22年,就讀於雙溝國小,改名劉善堂。畢業後考入安徽省鳳陽中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一孚
- 別名:劉忠良
- 民族:中國
- 出生地:漢族
人物介紹,人物生平,
人物介紹
劉一孚(1920~1988) 原名劉忠良,又名劉善堂、劉青萍,民國9年(1920)生於今雙溝鎮高套村。18年,入本村私塾。22年,就讀於雙溝國小,改名劉善堂。畢業後考入安徽省鳳陽中學。
人物生平
民國27年春,江上青等人在皖東北建立中共黨組織。3月,一孚棄學歸鄉,投身革命。初隨趙敏到臨淮頭宣傳抗日救亡。8月,在陳圩鄉劉西嘴村,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奉命到泗五靈鳳縣草、界溝一帶組織地下武裝,初遂童年馳騁疆場的抱負。因欽佩蘇魯豫皖支隊司令張愛萍,遂再更名劉青萍(諧音)。旋,收編組建泗縣八路軍駝河大隊,並任政治指導員、教導員。
民國29年,調任中共泗南縣情報站總站長,因病於張塘醫院及華東醫院治療。次年出院,改任新四軍四師敵工部敵工科科長。任間,努力爭取敵偽,親自參與組建日本反戰同盟淮北支部,親歷淮北軍民33天反日偽大掃蕩戰鬥。一孚勇敢機智,對敵鬥爭經驗豐富,經常著便服隻身活動於蚌埠、鳳陽一帶淪陷區,或扮商人,或扮教書先生,虎口拔牙,出生入死。出於職業所需,亦違心地強學抽菸、飲酒、打麻將,以應付於多種場合。其每次路過高套村,數過家門而不入,懷“日寇不滅,何以家為”之志。
民國32年4月,中共淮北區黨委開展整風運動。一孚進入張塘營、團幹部輪訓班學習。其真誠坦率,解剖自己往往嚴於解剖別人。秋,受黨組織派遣,由地下工作者沈玉文引薦,打入敵占區運河線寶應偽軍二十五師內部,做策反工作。一孚立場堅定,有膽有識,勇謀兼備。他曾說:“在敵占區工作,在方法上要隨機應變,在原則上要出污泥而不染。”其雖生活於敵營,但仍與淮北抗日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一孚好讀書,尤喜愛古典詩詞,時有贈戰友句云:“七年抗戰不等閒,笑看倭偽陷泥潭。”
民國34年秋,日軍投降。一孚被調回淮北解放區,任新四軍四師泗南城市部副部長、蘇皖邊區七分區政治部民政科科長。時日本反戰同盟淮北分部成員,矢口莊師與太田延子夫婦留下一男嬰,經黨組織批准,由一孚收養,遂為其取漢名“劉太山”。
翌年10月,江淮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劉作孚在洪澤老子山犧牲。一孚為懷念德高望重的老首長,第三次更此名,以表效先烈之決心。年底,一孚隨軍北撤,轉戰魯南、膠東,先後任渤海軍區政治部文化科科長、渤海軍區附屬醫院副院長。
建國後,一孚歷任華東軍區師範學校理化系主任、南京軍區群工部群工科科長、江蘇六合軍分區副政委、揚州軍分區副政委、顧問等職。無論歷何地、居何職,其潛心工作之風不易,其善為他人排難解憂之行不改。“文化大革命”中,一孚曾因收養日本人留下的孩子,而遭到誣陷,受到審查,戴上“特嫌”與“裡通外國”的帽子,蒙受不白之冤,精神倍受折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方得到平反。1980年,其已辦理離休手續,但仍擔任揚州軍分區干休所黨支部副書記,為因為民奉獻餘熱。1988年8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獎章。
同年10月2日,一孚因患膜腺癌在揚州逝世。根據其遺囑,喪事從筒,骨灰安葬於揚州平山堂附近小茅山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