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前黃村位於浙江省永康市東部。華溪之濱,省道杭溫公路沿線,距永康城區18公里。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南宋狀元陳亮的祖地。大約於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42)陳亮八世祖陳慶始居於此。從建村迄今已有1000餘年。陳亮的父親陳尹之隨祖父陳益於宋紹興四年(1134)卜遷於離前黃3公里的龍窟。卜居龍窟10年,則生陳亮。從此前黃陳姓易地。而後李姓遷入,仍沿用前黃之名。原屬義和鄉二十六都,今屬古山鎮。由寮基、上前黃、下前黃三個自然村組成。1992年底有360戶,1207人。有水田625畝、旱地70畝、山林1200畝。
70年代的前黃村年人均收入只有60元,集體經濟幾乎是零。實行 前黃村冶煉廠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里人多地少,剩餘勞動力多,為了脫貧致富,村里大部分農戶烊起了鋁灰。可是幾年下來,村里污染嚴重,連家禽都無法養活。為此,村“兩委”提出了大膽的想法:利用荒灘建立村工業區集中冶煉。經過了重重難關後,1987年秋,前黃村集體投資50多萬元,造了首批185間廠房,建成了永康第一個工業區。當年的廠房出租收益就達18萬多元。1988年底,工業區產值1860萬元,成為金華市第二個超千萬元村;1994年工業產值突破億元大關,成為永康市工業產值第一個億元。2000年底,前黃村實現工業總產值2.6億元,上交國家
稅收360萬元,
集體經濟存款餘額300多萬元。
革命傳統
前黃村是革命老根據地。1929年10月,中共永康中心縣委活動於寮基,1947年8月至1948年5月,中共永康縣工委機關曾駐設於前黃。從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到
解放戰爭時期,前黃村有17人參加
中國共產黨,9人參加工農紅軍,10人參加浙東人民解放軍,其中李立卓曾任中共永康中心縣委書記、李立倚曾任中共永康縣工委書記。有4人為革命而犧牲。村西南有李立倚、李立卓革命烈士墓。
前黃村村里建立支部活動室,平時有嚴格的黨員學習制度和黨員聯繫戶制度。大部分黨員都是致富的帶頭人,遵紀守法的帶頭人。1987後,村黨支部連續五年被評為縣先進
黨支部。為了加強對廣大村民,特別是下一代的革命傳統
教育,愛祖國、愛
共產黨、愛
社會主義制度、愛家鄉、愛集體的教育,於1990年投資2萬餘元,編寫《前黃村史》,興建革命烈士紀念館,並在烈士墓前修建紀念亭,作為經常性的革命傳統教育場所。為了改善學校環境,1989年,投資17萬元,建造了現代化的前黃國小教學樓。為了解決村民食用水的衛生問題,1984年、1989年先後投資6萬元,全村安裝了自來水。1992年投資23萬元建成工業大廈。為了改善交通和衛生環境,1992年投資15萬元,鋪設了村內3000米水泥街道,前黃村420多口露天糞缸全部遷移村外,建成三缸式衛生廁所,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經濟發展
前黃村是永康市“小康工程示範村”。1983年完善農田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農戶的溫飽問題之後,前黃人擺脫傳統農業經濟束縛,堅持走以工促農,強農興工的道路。1991年全村糧食總產541噸,畝產1856斤,
柑桔總產40噸。在發展農業的同時,積極發展鄉村工業。
前黃村地處省道沿線。離村半公里的橋頭周村有
