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30講》一書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於2023年出版,作者是施琪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創傷30講
- 作者:施琪嘉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23年4月
- 定價:68 元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5966705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心理學者施琪嘉多年來對創傷的研究與治療集大成之作。在成長過程中,幾乎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經歷創傷,包括原生家庭創傷、人際創傷、自然災害、交通事故等等,很多人都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心理創傷,被它們左右著當下的生活。
本書從對創傷的自我診斷和覺察、深度創造的療愈方法、如何進行自我創傷療愈等方面,對心理創傷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並結合經典案例和臨床案例,幫助讀者從看見到自療,超越創傷對我們的影響,最終實現療愈,並發展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圖書目錄
01 你是否也有未癒合的心理創傷
|創傷自我覺察|
重大的創傷性事件 /002
重大創傷性事件的兩個標準 /002
重大創傷性事件的兩個特點 /004
心理創傷事件的分類 /005
心理創傷的自愈能力 /006
02 心理創傷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創傷反應模式|
泰爾I型創傷與泰爾II型創傷 /010
泰爾I型創傷的表現及影響 /010
泰爾II型創傷的表現及影響 /011
創傷經歷對孩子的影響 /013
對他人、對自己的孩子熱情和友好 /013
由受害者變成加害者 /013
應對創傷的個人資源 /014
人際間的三種關係 /015
照顧關係 /015
依戀關係 /015
主體間關係 /015
03父母帶給你的創傷,你如何傳遞給孩子
| 創傷的傳遞|
創傷傳遞的形式 /018
水平層面傳遞 /019
垂直層面傳遞 /020
重大創傷在三代人身上的不同表現與結果 /020
共識記憶與共享記憶對創傷的療愈 /021
04 不承認、意識不到的創傷有多可怕
| 隱性創傷|
隱性創傷的兩大類表現 /024
親人去世導致的分離反應 /024
家庭中無意間的話語、玩笑造成的創傷 /026
隱性創傷的發展方向 /027
升華 /027
創傷 /028
05 說出來、哭出來,對自己真的有幫助嗎
| 兩種態度|
不同的創傷表現,不同的處理方式 /032
哪些人、哪些情況下,講述創傷是有幫助的 /033
哪些人、哪些情況下,講述創傷是有傷害的 /034
遭受重大創傷或年齡太小的人 /034
在講述過程中出現解離表現 /035
如何幫助不適合講述的人 /035
不適合講述期間避免旅遊 /035
給予簡單的、母親般的關懷 /035
06 時間真的可以磨滅所有傷痛嗎
| 未完成的哀悼|
無法隨時間淡化、痊癒的創傷 /040
3歲前的超早期創傷 /040
特別重大的創傷 /041
創傷的記憶表現方式 /041
通過軀體的症狀呈現 /041
通過噩夢呈現 /043
以解離的形式呈現 /043
07 如何讓情緒崩潰、失控的他平靜下來
| 創傷救治|
避免身體的意外傷害 /046
及時攙扶 /046
紙喇叭輔助呼吸 /046
坐下或者躺下 /047
穩定化工作幫助其回到現實 /047
持續呼喚當事人的姓名或小名,說簡單的話 /047
保持身體接觸 /048
保持眼睛睜開 /048
邀請當事人描述現實的東西 /048
倒數計數的方式 /049
安置到一個安全的、不被人打擾的地方 /050
08 情緒崩潰、失控了,如何讓自己平靜下來
| 創傷自救|
情緒失控的積極功能 /054
情緒失控的應對方法 /055
找到支撐物、裝置,輔助自己坐下或躺下 /055
調整重心和姿勢 /056
深呼吸、睜開眼睛、吃些東西 /056
拉住身邊的人 /057
09 總是敏感脆弱,是時候修復父母種下的“內傷”了
| 童年創傷|
內在小孩是每個人對自己最核心的信念 /060
健康的內在小孩 /061
創傷的內在小孩 /062
走向孤僻和孤獨 /063
易於形成反社會型人格 /063
傷害自己 /063
強烈的內疚感 /064
針對創傷的內在小孩的工作技巧 /065
10 如何撫平心頭的焦慮恐懼,恢復安全感
| 恐懼感|
等待 /068
資源取向 /070
外部資源 /070
內部資源 /071
軀體治療 /073
11如何減輕揮之不去的內疚感和羞恥感
| 內疚與羞恥|
內疚感 /076
可以用現實中的行為彌補或抵消內疚感 /076
學校制定一些懲罰規則與減輕內疚感有關 /076
羞恥感 /077
羞恥感在心理上造成的傷害程度更重 /077
羞恥感沒有具體的形式 /078
羞恥感無法通過懲罰或替代性彌補獲得解脫 /078
12怎么擺脫自卑感,不再盲目貶低自己
| 自卑感|
產生自卑感的原因 /082
生理因素 /082
教養方式 /082
成長經歷 /082
克服自卑感的方法 /084
通過軀體治療克服自卑 /084
針對缺陷主動訓練 /084
