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鍛制技藝(王麻子剪刀鍛制技藝)

剪刀鍛制技藝(王麻子剪刀鍛制技藝)

剪刀鍛制技藝(王麻子剪刀鍛制技藝),北京市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清代順治八年(1651),山西籍王姓匠人在北京經營剪刀,生意興隆,因其面部有麻子,人稱“王麻子”,“王麻子剪刀”之名就此揚名。王麻子剪刀鍛制技藝是傳統鍛制工藝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技術價值。相關產品現在依然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備工具,能適應各專業領域的需求。王麻子剪刀鍛制技藝的傳承方式不拘一格,既可在師徒間傳承,又可在親戚和同鄉中傳承。

2008年6月14日,剪刀鍛制技藝(王麻子剪刀鍛制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3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剪刀鍛制技藝(王麻子剪刀鍛制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北京市
  • 遺產編號:Ⅷ-38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保護單位:北京櫟昌王麻子工貿有限公司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清代順治八年(1651),山西籍王姓匠人在北京經營剪刀,生意興隆,因其面部有麻子,人稱“王麻子”,“王麻子剪刀”之名就此揚名。
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帝京歲時紀勝》一書中已有王麻子剪刀的相關記載,說明這一手工產品在當時已成為名牌。
清代嘉慶二十一年(1816),北京宣外大街135號的居太店鋪掛出“三代王麻子”招牌。後來,北京以王麻子為招牌的刀剪業作坊不斷發展,至1936年已有70家,1956年為68家,從業人員達到400人。
1999年,北京櫟昌王麻子工貿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工藝特徵

結構
王麻子剪刀把寬頭長,便於把握,口縫平直;剪片寬而薄,內側有槽口,增加剪體強度,減少摩擦阻力;軸粗帽大,一端固定,一端放活(稱死活軸),支點穩固,結實有勁;剪軸墊圈為拱形,富於彈性,既保持了靈活度,又便於調整剪片咬合的鬆緊度;剪片閃裹適度(即剪片適當扭曲,向外為“閃”,向內為“裹”),用起來吃活。由於上述結構特點,致使王麻子剪刀剪下有力,手感輕鬆明快,軟硬兼吃,可一剪多用。
造型
王麻子剪刀造型厚重大氣,質樸自然,富於北方文化特色。傳統王麻子剪刀的剪體,該薄則薄,該厚則厚,該粗則粗,該細則細,平整均勻,線條流暢,不電鍍,不包裝,保持鋼鐵原有本色,符合北方人審美心理需求,成為北方刀剪產品的代表。
貼鋼法
王麻子剪刀易制好使。王麻子剪刀傳統鍛制採用貼鋼法,刃口內側只有韭菜葉厚一條鋼,剪體其餘部分均為熟鐵。鋼貼著鐵,鐵護著鋼,外柔內剛,不崩不捲,刃口鋒利。熟鐵柔軟,便於製作,好戧好磨,好修耐用。
蘸火技術
“王麻子”傳統蘸火,煤鋪得厚,火燒得勻,慢慢將剪片熏紅,採用軟蘸火方法,講究水溫和.冷卻速度,下水部位分先後,避免冷卻不均勻。同時要進行抹“藥”處理,阻止鋼鐵碳化,經抹“藥”處理的剪片,鋼線分明,剪體發亮,鋼的硬度強。

工藝流程

主要工具
大錘、手錘、砧子、鐵鉗、風箱、手搖鑽、戧子、鋼銼、粗細磨刀石、火鉤子、砌爐鏟子等。
原料
熟鐵、鋼、銅、煤、油、“藥”等。
工序流程
1.爐上工序:選料—扁鐵—截鋼—打泡—貼鋼—開坯— 熟火—鍛打複合—鍛打成形—砍槽—捻股—切邊整形—平活。
2.爐下冷作工序:開刃—粗銼—細銼—戧槽—鉚眼粗磨午刃—打眼—抹“藥”—蘸火—細磨午刃—圈剪股—列印記—盤活。
一般情況下,一個爐子2人。即爐上1人,爐下冷作1人,比例為1 :1。有的大作坊避免蘸火擠占爐上工時,單設紅爐集.中蘸火,把爐上、爐下用5人比例調整為9 : 7。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從事王麻子剪刀鍛制的技術骨幹陸續退休,技藝傳承不力,危機漸顯。
傳承人物
史徐平,男,漢族,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項目名稱:剪刀鍛制技藝(王麻子剪刀鍛制技藝),序號:03-1315,申報地區:北京市。
保護措施
2012年05月9日,作為“王麻子”剪刀手工鍛制技藝傳承人之一的史徐平宣布,面向社會招徒。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北京櫟昌王麻子工貿有限公司獲得“剪刀鍛制技藝(王麻子剪刀鍛制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剪刀鍛制技藝(王麻子剪刀鍛制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北京櫟昌王麻子工貿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0年12月23日,“王麻子”剪刀展覽館在西城區宣外大街開張,100餘把中外剪刀免費向市民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