焦炭市場,離村2公里的 古山村和坑口村是五金之鄉,離村2.5公里的黃塘坑村是提煉鋁灰的專業村。前黃人發揮
地理優勢,村辦工業從煉鋁灰開始,逐步發展到生產鋁錠、開關箱、水箱、門鎖、燈具、服裝等產品的多種工業。村
變壓器由原來80千瓦,增至280千瓦。至1991年已有各種工廠203家,占總戶數56.4%,其中私營聯辦企業30家,個體工業戶169家,從業人員500餘人。1986年被評為縣級工業戰線標兵。1987年工業總產值1210萬元,獲金華市鄉鎮企業局千萬元村獎。1988年工業總產值2200萬元,1989年工業總產值2600萬元,獲永康縣工業總產值突破雙千萬元獎。1990年在市場疲軟的情況下,工業總產值2700萬元,仍高於去年,上交國家稅利61.71萬元,榮獲縣鄉鎮企業先進集體稱號。1991年工業總產值2935.79萬元,上交稅收81.3萬元,上交鎮工辦管理費6萬餘元,村級經濟年收入5萬餘元,純利潤310萬元,工業一項人均純收入2614元,被評為縣工業紅旗單位。1992年工業總產值4000萬元,村級經濟收入超過10萬元,1992年創辦了前黃工業公司,把各家工廠生產的產品推向
市場。在發展鄉村工業的同時,重視農業的持續發展,1992年投資3萬元進行低產改造,糧食爭取實現噸糧村。村里投資100多萬元,改造了低產農田600畝,修建三面光水渠3000多米,新做機耕路5000米,荒山改田30畝,多次為工業區電力增容,並且鋪澆了前黃村的水泥路面。
工業的發展,帶來了環境污染的問題,為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淨化環境,前黃村人民在永康市範圍內首創建立村級工業基地。1987年報請上級有關部門批准,利用沿溪的20畝荒灘,發動工業戶籌墊資金51.5萬元,統建簡易廠房37排,計185間,村投資1萬元為工業基地通好電力,把影響環境污染的廠家全部搬遷到工業基地生產。1992年,面對現有工業場地擁擠的事實,又擴建8100平方米,添蓋廠房160間。
生活水平
工農業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如今村中高樓林立,
裝潢考究,高檔
家具、
家電源源進入農家。前黃村有大小汽車5輛,其中
標緻、
桑塔納轎車各1輛,各種
機車52輛,私人電話24部。1992年,村民儲蓄,僅儲於村信用站的存款就達140萬元(儲於銀行、
信用社存款未計在內)。2001年前黃村擁有大小貨車40多輛,家庭轎車14輛,
手機200多部,電話入戶率達85%以上,家家通上了
有線電視,前黃村90%以上人口住上了新蓋的樓房。
紅色堡壘
【記憶中的前黃村】
前黃村地處永康市北部丘陵地帶,解放前是白色區域中的一個紅色堡壘。凡到過前黃村的同志都這樣認為,只要一進入前黃村,便有像回到老家一樣溫暖,有安全感。
那時,前黃村這個小小的村莊,有一個支部七八個黨員,有七八個青年參加游擊隊武裝鬥爭,擁護革命的民眾在全村占絕對優勢,共產黨人在村中耳目眾多、心明眼亮,這是李立卓、李立倚兄弟倆長期澆灌心血的結果。
【李立卓與李立倚】
李立卓(1882—1930)天資穎悟,學業優良,從小關心民眾疾苦,深受村中父老愛戴。1925年流落上海時參加共產黨,後即從事革命宣傳工作;1926年參加夏超起義失敗後回到家中,即以前黃、下徐店兩所村小為據點,做紮實的宣傳組織工作。歷任支部書記、中心縣委書記兼任紅十三軍第三團師政委,對永康黨和紅軍的創建和建設卓有貢獻。
李立倚(1904—1948)1927年由胞兄介紹入黨,歷任區委委員、中心縣委組織委員、永康工委組織委員、書記等職;1948年犧牲。他是應飛創建六支隊的得力助手。
