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居民原以種糧、養豬為主。80年代以來,新發展葡萄、西瓜等經濟作物。近年村辦工業和個體工業崛起,
1992年全村有針織橫機近千台,成為名聞遠近的橫機村。前陳為
鄭姓聚居地。明天順三年(1459)鄭義門(鄭宅)遭火災,村舍成為廢墟,鄭氏子孫被迫散居各地。其中鄭洧二子鄭櫟(1360~1403)、鄭柏(1361~1432)的後裔,分遷前陳、前王鄭等地;鄭氵全繼子鄭栩(1357~1396)的後裔遷戚家塘。前陳村還有陳、樓、朱、應、金、張、邵等姓共28戶。 據傳,前陳以該地先為陳姓人居住得名。鄭姓人遷入後,其地又稱義門前陳,以示不忘其祖。康王殿、戚家塘分別以其村建在康侯殿址和戚家塘邊而得名。溪後村則因深溪在附近入江命名。
據浦江縣縣誌辦公室
1985年姓氏調查,全村總人口2465人中,鄭姓人數有1807人,占73.3%。
前陳原是一個自然村。其地在清代屬感德鄉二十三都,宣統時屬孝義鄉。1932年屬青蘿鄉,1934年屬玄鹿鄉,1940年屬青蘿鄉,
1946年屬玄鹿鄉。歷為鄉人民政府駐地。鄉供銷社、信用社、糧站、衛生院、中學和中心國小等設此。
1956年,村民辦起前陳第一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民主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分別簡稱高一社和民主社),附近3個自然村村民分別加入兩社。
1958年屬浦東人民公社前陳管理區。1961年屬前陳人民公社,分別稱高一、民主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高一大隊與白馬人民公社高一大隊同名,曾改稱前陳大隊。1983年政社分設,改名前一村,民主大隊則改名前二村,均屬前陳鄉。1992年隨前陳鄉併入黃宅鎮。
現前陳系片村,包括前一、前二兩個行政村,康王殿、戚家塘、溪後等4個自然村。
1992年,有885戶、2582人。是
浦江縣東部最大的居民點之一。並有外來做工人員1300多人。
經濟發展
前陳地處
浙江省十大盆地之一--浦江盆地的東部。村東瀕臨浦陽江。過去每遇大雨,江水暴漲,田舍受其害。50年代起,在村西北興建大塘水庫,可灌田600餘畝。1960年浦江縣在上游建成通濟橋水庫,
蓄水防洪,水庫中乾渠之水可達此村。在江岸建設二級電灌機埠2處。又投放23萬餘元和36700多工,修築江堤、溪塍、堰壩8處。從而使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大為改善,土地豐美,排灌便利。
村民一向重視農業生產。
1992年,全村有耕地1569畝,其中水田1363畝。糧食總產量1140噸,其中大小麥占16%,早中稻占33%,晚稻及遲中稻占36%。每畝平均年產量750公斤,是1949年的3.5倍。有山林758畝,多為馬尾松林,森林蓄積量968立方米。自80年代以來,重視發展經濟作物,有
橘園16畝、
桃園4畝、
葡萄園206畝(其中結果90畝),年產葡萄75噸,年收入22.5萬元。另年產棉花9噸、
糖蔗60噸、
西瓜41噸。養殖業以養豬為主,年末存欄1090頭,年內出欄肥豬625頭。村民素有生產豆腐皮的習慣,其產品具有質薄均勻,純淨透明,烹飪後韌而適口與軟而不糊等特點,很受消費者歡迎。近年改進包裝並加防腐處理,更是暢銷各地。
80年代以來,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村民,思想得到解放,視野變得更廣闊深邃,不斷探索新的經濟路子。1985年,村里開始出現第一台針織橫機。到1992年,發展到960多台,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在全村各業中躍居領先地位。村民還辦起33家服裝廠,有縫紉工近300人;購置織襪機35台,繡花機75台。與此同時,村里還興辦紅磚、建材、農機製造、塑膠製品及染色等工廠。為織繡配套服務的店家,如紡織機械商店、針織機修理店、織繡材料店相應開設。運輸、食品、副食品、飲食服務等行業亦隨之興起。此地以往沒有集市,而今村里已有各類商店42家;每日上午,沿街都有不少臨時攤頭,交易糧食、食品、
