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南京剪紙)

剪紙(南京剪紙)

剪紙(南京剪紙),江蘇省南京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南京剪紙主要流行於江蘇省南京及其周邊地區,據清代道光年間甘熙所撰的《白下瑣言》等史料記載,南京剪紙在明代初年已十分流行。20世紀50年代,南京民間剪紙生產合作社和民間工藝廠先後成立,製作剪紙並出口外銷。南京剪紙的個性特徵較為突出,它融北方剪紙的粗放和南方剪紙的細膩為一體,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藝術形式優美異常。南京剪紙的傳統品種主要包括喜花、斗香花、門箋和包括鞋花在內的刺繡花樣等,充分體現出南京剪紙的獨特風格,豐富了中國民間藝術的寶庫。南京剪紙創作時不用畫稿,起剪後線條連綿不斷,猶如“一筆畫”,一氣呵成,技藝十分高超。

2008年6月7日,剪紙(南京剪紙)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1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剪紙(南京剪紙)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江蘇省南京市
  • 遺產編號:Ⅶ-16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內涵,構圖,色彩,材料,元素,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南京剪紙的起源,據清代道光年間甘熙所撰的《白下瑣言》記載,至遲在明代初年,南京已有了用作門箋和裝飾燈彩的剪刻紙。南京剪紙的歷史,還與本地刺繡的發展有密切關係,舊時南京許多人家都有一本供刺繡用的剪紙花樣簿。
南京剪紙屬於江南剪紙特色,講究線條的流暢和精細。南京剪紙真正形成流派卻是在20世紀20,30年代。當時較多民間藝人都在夫子廟一帶給人剪鞋樣描肚兜花。
1912年後,武老太、馬志宏、張吉根等先後到南京掛牌剪紙而成為近現代剪紙藝人。
1949年之前,民間剪紙藝人流動性強,各地剪紙未形成固定流派。直到1949年之後,南京從武老太開始,開創了南京剪紙的新的“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的藝術風格。
1952年,南京市文化局組織張吉根、武志方、王明長等幾位剪紙藝人花近五年時間挖掘、蒐集南京傳統的民間剪紙,恢復曾被湮沒多年的喜花種類,美術界人士陳之佛、何燕明、吳山、張道一等參與指導,其後從整理、恢復出來的數百件作品中選了數十件代表作編成《南京剪紙》一書,於1956年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從此奠定了南京剪紙獨特的喜花風格,提升了南京剪紙的藝術含量。

文化特徵

內涵

南京剪紙源於民間。舊時,南京人婚嫁喜慶等重大活動,都會在箱、櫃、被、枕等嫁妝放上用大紅紙剪的各種喜花。設計者根據內容的需要,選定適當的外形,然後在內部填滿花葉等吉祥紋樣,題材多樣,多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內容。圖形選取自然界中事物,並根據自身特點或諧音形成象徵的關係,給人以吉祥美好的聯想。一幅剪紙包含了多種寓意,也體現了中國傳統圖形中“圖中有意,意必吉祥”的藝術特點。

構圖

南京剪紙藝術的造型手法粗中有細,拙中顯靈。作品既有北方剪紙的渾厚粗獷,又有南方剪紙細膩靈秀,風格輕巧工整,線條精緻剔透。在現代創作中如能傳承其圖形精髓,再利用現代設計理念,予以精簡提取,必會呈現新的面貌。
化繁為簡是南京剪紙內容表現上再創造的起點。傳統剪紙圖形雖然也是對自然形象取捨加工,但多數為寫實細膩的圖形,結構繁複、形式陳舊。現代設計經過“少即是多”的洗禮後,人們更習慣和傾向於簡潔明快、富有形式感和獨特創意的圖形。因此傳統的剪紙圖形不宜直接沿用,需要加以化繁為簡,進行二次抽象。化繁為簡就是剔除繁雜的部分,保留和抽取具有典型特徵的部分,在此基礎上經過簡化提煉的形象,造型簡潔明了,特徵鮮明,符合時代審美標準。打散重構是現代圖形創意的基本方法,其圖形視覺特點新穎獨特,其核心是解構重組。解構需要對事物更細緻地觀察,通過對事物外和內的深刻理解,將其原形分解,提取事物具有特徵的元素形成全新的視覺符號。這種造型手法,較大地豐富了現代設計的表現語言,也必將豐富南京剪紙的表現形式與藝術風格。

