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家系、表觀遺傳及神經影像研究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家系、表觀遺傳及神經影像研究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家系、表觀遺傳及神經影像研究》是依託華南師範大學,由范方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家系、表觀遺傳及神經影像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范方
  • 依託單位:華南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創傷暴露可能導致PTSD,但只有部分個體出現PTSD;眾多證據肯定PTSD與遺傳有關,但其傳遞機制不明確。本項目在已對青少年PTSD大樣本的症狀的變化轉歸和影響因素長期追蹤的基礎上,進行家系調查,考察PTSD及相關障礙的家系傳遞規律;根據前期追蹤結果,選取長期功能紊亂組、症狀逐漸惡化組、逐漸修復組、高抗逆組,取血樣提取DNA,分析DNA甲基化水平和組蛋白乙醯化水平與PTSD症狀及創傷修復的關係,探討遺傳和環境的互動作用及其對PTSD變化轉歸的影響;對PTSD家系青少年與其一級親屬做MRI/fMRI研究,取高抗逆家係為對照,重點檢查比對海馬、杏仁核、前額皮層和伏隔核等腦區的結構和功能,結合表觀遺傳研究,分析PTSD的腦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與表觀遺傳特徵的關聯,探究PTSD在腦結構和功能方面可能的內表型。本研究對於揭示PTSD的心理病理機制,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

結題摘要

基於大樣本追蹤調查,系統探討了PTSD及相關症狀的變化轉歸規律及其心理社會層面影響因素(包括創傷暴露程度、繼發負性事件、應激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資源、家庭教養風格、積極心理特質等),追蹤考察了父母創傷後心理適應對青少年創傷後心理適應的預測效應。家系研究部分,通過臨床訪談和診斷,獲得了72個創傷相關障礙(PTSD、焦慮、抑鬱)聚集家系,考察了這些障礙的家系傳遞規律。遺傳研究部分,我們也通過對青少年的前期篩查與訪談診斷,獲得了230例創傷後相關障礙的病例組和280例的對照組,獲取了包含其部分一代血親的口腔黏膜細胞樣本850餘例,完成了DNA的提取與擴增,進行了52個相關基因位點的分型分析,完成了注意偏向和人格特質等內表型研究,探討了環境、遺傳、內表型及其互動作用機制。研究發現創傷後心理障礙的發生有一定家系聚集性,分析了HPA軸基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5-羥色胺系統基因、多巴胺系統基因等候選基因與創傷後心理障礙的關係,並探討了基因、行為與環境對心理病理變化轉歸的互動作用,以及作為內表型的注意偏向和人格特質在基因型與表現型(臨床症狀)之間的中介和調節作用。完成了部分典型被試腦功能數據的採集。研究成果已經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SSCI, 5年IF 8.85)、Psychological Medicine(SSCI, 5年IF 6.34)、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SSCI, 5年IF 5.82)、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SSCI, 5年IF 3.30)、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SSCI, 5年IF 2.77)、心理科學、心理發展與教育等國內外權威期刊。有大量家系與基因數據及腦功能數據仍在整理分析中,預期將有系列更高影響的研究報告發表。後續計畫在2018年汶川地震10周年時對病例組與對照組的青少年再進行回訪,並收集典型被試的腦功能數據,結合已有的基因數據與心理社會層面資料,探討基因-腦-環境的互動在創傷相關障礙與創傷修復中的作用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