蔬菜、
水果之類,村民稱便。
各業的興起,使前陳村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1982年,農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例在90%以上,工業所占尚不足10%。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3673.2萬元,其中工業占95%,農業占5%。在農業方面,10年來糧食、棉花、畜牧保持穩步增長,1992年產值依次占農業總產值的61%、3%和22%;以葡萄為主體的瓜果等特產近年有很大發展,在農業總產值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勢頭甚銳,1992年所占比例已達14%。
80年代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工農業的發展,村民生活不斷改善。1992年,人均純收入2950元,是1982年的10.3倍。40年代末,共有村民住宅556間,1949年後至1982年新建住宅511間,1983~1992年新建530間,住宅建築面積、結構、材料,以至裝飾、設施等,都為往昔所難以比擬。
古樸民風
村民傳統文娛活動主要有龍燈。村中有板龍燈3列,可一起串演,也能單獨表演。其中的字燈尤為別致。其內容為唐代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後村中善文者又相繼續之,共成16句,計80字。各字用竹篾紮成糊制,分別固定於燈板上,內可點燭。其正面繪以與此字相合的古典戲劇人物(如三字三筆,分別繪上《三請諸葛》、《三英戰呂布》和《三氣周瑜》),反面則繪花鳥、山水等,五彩紛呈,特色獨具,備受行家讚譽。前二村一位村民扎制的《麒麟送子》,在金華市工藝美術彩燈大賽中獲特等獎。舊時,新娘在元宵夜要擺祭,即用年糕和以顏料,捏製成花鳥、禽畜、魚蟲、果蔬或戲劇人物,爭奇鬥豔,各展其妙。近村鄰里親朋則來爭相觀看,暗中品比,新人亦以獲得好評為榮。今已不多見。村西公路旁,有清代康熙年間鄭爾壽倡造的古建築群新屋裡。它以大廳為縱軸,兩廂和廳後有房屋相圍擁環抱,大小計108間。其中有天井13處,又配有水井、池塘等附屬設施。各部分房屋與大廳之間均有門廊相通,稱為雨天過往不濕鞋。大廳曾毀於兵火,清光緒年間重建,其建築尤為宏偉典雅。有四進:門廳懸有木匾,上書同登天府,邊門門牆上有精細磚雕裝飾。序廳有州司馬木匾。第三進大廳,愈是軒敞。木柱合抱,棟樑均有雕刻。以牛腿雕刻的八仙人物最為精妙,情態逼真,栩栩如生,傳為浦江著名木雕藝人吳志仁所作。廳上有匾大書孝義,以示不忘同居祖地。最後一進堂樓,舊為供祭祖先之所。大廳天井與廊邊,全用青石板鋪砌。廳前原有建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石牌坊一座,雕刻玲瓏剔透,柱座旁四對石獅,形態各異。牌坊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毀。現僅餘石獅一對,移置大廳正門兩旁。廳前廣場上建有戲台,為村民集會和娛樂的場所。
由村去東南2公里,即是浦江著名風景區官岩山。此山岩色赤褐,南坡絕壁嶙,如雄獅蹲踞,兀立於浦江盆地東部。絕壁下有洞穴,唐代在此始建官岩教寺,後屢圮屢建,幾經滄桑。元時,著名文人宋濂曾攜友來游,並撰文記其事。農曆八月十三日有胡公廟會,祭祀宋代名臣胡則。前陳村亦有此節日,其時親朋往來,兼游官岩,人車熙攘,熱鬧非凡。
現今電視機、收錄機遍及村民家中。前一村創辦的萬冊圖書館,開館9個月即出借圖書3000餘冊次。村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地圖信息
地址: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黃鄭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