色彩

色彩具有象徵性,它能傳達人們的情感。傳統的剪紙色彩有紅、黃、綠、藍等,紅色在中國的審美意象中是吉祥、如意和喜慶的象徵,在南京剪紙的發展過程中,常以單色的“紅”為中心來表現其主題色彩。除此之外,南京剪紙中喜花和斗香花獨具一格。斗香花是一種套色剪紙,每一張斗香花作品都是由多種色彩組成,色顏鮮艷明麗,色相對比強烈,這也是南京剪紙在傳統剪紙上的創新。將南京剪紙的色彩融入現代設計中,表達祝福與吉祥的情感,使人產生共鳴。
要使傳統剪紙獲得新生,除了簡化解構原型,重塑現代感外,色彩上也要勇於放棄與突破。打破原有用色局限,運用現代的數字科技手段,如疊色、透色、融色等方法,結合時代的審美觀,使剪紙的圖形和色彩脫離原始的俗氣艷麗、陳舊感,才能設計出更加理想、符合時代氣息的色彩形式,使古老的圖形煥發新的氣象。

材料

傳統的南京剪紙剪刻材料多為廉價、輕薄的大紅紙、毛邊紙,斗香花為光澤明亮的蠟光紙。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工具改進和材料更新,為現代剪紙藝術創作提供了更豐富、更自由的表現方式。現代的南京剪紙在原有剪紙特徵的基礎上,大膽嘗試運用各種新材料和新剪刻工藝,改變傳統剪紙剪刻的載體,擺脫傳統材料的束縛。如對廢棄紙張再利用,對有色卡紙、手工紙、沙紙、錫紙等各色紙張進行加工創作。再如市場上流行的合金材料經久耐用,金屬制感強,肌理特徵突出,深受設計師們的喜愛,對其創新運用,使剪紙作品的畫面特色更加鮮明,給人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此材料還可以結合噴漆工藝,使材料更好地表現作品內涵。
現代科技大大拓展了剪紙設計和製作手段,創作方式簡單易行,快捷簡便,創作周期大大縮短,便於批量生產。依託網路技術,這不僅使南京剪紙藝術傳播更廣泛,同時也通過大規模的生產與各種文創產品相結合,使南京剪紙走上文化產業化發展的道路。如市場上的不織布材料,加工方便,宜於批量化生產,用其製作而成的剪紙,解決了傳統剪紙長期以來未曾解決的易破損、易褪色等問題。不織布耐水耐磨、結實牢固、顏色豐富、厚度多種,是現代產品中經常運用到的材料。用它做成時尚用品、生活用品、裝飾物品等,內容多種多樣。這些新材料的運用,使藝術家的創造形式更加豐富,使藝術作品的運用更加廣泛,也使南京剪紙的用途延伸至更廣的空間。

元素

南京剪紙主要用在婚嫁節慶裝飾、春節裝飾、傳統燈彩裝飾、祭祖祀神裝飾等方面,本身多以平面的形式出現,在與現代設計的結合中,剪紙的表現形式也常與平面印刷物品相結合,如廣告海報、書籍雜誌封面、產品包裝盒表面。平面設計的語言和表現形式和剪紙的形式美感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具有剪紙風格特徵的作品不僅視覺上裝飾感強,而且在信息傳播上通俗易懂、簡潔明快,能抓住消費者的心理,產生共鳴。
如今,剪紙藝術的套用領域得以較大限度地拓展,在所有視覺所觸及的領域都可以根據需要滲透剪紙文化,從傳統的平面形式演繹為現代的多維世界,產生一種全新的視覺效果。如首飾設計、服裝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建築設計及影視動畫設計等領域都能看見剪紙的身影。在現代珠寶首飾設計中,將剪紙藝術、傳統工藝、現代工藝、現代思維、自然材料等綜合到作品中來,通過獨特的創意與藝術性展現,重新演繹,創作出耳目一新的時尚用品。上海世博會的波蘭館中,設計師把剪紙的造型融入到建築之中,建築的表面布滿了鏤空的花紋,建築材料採用環保的可再生木板,陽光透過剪紙造型的縫隙進入大廳,即獲取光源,又使展館呈現出不同的絢麗光影的藝術效果。館外剪紙幾何造型富有現代感,館內剪紙縷空裝飾使得從內牆到屋頂到家具到整個室內空間處處通透,傳統與現代、簡約與裝飾、平面與立體得到較好結合。剪紙的二維平面特徵在建築設計中得到延伸,使剪紙元素在空間中充滿多維的視覺效果,這是對傳統剪紙藝術的當代風格創新與重釋。

製作工序

南京剪紙的輕清工巧,依賴的是精緻剔透的線條。剪紙藝人中有這樣一首口訣:小弧線用前鋒剪,中弧線用中鋒剪,大弧線用後鋒剪。各種線條在南京的剪紙藝術中受到高度重視,並得以靈活運用。曲、直、銳是線的基本形式。曲多,造型則多柔媚;直和銳多,則藝術風格上多些挺拔、剛正、率直。根據主題的需要,藝人們錯落有致地安排線條,造成勻稱、均衡的視覺審美效果。並且還運用誇張變形的手法。