1927年北伐軍來到永康,胡公冕團的共產黨人,支持民眾運動。李立卓投身農運,組織農民協會,領導二五減租和地主鬥爭,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團結了廣大貧苦的農民民眾,實現了一切權力歸農會。到冬天吸收一批農會積極分子入黨,建立了前黃支部。這個支部1927年冬共有20多個黨員,分布在上前黃、下前黃、西蘆、寮基、橋頭周五個自然村,分成5個小組,支部的核心成員是李立卓、應煥賢、程興瑤、李立倚、王如仙、李文穆、周志秋等。這個支部在減租運動中產生,保衛永佃僅中鞏固發展,在武裝鬥爭中經受鍛鍊。1930年有十多個農民參加攻打壺鎮的戰鬥,三團失敗後有8人參加堅持鬥爭的紅軍游擊隊,有2人擔任過游擊隊的中隊長。這個支部成員有5個人曾任永康中心縣委委員(應煥賢、李立卓、李立倚、程興瑤、徐積福),三個曾任縣委書記以上職務(應煥賢、李立卓、李立倚)。先後有10餘人流血犧牲,留下的照樣堅持鬥爭。以後不斷增加新鮮血液,先後有二次大發展;1939年3人;1945—1946年8人。解放戰爭中參軍的有10餘人,沒有參加游擊隊的婦女積極分子豐家做宣傳工作、通訊聯絡工作,發動婦女做軍鞋勞軍,解放初參乾的女同志有六七人。前黃支部是我市從建黨開媽一直堅持鬥爭至解放的兩個支部之一。20多年中,前黃黨支部做了大量工作,擇其主要的有:
【減租和保衛佃權的鬥爭】
這裡是農會與黨支部完全分開的村,黨員不兼農會職務。
在北伐勝利形勢下,前黃村開展了減租運動,為農民辦了件好事,得到民眾的擁護。但在大革命失敗後,1928年,地主變著花樣反對減租,將田地轉租別人,撤佃自種。為保衛農民的生存權利,黨支部領導民眾集群耕種,反對調佃與撤佃。李立卓為農民寫了許多狀告地主的呈文和地主狀告農民以後農民的辯訴呈文,千方百計幫農民打贏官司。因為李立卓是永康縣佃業仲裁委員會的委員,有關租佃糾紛方面的事只要他親自出馬,總是勝利歸來。他每星期回家在田頭勞動,常有農民前來求助,他總是丟下農活,先去幫助農友保衛佃權,在民眾中享有較高威望。前黃革也成為減租較徹底的村莊。
【黨中央的通訊聯絡站】
1929年下半年,李立卓以養病為名,不再到下徐店教書,實際是接受卓蘭芳委託負責中央檔案指示的技術處理和通訊聯絡工作,由於前黃黨員多,能夠參加這項工作的人多,所以能及時完成。當時,永康黨的活動中心也轉到前黃,永康的著名共產黨人徐英湖、金丁亥、王振康、朱金則、徐阿寶以及中央巡視員卓蘭芳等領導人,經常在此聚會,共商革命大計。1929年下半年,應煥賢任永康黨的後補執委,不久任常委、書記,在涵成村校教書,這裡就成為永康中心縣委機關所在地和省委與黨中央的通訊聯絡站。1929年冬,應煥賢去上海受訓,縣委改組,李立卓任書記,仍以前黃為活動中心,直到1930年2月去下宅國小任教,縣委機關轉向下宅,但通訊聯絡站仍在前黃涵成初小。這時前黃村除黨組織、團組織、農民協會外,還有婦女會等組織,便於與各地聯繫和會議生活招待工作。
【白色恐怖的堅持】
1930年,永康紅十三軍第三團武裝起義中,紅三團的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就是當時任浙南特委委員的應煥賢和任永康中心縣委書記的李立卓。8月底與李立卓在縉雲同時被捕的姚鶴庭叛變後親自帶領省防軍前來搜捕,中心縣委委員程興瑤被捕入獄,政治交通胡有林被捕犧牲。不久在紅三團政治部的中心縣委委員李立倚疏散回家當天也遭逮捕,經多方營救才充軍嘉興服苦役。在前黃村教書的永康中心縣委委員徐積福隱蔽下照常進行革命工作。
1931年重建永康工委:徐阿寶為書記,徐積福、徐老馱、胡岩歲為委員。前黃村校照樣是永康工委與上海黨中央的通訊聯絡站和縣工委機關所在地,不過工作更加隱蔽。直到1932年,徐積福在塒陽庵補捕。
