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捆機

割捆機

割捆機(grain binder),收割穀類作物並自動將它捆成一定大小禾捆的收穫機械。割捆機集割和捆於一身是農民收割時的好幫手好工具,深受人們的喜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割捆機
  • 外文名:Binder
  • 領域:農業機械
解釋,簡史,關鍵技術內容及創新點,總體方案的確定,整機結構,割捆的工藝過程,

解釋

割捆機(grain binder),收割穀類作物並自動將它捆成一定大小禾捆的收穫機械。
割捆機

簡史

美國在1873年開始生產用鐵絲打捆的小麥畜力割捆機。由於鐵絲的切頭容易混入枯草和穀粒中,危害人畜的安全,因而使用時間不長。1879年阿 普爾比(John Appleby)研究出用麻繩打捆的自動打捆機構,1880年起便開始有麻繩打捆的畜力割捆機生 產問世。至20世紀20年代進一步發展成與拖拉機配 套的割捆機,在歐美許多國家中廣泛使用。50年代後,隨著穀物聯合收割機的發展,割捆機在歐美逐漸被淘汰。日本根據其農業的特點,自50年代開始研製小型割捆機。初期為草繩打捆和間歇作業(打捆時機器 停止前進)的人力割捆機,至1966年發展成使用麻繩打捆連續作業的動力割捆機,有專用底盤及與拖拉機 配套兩類機型。動力割捆機在日本推廣使用十分迅速,但至1970年以後,隨著半餵入水稻聯合收割機的發展,割捆機的年產量開始下降。在中國,直到80年代初,才開始研製與手扶拖拉機配套的割捆機。
為解決桑枝韌性極高導致現有的其他作物割捆機發生纏繞無法作業的問題,設計了一種新型的桑割捆機.對動力傳動、行走系統、割台設計,撥禾輪部分以及打捆機構進行了整體分析,對收割,傳動,撥禾等關鍵部分進行了詳細計算,以確保機構運轉的可靠性.隨著桑樹的關注度增高,對於桑樹收割打捆機械一體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而因為桑枝韌性極高,現有的其他作物割捆機根本無法作業,會發生嚴重的纏繞現象.

關鍵技術內容及創新點

在進行農村機械化運用情況的調查中,稻農普遍反映這樣的問題,聯合收割機在稻田中收割脫粒後,稻粒的含水量較大,晾曬是個很大的難題,由於沒有烘乾設備 (就是有烘乾設備,烘乾的費用也很高), 在農村脫粒後的稻粒受到晾曬條件等多方面的限制 ,水稻的存放成為較難解決的問題;如果能在收割過程中不脫粒,直接打成捆,在稻田地中晾曬後,運回場院脫粒,那是最理想的 。
另一調查顯示,有一種進口的水稻割捆機,可實現割後打捆作業,但它是用塑膠繩做捆綁物進行打捆,在稻禾乾燥後體積收縮,繩套變松,裝卸車時脫套,失去了捆綁的意義,在脫粒時塑膠繩纏繞脫粒機械,產生機械故障,成本又高,不受稻農歡迎。
將收割機割後的水稻利用被收割水稻的禾 (稈)作為捆綁物打成稻捆,避免了繩索捆綁稻捆脫粒時纏繞機器,乾燥後松套無法裝運的問題,且無消耗品。

總體方案的確定

整機結構

該機型主要由扶禾裝置、莖桿輸送裝置、切割裝置、打捆機構、傳動機構、行走裝置和操縱裝置等部分組成。

割捆的工藝過程

割捆作業時,莖桿由分禾器分開,扶禾器扶起倒伏的作物,並經帶撥齒的皮帶導向切割器,由割刀切斷後,藉助莖桿輸送裝置送到打捆裝置上打捆,然後由送捆器經放出臂和導捆器將捆束由側面放出呈條式落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