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的形狀

創意的形狀

《創意的形狀》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祝士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創意的形狀
  • 作者:祝士偉
  • 出版時間:2019年1月
  •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 頁數:160 頁
  • ISBN:9787558610943
  • 定價:35.80 元
內容簡介
創意就像流水,每一刻都呈現不一樣的形狀,也唯有如此,創意才能保持新鮮的維度。如同在水面之下,隱匿著無數的水草、河床、砂石……我們相信在創意的形狀背後,蘊含著更深層的意義。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在《伊斯坦堡》中說“美景之美,在於憂傷”,創意之美,也是如此。訴諸於表,求達於心, 不止於表面的形態,更關乎內在的情狀。 創意是我的工作,無論是在李奧貝納、DDB,還是在麥肯或華揚聯眾,大部分時問都在“做東西”。這些“東西”可能是文案、海報、TVC、裝置、活動、展覽……但是這些只是創意的某種形狀,並且是與我相關的形狀。除此之外,當創意遇見設計,創意遇見藝術,創意遇見生活,創意遇見教育,甚至創意遇見不同的人,也都會呈現出不同的形狀。於是,我嘗試與不同背景的創意人展開對話。與華人創意教父包益民聊設計,與奧美創意老大李兆光聊廣告,與浙江理工大學劉潔老師聊教育,與文案達人樂...(展開全部) 創意就像流水,每一刻都呈現不一樣的形狀,也唯有如此,創意才能保持新鮮的維度。如同在水面之下,隱匿著無數的水草、河床、砂石……我們相信在創意的形狀背後,蘊含著更深層的意義。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在《伊斯坦堡》中說“美景之美,在於憂傷”,創意之美,也是如此。訴諸於表,求達於心, 不止於表面的形態,更關乎內在的情狀。 創意是我的工作,無論是在李奧貝納、DDB,還是在麥肯或華揚聯眾,大部分時問都在“做東西”。這些“東西”可能是文案、海報、TVC、裝置、活動、展覽……但是這些只是創意的某種形狀,並且是與我相關的形狀。除此之外,當創意遇見設計,創意遇見藝術,創意遇見生活,創意遇見教育,甚至創意遇見不同的人,也都會呈現出不同的形狀。於是,我嘗試與不同背景的創意人展開對話。與華人創意教父包益民聊設計,與奧美創意老大李兆光聊廣告,與浙江理工大學劉潔老師聊教育,與文案達人樂劍峰老師聊趨勢,通過思想的交鋒,去探索更廣闊邊際的創意形狀。 但是,所有對創意的探尋,似乎都會從前瞻變成後知後覺;所有曾經的真相,又會在另一個時刻變成假象;而對話,也不過是當時的欣慰和過時的警語……所有的探尋都是徒勞的,但是探尋的姿態卻可以是永恆的。面對創意的巨型游泳池,我就像一個充滿好奇卻又懵懂的小男孩兒,用手輕輕拂一下水面,為泛起的漣漪歡呼雀躍,卻始終不知道水面之下,究竟有多深,有多寬。 探尋的意義,之於我,是可以藉助這些談話與寫作的契機,暫時從創意的實際工作中抽離出來,站在更高或者更廣的維度去思索創意。也許被交談、被思索,或者被訴諸筆端的創意,也是它形狀的一種。 祝士偉(祝偉),創意總監、撰稿人、講師 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獲得設計藝術碩士學位,研究興趣為傳播設計與媒體藝術。 先後任職於李奧貝納Leo Burnett、恆美DDB、麥肯McCann、華揚聯眾HyLink等知名國際4A廣告公司,並擔任麥肯及華揚聯眾的創意總監;擁有多種領域的創意指導經驗,涉及品牌策略與設計、電視廣告、平面海報、數字行銷、社會設計、出版物、藝術策展等;合作品牌如大眾汽車Volkswagen、菲亞特Fiat、洲際酒店集團IHG、西門子Siemens、聯合利華Unilever、澳大利亞旅遊局Tourism Australia、優步Uber、網易NetEase等;榮獲獎項包括紐約One Show 金鉛筆獎、One Show China銅鉛筆獎、LongXi龍璽環球創意獎金獎及銀獎、Effie艾菲獎銀獎及銅獎、Hkda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展開全部) 祝士偉(祝偉),創意總監、撰稿人、講師 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獲得設計藝術碩士學位,研究興趣為傳播設計與媒體藝術。 先後任職於李奧貝納Leo Burnett、恆美DDB、麥肯McCann、華揚聯眾HyLink等知名國際4A廣告公司,並擔任麥肯及華揚聯眾的創意總監;擁有多種領域的創意指導經驗,涉及品牌策略與設計、電視廣告、平面海報、數字行銷、社會設計、出版物、藝術策展等;合作品牌如大眾汽車Volkswagen、菲亞特Fiat、洲際酒店集團IHG、西門子Siemens、聯合利華Unilever、澳大利亞旅遊局Tourism Australia、優步Uber、網易NetEase等;榮獲獎項包括紐約One Show 金鉛筆獎、One Show China銅鉛筆獎、LongXi龍璽環球創意獎金獎及銀獎、Effie艾菲獎銀獎及銅獎、Hkda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大獎銅獎及最具影響力獎等;作品展覽於深圳關山月美術館、澳門設計博物館、香港PMQ元創方、東京光村美術館等;評審經歷包括台灣時報華文廣告金像獎、艾菲獎等。 擔任《藝術與設計》、《Moment》等雜誌專欄作者,以及《關係の美學》藝術展(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