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型國家建設——理論讀本與實踐發展》是2010年1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勁,張學文。
基本介紹
- 書名:創新型國家建設——理論讀本與實踐發展
- 作者:陳勁、 張學文
- ISBN:978-7-03-026042-0
- 頁數:379
- 定價:68.00
- 出版時間:2010年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B5
- 字數:463千字
內容簡介
本書目錄
專家評論
讀者評論
我要留言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中長期國家發展的核心戰略。本書在全球化的視角下,立足我國的國情,著眼於未來,比較全面、系統地對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方方面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書共分11章,內容包括創新型國家的基本理論、戰略意義、國際比較,我國的特色和基礎、戰略框架、制度與政策體系、人才培養、文化培育以及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平台、載體、主戰場和核心主體等。
本書從多學科的視角,堅持理論聯繫實踐,注重戰略性、政策性與實用性的緊密結合,是一本比較全面、系統的著作。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體系的完整性、理論的通俗化與政策的普及性。
本書的讀者對象為黨和政府的各級決策部門、執行部門、服務部門的相關人員,高校、各級大中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學生,企業高層、中層和基層管理人員、科技研發人員及廣泛的社會大眾。
本書從多學科的視角,堅持理論聯繫實踐,注重戰略性、政策性與實用性的緊密結合,是一本比較全面、系統的著作。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體系的完整性、理論的通俗化與政策的普及性。
本書的讀者對象為黨和政府的各級決策部門、執行部門、服務部門的相關人員,高校、各級大中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學生,企業高層、中層和基層管理人員、科技研發人員及廣泛的社會大眾。
目錄
前言
第1章 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提出:背景和重大意義
1.1 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背景
1.1.1 國際背景:創新型經濟與全球化競爭
1.1.2 國內背景:變革發展模式
1.2 我國離創新型國家有多遠
1.2.1 國際比較
1.2.2 存在的差距
1.2.3 面臨的機遇
1.3 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提出
1.4 重大意義: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偉大實踐
1.4.1 創新型國家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
1.4.2 創新型國家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偉大實踐
第2章 創新型國家的基本理論與國際經驗
2.1 創新型國家的內涵
2.2 創新型國家的特徵
2.2.1 社會特徵
2.2.2 共性特徵
2.3 典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歷程與經驗
2.3.1 美國的創新型國家建設
2.3.2 日本的創新型國家建設
2.3.3 英國的創新型國家建設
2.3.4 芬蘭的創新型國家建設
2.3.5 韓國的創新型國家建設
2.4 主要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總體經驗與借鑑
第3章 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和特色
3.1 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的基礎
3.1.2 科技基礎
3.1.3 人力資源基礎
3.2 我國作為轉型國家的經驗
3.2.1 經驗一: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3.2.2 經驗二:政府職能的定位轉變
3.2.3 經驗三: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完美結合
3.2.4 經驗四:漸進式經濟轉型模式
3.3 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優勢
3.3.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民主優勢
3.3.2 科學發展觀的統領優勢
3.3.3 科技人力資源優勢
3.3.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第4章 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框架
4.1 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根本目標: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4.2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方針
4.2.1 總體戰略方針
4.2.2 具體的戰略方針
4.3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部署
4.4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路徑
4.4.1 原始創新路徑
4.4.2 集成創新路徑
4.4.3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路徑
第5章 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制度和政策體系
5.1 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制度體系
5.1.1 智慧財產權制度
5.1.2 國家科技獎勵制度
5.1.3 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
5.2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政策體系
第1章 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提出:背景和重大意義
1.1 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背景
1.1.1 國際背景:創新型經濟與全球化競爭
1.1.2 國內背景:變革發展模式
1.2 我國離創新型國家有多遠
1.2.1 國際比較
1.2.2 存在的差距
1.2.3 面臨的機遇
1.3 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提出
1.4 重大意義: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偉大實踐
1.4.1 創新型國家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
