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胰管

副胰管

主胰管之外的胰管,又稱“Santorini管”。通常和主胰管轉折之前的部分相連,水平向右行進,穿過十二指腸壁,開口於距乳頭上前方約2cm的十二指腸小乳頭。副胰管匯集由胰頭前上部分來的小導管。副胰管變異較多,在成年人約有40%的副胰管和主胰管不相連線或者相連線而不相通;約有7%的副胰管和主胰管大小相等或稍大,表現在胰體主胰管的直接延續部分;偶爾也有副胰管並不開口於十二指腸而僅引流於主胰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副胰管
  • 外文名:accessory pancreatic duct
  • 別名:Santorini管
副胰管胚胎髮育,解剖結構,相關臨床技術,胰管的類型及其屬支,

副胰管胚胎髮育

主、副胰管分離、副胰管消失和副胰管呈一盲端是多種胰腺炎性病變的形態學基礎。來源於肝憩室部位腸管內胚層形成的兩個隆突,即背胰和腹胰,是胰腺發生的兩個原基。它們各自與腺泡相連的細胞索形成的背胰管與腹胰管分別貫穿於自身的中央。當肝憩室基部伸長而形成總膽管時腹胰管便成了總膽管上的一個分支。由於胃腸方位變化所致的扭轉及腸壁本身生長快慢不同,致腹胰由十二指腸的腹側轉至背側,於胚7周時腹胰靠近背胰至完全融合。腹胰構成胰頭,腹胰管的全部和背胰管的遠段構成胰腺導管,即主胰管,通常開口於十二指腸大乳頭。背胰管的近段消失,如不消失即形成副胰管,通常開口於十二指腸小乳頭,收集胰頭前上部胰液。若主、副胰管的細胞索未能靠近、融合則形成主、副胰管分離。

解剖結構

1、副胰管常起自胰頭下部,向上行於胰管之前方,與胰管有交通管相通(90%)。副胰管繼續向上至胰頭上部的前部,後即穿十二指腸降部的後內側壁,開口於十二指腸大乳頭上方約2cm偏前的十二指腸小乳頭。也有副胰管左端在胰頸處連於胰管;或不連而在胰頭上部偏前面右行,開口於十二指腸小乳頭。
2、尋找副胰管和十二指暢小乳頭的方法,可以胃十二指腸動脈或其分支胰十二指腸上動脈為標誌,因為副胰管在該動脈後方(從手術角度看即深面或下方)在胰頭實質內由左向右穿十二指腸降部的壁。這種緊密關係也能導致消化性潰瘍手術時意外損傷副胰管。
3、特殊改變:主胰管和副胰管的開口,二者間的關係常有變化,例如主胰管由胰尾部經胰體、胰頸直達胰頭,開口於正常的十二指腸小乳頭處;而副胰管從胰頭下部起始與膽總管匯合,而開口於正常的十二指腸大乳頭處。這種型式如在做ERCP時就見不到主胰管顯影。又如主胰管正常,副胰管起於胰頭上部,反向至胰頸注入主胰管,此型副胰管就不開口於十二指腸。二分胰很少見,即胰由兩個各自分開的胰構成,每個胰有各自的導管開口於十二指腸。除非發生像在正常胰腺可能發生的病理損害影響二分胰的一個或兩個,否則這種不正常不需治療。

相關臨床技術

副胰管在ERCP中的套用
國內針對副胰管在ERCP術中的套用價值研究較少,近期國外通過對291例對照組進行內鏡下逆行性胰管染色造影劑造影了解副胰管開放的比例,統計結果為43%,並根據副胰管末端形態分類:①刺狀;②分支狀;③紡錘狀;④棒狀;⑤囊狀;⑥中斷或無副胰管。分別統計不同末端形態副胰管開放比例,其中刺狀、紡錘狀和棒狀末端形態的副胰管開放比例更高。該研究認為副胰管開放比例高者,不傾向於發生PEP,而副胰管中斷或無副胰管者易發生PEP。

胰管的類型及其屬支

1、I型:為常見型,即主胰管與膽總管匯合後開口於大乳頭,並有較細的副胰管連通主胰管,副胰管開口於小乳頭,鉤突小胰管與主胰管相連通。
Ⅱ型:無副胰管,但在胰頭上部有一較明顯的小胰管與主胰管相連通,而另一端有微細多數小胰管並不與十二指腸相通(無小乳頭),鉤突小胰管與主胰管相連通。
Ⅲ型:主胰管較粗大,貫通胰的全長,但開口於小乳頭,而副胰管較細短,並與主胰管不相通,只引流胰頭下部胰液,通入十二指腸腔內,使主胰管內壓力降低。
2、由此可見,Ⅱ、Ⅲ型者較其它類型更易導致胰腺炎的發生,且在行ERcP或ERP檢查時,其胰管的顯影可不同於其它類型,Ⅲ型者由於主胰管開口於小乳頭,主、副胰管又不相連通,故主胰管不能顯影,只有開口於大乳頭的副胰管可顯影,但其範圍只限於胰頭下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