1933年,李立倚脫險回家鄉,參加第二次重建的永康工委,擔任宣傳委員。這裡仍然是縣委與黨中央的通訊聯絡站和永康黨的活動中心。方誌敏犧牲後,邵式平曾派人來聯繫。
1935年,東陽中心縣委、永康工委相繼被破壞,永康工委書記徐阿寶、組織委員陳寶朝相繼被捕犧牲,與上級失去聯繫的李立倚照樣開展基層活動,並與游擊隊保持密切聯繫。
1936年,徐積福過了五年牢獄生活後無罪釋放,又回到前黃村國小教書,這裡又成為共產黨人的聚會之地。1937年胡岩歲出獄後,就在前黃村校與徐積福、李立倚共商尋找上級黨組織、恢復永康縣委的大計。
1938年永康縣委成立後,前黃村李立倚家又成為重要聯絡站,浙東區黨委、嵊西、東陽北區經常有人來聯繫,帶來一些進步書籍和宣傳資料,在同志間傳閱。
【擴大黨組織開展武裝鬥爭】
由於十年內戰時期前黃支部先後犧牲了十多個同志,有的外出失蹤,有的轉移外地不能回鄉,急需補充新鮮血液。1939年,經過考察,李立倚吸收王雲皆、李文林、李文祿3人入黨,重建前黃支部。抗戰後期1945年又發展王友諒、李一心、李岩雲入黨,不久王友諒在菱塘漁父里發展一批黨員。1946年上半年,李一心在叔父李立倚的指導幫助下,發展了李昌偉、李昌如、李秀香、李秀青、李迎春等人入黨,又新建一個黨支部,還通過在前黃村校教書的蔣士驥發展上蔣村的蔣文秀入黨,在永康、東陽、縉雲三縣交界的地方建立了一個基點。前黃支部向外輻射形成永康上半縣的組織網路,在永康通義烏、永康通東陽的路線上,有了多個支點,有力支援六支隊的武裝鬥爭。
【鎮壓地霸參與石磺繳槍的準備】
1945年,義烏八大隊北撤,應飛奉命回金義浦地區堅持。當時金義浦敵軍雲集,環境惡劣,便轉移到永康活動。應飛把不能在家鄉立足的黨的骨幹吳浪壽、吳甫新、吳采蘭等轉移到前黃、雅莊、芝英隱蔽,經與李立倚縝密研究,派前黃支部的李岩雲到義烏先田村取回埋藏在那裡的兩支短槍,調集了金華方道爐、義烏吳浪壽、永康李文華,在地方黨的配合下,把成為軍統特務的土匪小頭目、西蘆村的王洪厘處決,繳來一支快慢機木殼槍,打響了路南地區解放鬥爭的第一槍。
1946年,馬青在諸暨脫險後,隱蔽在嵊西,應飛派吳甫新去聯繫,就先到前黃村李立倚家,由李立倚找來一個拉雙輪貨車走嵊縣的農民,把他帶到嵊縣,找到馬青。接受馬青布置的任務後,又在前黃村集中諸暨、義烏、金華、永康的八個同志一起去嵊縣參加石黃繳槍。
【浙東工委的司令部和指揮部】
947年3月,浙東工委副書記馬青到永康期間,先後三次來前黃住在甘間頭(一幢有20間房屋的大院子,這裡住著李立卓、李立倚兄弟子侄大大小小十幾戶人家),總共二個多月,在此指揮戰鬥。這期間前黃支部與民眾,供調遣為馬青服務的有十多個同志,兩個嬸嬸照顧馬青生活,李昌偉夫婦把守門戶、接送李文華帶訊息來帶指示信離去,李立倚全面負責。全甘間頭的住戶都關心領導的安全,自覺到大路上去站崗放暗哨,有情況立即向立倚匯報防止暴露。王一萍(應飛愛人)負責健康護理和對外聯繫,有時交通未回來,有緊急指示需要出發,就要動用前黃的後備力量。在本縣內送信件的有李秀青、李迎春,送信去義烏的有李秀香,送信去諸暨的有李昌如,李一心在杏里接待路東路西過來請示匯報工作的趙之遜、周芝山等人。
7月,浙東工委書記劉清揚來到永康,也和馬青同志一道住在前黃。兩人動身去西青頭與浙西南的老紅軍會師,共商兩個地區聯合作戰開闢新區的大計時,50多人槍的隊伍也在此集中出發。前黃村是創業初期許多重要會議在此召開的地主,也是游擊隊創建初期武裝小分隊休整總結經驗的處所,還是一些嚮往革命的知識青年到這裡尋找革命道路的地方。1949年,通過這個聯絡站介紹入伍參軍參乾的就有十幾人。
前黃村支部的黨員與民眾為革命事業付出很大的犧牲,也作出重大的貢獻,值得後人紀念。
地圖信息
地址:金華市永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