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耳朵後的自畫像

割耳朵後的自畫像

《割耳朵後的自畫像》是梵·高於1889年1月創作的油畫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割耳朵後的自畫像
  • 外文名: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 畫作類型:油畫
  • 創作年代:1889年
  • 規格:51x45cm
  • 作者:梵·高
  • 材質:畫布
作品欣賞,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欣賞

1888年梵·高邀請高更來阿爾同住,但兩個固執的藝術家卻是不斷的爭吵。在一場劇烈爭執後,高更大怒而去,梵·高無法阻止,亦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竟割下自己的耳朵。
世界把自己的癲狂最先傳染給人類的畫師就像曾經給他的筆端注入魔力。我們驚訝地注視著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顫抖的手勢:他仿佛在代替整個人類受刑,成為痛苦的化身。想到這裡,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掙扎的線條與狂舞的色塊:傾泄的顏料里調和著他的血,而畫布,不過是他包紮傷口的繃帶。這是一位生活在傷口裡的大師,他習慣用傷口對世界發言。這是一個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鐮刀最終收穫了自己的耳朵。
包紮著耳朵的自畫像包紮著耳朵的自畫像
梵·高死了,卻留下了一隻著名的耳朵——這最後的遺物似乎並沒有失去聽覺,收集著後人的議論。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設在我們生活中的聽診器,刺探著我們的良心。梵·高死了,耳朵還活著,還擁有記憶。為什麼不在他呻吟與崩潰的時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聽見了嗎?你的耳朵長在何處?
梵谷割耳朵後的自畫像,成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家頭纏繃帶,面孔消瘦,眼睛深陷,流露出悲憤和絕望的感情,整個畫面好像處一於滾動的波濤之中,洶湧的狂流似乎在威脅著狂熱不安的畫家,給人造成一種巨大的視覺衝擊力量。這幅自畫像是梵谷在自己割下耳朵後不久創作,儘管從畫面上看其傷勢嚴重而顯著,可是這幅自畫像卻沒有受苦難的畫家的跡象。在這幅作品中,他穿著工人的上衣、戴著皮帽子,看不出精神錯亂或痛苦的痕跡,即便遭受著身心痛苦的折磨,他也是表現得不以為意的從容,然而畫面卻度溢著緊張的氣氛。

創作背景

在巴黎期間,他創作了從第一幅 《戴黑色毛氈帽的自畫像》到1888年初的《畫架前的自驪像》共八幅自畫像。1888年2月,梵谷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從而迎來了他創作的高峰期,這一期間《自畫像—獻給高更》和《包紮耳朵的自畫像》等三幅自畫像誕生。1889年在來到雷米爾後他又創作了最後的三幅自畫像。
1888年梵·高邀請高更來阿爾同住,起初他們相處愉快,但隨著梵谷病情反覆,兩個的藝術家卻是不斷的爭吵。在一場劇烈爭執後,高更大怒而去,梵·高無法阻止,亦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竟割下自己的耳朵。

作者簡介

文森特·威廉·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蘭後印象派畫家。後印象主義的主要成員之一,荷蘭人,出生於牧師家庭,一頭紅髮,目光敏銳,性格謙卑熱情,早年在伯父的畫廊工作,向房東的女兒求婚,遭到拒絕,性格開始變得憂鬱,後來做了牧師,竭盡所能把自己的財物施捨給人民,這種做法違反了教會利益,教會辭掉了他。27歲才萌生了學畫的念頭,但對於一個做事具有高度熱情,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藝術的人來說,一點都不晚。他到了布魯塞爾美術學院學畫,他不聽從老師的教導,總按自己的想法作畫,如畫維納斯,他擺脫傳統的寫實畫法,突出性特徵,把乳房,臂部畫得很大,與老師發生分歧,不久離開藝術學院,後來他沒參加什麼工作,他的弟弟提奧是一個畫商,成為他的藝術生涯的經濟贊助人,也是通過提奧,梵谷結識了印像派畫家,在吸取了這些畫家的經驗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割掉耳朵的自畫像》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