題材作品

剪紙的題材反映了勞動人民那種樸實純真的美好感情。生活中常見的瓜果蔬菜、家禽家畜、梅蘭竹菊,原本司空見慣的生產勞動、生活場景,經藝人的雙手而變得生動有趣。由於剪紙是一種民間藝術,所以題材風格的地方性特徵非常明顯,南京剪紙常用的題材大致有下列幾種。
1. 動植物題材在南京剪紙中,動物題材占了較大比重,包括文化動物和現實動物題材。如龍、鳳、十二生肖屬於文化動物題材,獅、虎、雞、金魚、鹿等則屬於人們所喜愛的動物題材。農業社會中,家禽家畜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自然也較容易反映在民間的藝術剪紙作品上。南京剪紙不僅把身邊常見的家禽家畜表現得活靈活現,一些令人生畏的獅、虎、蟒蛇也被創造成稚拙可愛的藝術形象。溫順的梅花鹿、頑皮的猴子、機靈的老鼠、鳴叫的草蟲,都得到了恰到好處的誇張描寫,呈現出詼諧幽默的情趣。如魚表“有餘”,魚兆豐年,以魚和罄結合,寓意“吉慶有餘”的豐收喜慶觀念。魚和蓮的組合圖案在南京剪紙中較多,如金魚戲荷寓意男女相戲。人們熟知的鯉魚跳龍門在剪紙中寓意脫貧致富、化卑為尊、樂觀進取的通達願望。花鳥圖案是南京剪紙中表現較多的題材。民俗的藝術離不開日常生活中人們所喜愛的花鳥,較受歡迎的花與植物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桃花、石榴、松、竹等;喜愛的鳥則多為鴛鴦、喜鵲、燕子、仙鶴等。牡丹花鮮艷富麗,國色天香,是富貴的象徵;蓮花在佛教中稱為寶花和吉祥花,是純潔清靜的象徵;菊花多在秋天開放,不畏嚴寒,有堅強的性格。還有松、竹、梅歲寒三友,象徵高潔的品格,這些也都是剪紙的常用題材。
2. 戲曲題材中國民間剪紙與戲曲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發展中形成了較為特殊的關係。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人們熟悉的歷史人物,往往通過戲曲剪紙這一形式在中國各地傳播。一幅幅戲曲剪紙貼在農家村舍的炕頭、窗戶上,如同一出凝固的戲,繼續著永不停歇的演出。南京剪紙常常敘述著《紅樓夢》《西廂記》《白蛇傳》《水滸傳》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戲曲故事,人物刻畫生動感人。南京剪紙中的戲曲剪紙有的渾厚、有的纖麗,挺拔光滑的粗細線條創造出具有豐富的層次變化。
3. 吉祥圖案題材吉祥是封建社會典型的精神審美方向,並一直影響到現代大眾的心理審美需求,吉祥圖案自然成為南京剪紙藝術的主要題材。生命崇拜是南京剪紙永恆的主題,對祖先的崇拜和繁衍生殖的觀念,在剪紙中比比皆是。龍是中國古代至尊的神物,是天子皇權的象徵,多用來象徵男性,鳳在百鳥中列居首位,故將其喻為皇后,象徵女性。人們多以龍鳳呈祥象徵婚美滿幸福。南京剪紙的內容,多取吉祥語句的諧音和隱喻。如“同偕(鞋)到老”“吉(百結)慶(磬)有餘(魚)“”福(蝙蝠)壽(蟠桃)雙全(雙古錢)”等等。對於吉祥的表達,有些取諧音,如“魚”代表“余”﹑“蝙蝠”代表“福”等;有些取寓意如“石榴”象徵“多子”、“松鶴”代表“長壽”等。這些富有節慶祝福之意的圖案,是南京剪紙中常用的素材,它包含著深厚的人民性,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對於幸福生活的期望。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南京剪紙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一種,在民俗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的。它生存於勞動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制約,體現了人類藝術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蘊含著中華民族基本的、深刻的文化內涵,世代傳承,歷久彌新,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審美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時代的變遷,南京剪紙藝人在生活壓力下陷入困境,有的被迫改行,有的創作受到影響。在此情勢下,南京剪紙的從業人數不斷遞減,傳承人年齡偏大,後繼乏人,剪紙技藝傳承困難,瀕危狀況日益嚴重,急需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張方林,男,1949年9月出生。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剪紙(南京剪紙),申報地區為江蘇省南京市。
保護措施
1949年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間藝術的整理和發掘工作,把分散的剪紙藝人組織起來,為繼續發展這一傳統藝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及時保護了南京的這一珍貴的民間藝術資源。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南京市工藝美術總公司獲得“(南京剪紙)”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南京工藝美術有限責任公司。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20年11月15日上午,2020首屆南京雨花台區旅遊嘉年華-非遺展演日活動在南京市科技館召開,展演上展出了南京剪紙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