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竹毒蛾危害下的毛竹林遙感回響機理研究

《剛竹毒蛾危害下的毛竹林遙感回響機理研究》是依託福州大學,由許章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剛竹毒蛾危害下的毛竹林遙感回響機理研究
  • 依託單位:福州大學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許章華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剛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是竹的最主要食葉害蟲之一,危害面積廣,經濟損失大,嚴重威脅竹林健康與森林可持續發展。基於前人認識的總結、實地踏查及實驗室模擬等多種手段,綜合確定剛竹毒蛾危害下毛竹個體、組織等層面的表征;以剛竹毒蛾生活史為依據,於典型縣域內設定樣地並跟蹤調查,選擇並獲取與寄主表征相關的葉面積、齊整度、綠度、濕度及遙感影像特徵波段等指標,藉助多時相多光譜、高光譜遙感影像,實現各遙感指標的反演和提取。量化分析各遙感指標與蟲情級(危害程度)的相關性,分析其對蟲害的回響能力,並確定遙感回響特徵;對各遙感回響特徵進行時間序列分析與突變檢測,尋找“突變點”,確定遙感最佳診斷時點。該研究成果將揭示剛竹毒蛾危害下的毛竹林遙感回響機理,奠定該蟲害遙感監測與預警的理論基礎。

結題摘要

剛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是毛竹最主要的食葉性害蟲,嚴重威脅竹林健康,造成巨大經濟與生態價值損失。當前尚未有涉及剛竹毒蛾危害遙感監測或預警的直接研究成果,其遙感回響機理亦未被發現,故開展該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套用價值。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為研究區,以多時相Landsat 8 OLI衛星影像、野外調查數據及有關部門資料等為數據源,總結對剛竹毒蛾危害回響敏感的各項寄主表征,同時獲取與之對應的遙感回響特徵,構建剛竹毒蛾危害檢測模型,並基於突變理論,獲得蟲害的最佳診斷時段。主要結果有:(1)將葉損量LL、相對葉綠素含量RCC、相對含水量RWC、原始光譜的733.66~898.56 nm值、一階微分光譜的562.95~585.25 nm值與706.18~725.41 nm值等理化參數確定為葉片尺度下的剛竹毒蛾危害毛竹表征。(2)以各項毛竹表征為自變數,分別運用Fisher判別分析、BP神經網路及隨機森林建立剛竹毒蛾危害檢測模型,總體而言,隨機森林的檢測效果最佳,其檢測精度、Kappa係數、R2分別為83.78%、0.7788、0.8709。(3)基於2017年2月份OLI遙感影像數據,分別獲取LAI、綠度、濕度等指標,並根據總結的特徵波段構建特徵光譜指數CSI,選擇蟲害回響敏感的遙感指標,將LAI、NDMVI、GVMI、CSI確定為剛竹毒蛾危害下的毛竹林遙感回響特徵。(4)以各遙感回響特徵為自變數,建立隨機森林模型。結果顯示,耦合以上指標的隨機森林模型對剛竹毒蛾危害的檢測能力較好,其檢測精度、Kappa係數、R2分別為74.84%、0.6512、0.8818。(5)收集延平區2016年2月~2017年1月間的OLI影像,獲取各遙感回響特徵時間序列數據,選擇蝴蝶模型進行突變檢測。結合剛竹毒蛾的生活史,確定每年的2月上旬及5月中旬是剛竹毒蛾危害的最佳預警時段,而2月上旬至2月下旬、5月中旬至9月上旬則為剛竹毒蛾危害的最佳監測時段。該成果深入解析了剛竹毒蛾危害下的毛竹林遙感回響機理,為該蟲害的遙感檢測提供理論與技術基礎,為蟲害精準防控提供決策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