1.4.2 創新型國家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偉大實踐
第2章 創新型國家的基本理論與國際經驗
2.1 創新型國家的內涵
2.2 創新型國家的特徵
2.2.1 社會特徵
2.2.2 共性特徵
2.3 典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歷程與經驗
2.3.1 美國的創新型國家建設
2.3.2 日本的創新型國家建設
2.3.3 英國的創新型國家建設
2.3.4 芬蘭的創新型國家建設
2.3.5 韓國的創新型國家建設
2.4 主要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總體經驗與借鑑
第3章 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和特色
3.1 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的基礎
3.1.2 科技基礎
3.1.3 人力資源基礎
3.2 我國作為轉型國家的經驗
3.2.1 經驗一: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3.2.2 經驗二:政府職能的定位轉變
3.2.3 經驗三: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完美結合
3.2.4 經驗四:漸進式經濟轉型模式
3.3 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優勢
3.3.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民主優勢
3.3.2 科學發展觀的統領優勢
3.3.3 科技人力資源優勢
3.3.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第4章 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框架
4.1 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根本目標: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4.2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方針
4.2.1 總體戰略方針
4.2.2 具體的戰略方針
4.3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部署
4.4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路徑
4.4.1 原始創新路徑
4.4.2 集成創新路徑
4.4.3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路徑
第5章 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制度和政策體系
5.1 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制度體系
5.1.1 智慧財產權制度
5.1.2 國家科技獎勵制度
5.1.3 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
5.2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政策體系
5.2.1 財政投入政策
5.2.2 稅收激勵政策
5.2.3 金融支持政策
5.2.4 政府採購政策
5.2.5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政策
5.2.6 創造和保護智慧財產權政策
5.2.7 人才培養政策
5.2.8 教育與科普政策
5.2.9 科技創新基地與平台政策
5.2.10 加強統籌協調政策
5.2.11 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政策
5.2.12 開放式創新與產學研合作政策
第6章 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創新型人才培養
6.1 創新型人才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根本
6.2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
6.3 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內涵和特徵
6.3.1 創新型人才的內涵
6.3.2 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徵
6.4 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長規律
6.5 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原則與途徑
6.5.1 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原則
6.5.2 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途徑
第7章 創新型國家建設中創新文化的培育
7.1 創新文化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基礎
7.2 創新文化的內涵和作用
7.2.1 創新文化的內涵
7.2.2 創新文化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作用
5.2.2 稅收激勵政策
5.2.3 金融支持政策
5.2.4 政府採購政策
5.2.5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政策
5.2.6 創造和保護智慧財產權政策
5.2.7 人才培養政策
5.2.8 教育與科普政策
5.2.9 科技創新基地與平台政策
5.2.10 加強統籌協調政策
5.2.11 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政策
5.2.12 開放式創新與產學研合作政策
第6章 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創新型人才培養
6.1 創新型人才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根本
6.2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
6.3 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內涵和特徵
6.3.1 創新型人才的內涵
6.3.2 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徵
6.4 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長規律
6.5 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原則與途徑
6.5.1 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原則
6.5.2 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途徑
第7章 創新型國家建設中創新文化的培育
7.1 創新文化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基礎
7.2 創新文化的內涵和作用
7.2.1 創新文化的內涵