通過父母以外的、友善積極的人際關係療愈自己 /085
13 感覺生活在罩子裡,麻木不真實,怎么辦
| 解離與創傷|
解離的表現 /088
現實解體 /088
人格解體 /088
一些特殊的表現 /089
解離的原因 /091
曾經受過創傷 /091
逃離現實 /091
區分解離與其他情況 /092
14 失眠、多夢,怎么把悲傷趕出孤獨的深夜
| 夢與創傷|
創傷在夢中的表現方式 /094
噩夢 /094
關於去世親人的夢 /095
對夢進行工作的方法 /096
轉身面對夢 /096
通過積極想像修改夢 /098
15 心在隱隱作痛,怎么讓自己放鬆下來
| 軀體疼痛與創傷|
心理創傷引起的軀體疼痛表現 /102
生理性的肌肉疼痛 /102
內臟疼痛 /103
對創傷疼痛的軀體治療 /104
放鬆訓練 /105
表達性治療 /105
身體最大限度地接觸支撐物 /106
類似母親的陪伴 /106
16 怎樣跳出越反思越痛苦的惡性循環
| 反芻與創傷|
心理創傷的思維特徵 /108
聚集在杏仁核無法傳遞的情緒的特點 /109
與客觀不符的錯誤認知 /109
矯正創傷思維的方法 /111
17 你適合哪種類型的伴侶
| 尊重家庭的運行規律|
家庭中爭吵的來源、現象與結果 /116
原生家庭對伴侶雙方的影響 /117
伴侶的一方來自平和的家庭 /117
彼此都來自經常發生爭吵的家庭 /118
尊重每一個家庭自己的運行規律 /118
父母對兒女婚姻的影響 /120
18 怎樣識別危險關係,遠離傷害我的人
| 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在生活中的表現 /124
斯德哥爾摩傷害會導致什麼後果 /126
走向極端 /126
尋找類似父母的人來虐待自己 /127
生命歷程也可能截然不同 /127
如何干預出現斯德哥爾摩傷害的家庭 /128
情況不同,干預方式不同 /128
在只有享受的施虐和受虐關係中,孩子仍需保護 /128
19 受傷心態下,如何與他人好好相處
| 創傷人際療愈|
創傷的易感因素 /132
創傷的受害機制:魔鬼和天使工作機制 /132
魔鬼世界,魔鬼機制 /132
天使世界,天使機制 /133
創傷療愈的智力資源 /133
創傷療愈的想像力資源 /136
20 如何藉助外力,幫自己度過心理脆弱期
| 創傷療愈的資源|
保持合適的人際距離 /140
與自然融合 /142
參加運動 /144
加入恰當的團體,獲得認同感 /145
21 想要幫助別人,但又怕自己會因此受傷
| 自我保護|
同感創傷 /148
應對方法 /149
恰當的陪伴 /149
尋求專業支持 /150
確認自己是否有拯救者情結 /151
22 重回那時候,你最想跟自己說什麼
| 創傷的轉歸|
創傷的內在小孩的內心聲音 /154
孩子的錯誤認知 /154
孩子對父母的道德防禦 /155
健康的內在小孩的內心聲音 /155
為他而存在,以他為中心 /155
自己是被愛的 /156
與創傷的內在小孩對話 /157
與身體的對話 /157
23 當痛苦與希望並存,該如何把握逆境中的機遇
| 創傷後成長|
從依戀理論看待創傷後成長 /162
內心有一種神奇力量在召喚 /164
在好的親密關係中療愈 /166
24 怎樣提升心理免疫力,不再輕易受傷
| 心理修復力|
越是要對抗創傷,越是要接近創傷 /168
提高創傷耐受力的方法 /169
看電影、看文學作品 /169
接觸思想深刻的人 /170
發展積極的想像能力 /171
25 如何把創傷變成自己的財富
| 創傷的意義|
豐富的想像力 /174
夢的治癒功能 /175
在人際關係中獲得先機 /176
發展出正向的人際關係 /177
成為助人者 /178
26 怎么避免孩子重複自己經歷過的痛苦
| 兒童創傷|
接受專業心理治療 /180
避免暴露在創傷的情境之中 /181
避免家庭內隱蔽的性創傷 /183
避免精神上的創傷 /183
利用創傷帶來的資源 /184
27 女性為什麼更容易受傷
| 女性創傷|
常見的女性創傷 /188
重男輕女 /188
生育創傷 /189
痛經等其他軀體創傷 /189
在象徵層面恢復母愛 /191
提供現實照顧的母親 /191
提供精神照顧的母親 /192
大自然母親 /193
28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憋出內傷怎么辦
| 男性創傷|
男性創傷的表現 /196
平均壽命比女性低 /196
罹患器質性病症 /197
避免傷害的方法 /198
接近自己人性的陰影 /198
擁有父親母性的關懷 /198
29 退休、生病……如何讓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幸福
| 老年創傷|
老年創傷的表現 /202
應對老年創傷的方法 /203
豐富晚年生活,回顧總結人生 /203
做好尊嚴死的準備 /203
30 我該如何是好,辦法總比問題多
| 你問我答|
因為我的家庭,我才會這樣嗎 /206
因為我是女性,我才會這樣嗎 /211
因為這些問題,我才會這樣嗎 /215
附錄 分離體驗量表第 2版(DES Ⅱ) /222
作者簡介
著名心理學家,醫學博士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
武漢心理衛生研究所所長
人人江湖心理諮詢首席督導師兼顧問
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前任中方主席
長期與德國埃森杜伊斯堡大學合作心理創傷研究,累計個案經驗上萬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