7.2.2 創新文化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作用
7.3 培育創新文化的原則
7.4 創新文化培育的基本途徑
第8章 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平台:國家創新體系
8.1 國家創新體系理論
8.1.1 國家創新體系的提出
8.1.2 國家創新系統的內涵
8.1.3 國家創新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8.2 主要已開發國家的創新系統
8.2.1 美國的創新體系
8.2.2 日本的國家創新體系
8.2.3 芬蘭的國家創新體系
8.3 構建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
8.3.1 中國國家創新體系的形成和演化
8.3.2 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特徵
8.3.3 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的戰略框架
第9章 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載體:區域創新體系
9.1 區域創新體系理論框架
9.1.1 區域創新體系的提出
9.1.2 區域創新系統的內涵
9.1.3 區域創新體系的構成
9.1.4 區域創新系統的類型
9.1.5 區域創新系統的政策含義
9.2 區域創新體系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載體
9.3 中國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
9.3.1 構建中國特色區域創新體系的戰略意義
9.3.2 中國三大典型的區域創新體系
9.4 三大區域創新體系的經驗
第10章 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主戰場:產業創新
10.1 產業創新的內涵與特徵
10.1.1 產業創新的內涵
10.1.2 產業創新的特徵
10.2 產業創新系統:實現產業創新的關鍵
10.3 產業創新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主戰場
10.4 產業創新的國際比較
10.4.1 美國的產業創新
10.4.2 日本的產業創新
10.4.3 德國的產業創新
10.4.4 韓國的產業創新
10.4.5 義大利的產業創新
10.4.6 比較與啟示
10.5 我國新時期的產業創新戰略
10.5.1 推進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10.5.2 加快發展服務業
第11章 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核心主體:創新型企業
11.1 創新型企業的內涵與特徵
11.1.1 創新型企業的內涵
11.1.2 創新型企業的特徵
11.2 國際典型創新型企業
11.2.1 蘋果公司的創新
11.2.2 Google公司的創新
11.2.3 豐田汽車的創新
11.2.4 IBM:創新——不變的商業模式
11.2.5 諾基亞:以人為本的創新
11.3 我國創新型企業的典型案例
11.3.1 海爾:家電產業的創新型企業
11.3.2 寶剛:鋼鐵行業的創新型企業
11.3.3 中集:國際海運行業的創新型企業
11.3.4 中興:通信產業的創新型企業
11.3.5 吉利:汽車產業的創新型企業
11.4 我國的創新型企業建設工程
11.4.1 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
11.4.2 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
11.5 構建創新型企業的機制與策略
11.5.1 構建創新型企業的機制
11.5.2 建設創新型企業的策略
參考文獻
7.4 創新文化培育的基本途徑
第8章 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平台:國家創新體系
8.1 國家創新體系理論
8.1.1 國家創新體系的提出
8.1.2 國家創新系統的內涵
8.1.3 國家創新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8.2 主要已開發國家的創新系統
8.2.1 美國的創新體系
8.2.2 日本的國家創新體系
8.2.3 芬蘭的國家創新體系
8.3 構建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
8.3.1 中國國家創新體系的形成和演化
8.3.2 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特徵
8.3.3 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的戰略框架
第9章 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載體:區域創新體系
9.1 區域創新體系理論框架
9.1.1 區域創新體系的提出
9.1.2 區域創新系統的內涵
9.1.3 區域創新體系的構成
9.1.4 區域創新系統的類型
9.1.5 區域創新系統的政策含義
9.2 區域創新體系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載體
9.3 中國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
9.3.1 構建中國特色區域創新體系的戰略意義
9.3.2 中國三大典型的區域創新體系
9.4 三大區域創新體系的經驗
第10章 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主戰場:產業創新
10.1 產業創新的內涵與特徵
10.1.1 產業創新的內涵
10.1.2 產業創新的特徵
10.2 產業創新系統:實現產業創新的關鍵
10.3 產業創新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主戰場
10.4 產業創新的國際比較
10.4.1 美國的產業創新
10.4.2 日本的產業創新
10.4.3 德國的產業創新
10.4.4 韓國的產業創新
10.4.5 義大利的產業創新
10.4.6 比較與啟示
10.5 我國新時期的產業創新戰略
10.5.1 推進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10.5.2 加快發展服務業
第11章 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核心主體:創新型企業
11.1 創新型企業的內涵與特徵
11.1.1 創新型企業的內涵
11.1.2 創新型企業的特徵
11.2 國際典型創新型企業
11.2.1 蘋果公司的創新
11.2.2 Google公司的創新
11.2.3 豐田汽車的創新
11.2.4 IBM:創新——不變的商業模式
11.2.5 諾基亞:以人為本的創新
11.3 我國創新型企業的典型案例
11.3.1 海爾:家電產業的創新型企業
11.3.2 寶剛:鋼鐵行業的創新型企業
11.3.3 中集:國際海運行業的創新型企業
11.3.4 中興:通信產業的創新型企業
11.3.5 吉利:汽車產業的創新型企業
11.4 我國的創新型企業建設工程
11.4.1 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
11.4.2 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
11.5 構建創新型企業的機制與策略
11.5.1 構建創新型企業的機制
11.5.2 建設創新型企業的策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