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情況
前郭鎮地處吉林省西北部,近鄰有松原市寧江區、
扶餘縣、
長嶺縣、乾安縣、大安、農安六個市、縣、區,與黑龍江省隔江相望,全鎮幅原面積65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6.2平方公里,有耕地1200公頃。
前郭鎮地處松嫩平原的東南部,地處東經124º48,北緯45º07′,第二松花江在鎮的東北部,地下水儲量豐富,含水層分布比較均勻、連續,水埋深一般在5---10米之間。
前郭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長夏短,春季乾旱多風,溫度變化差異大;夏季濕熱,雨水集中;秋季少雨,晝夜溫差大;冬季漫長,乾寒少雪。氣溫在正負36℃之間,年平均溫度4.5℃。年平均降雨量451毫米,年平均日照2879.8小時,無霜期141天左右,年平均風速3.4米/秒。
歷史沿革
前郭鎮原名城關區,1956年撤區設鎮,命名為前郭鎮。1958年成立前郭鎮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鎮治,又恢復前郭鎮至今。
前郭鎮現在轄4個村,15個村民小組,5個自然屯,三個街道辦事處,60個居民小組。總戶數14767戶,總人口55069 人,其中農業戶數1769戶,人口7668人。
發展現狀
綜述
前郭鎮具有優越的
自然條件,林地242公頃,盛產水稻、蔬菜,由於前郭鎮地處城郊,為發展效益農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前郭鎮地理位置優越,長白鐵路在鎮內經過,並設有松原火車站,長白公路和203國道在鎮內經過,交通極為發達和便利。
自改革開放以來,前郭鎮經過二十年建設,基礎設施比較完備,經濟長足發展。
基礎設施
前郭鎮現有中心市場和中國北方批方市場,及各種大型商店及零售店,鎮內街、路基本是柏油路,給排水齊全,管路暢通。鎮內有發往德惠、農安、長春、瀋陽、哈爾濱、白城、
大安、乾安、長嶺等客車,並有幾百台計程車,有5路公交汽車在鎮內行駛。鎮內大型的程控交換機,並已安裝電話2萬多門。有二次變電所一座,高壓線路通往各村、屯,線路完整。鎮內有大型供熱站5個,為冬季居民取暖提供保證。其它服務設施也比較完備。文教衛生事業發展較快,鎮內有高級中學和職業技術學校4所,初級中學3所,國小5所,大型幼稚園2所,鎮村均開辦農民文化技術學校。鎮內設有大型醫院三所,四個村級衛生網點。
經濟建設
前郭鎮經過幾年來的發展,各項經濟建設都取得很大成就。到2000年末,全鎮個體私營企業已發展3517個,創產值5.96億元,實現利稅1750萬元。在農業上,全鎮興建日光溫室552棟,棟均收入到8800元,僅溫室一項農民戶均增收3000元,保護地面積達21萬平方米。2000年全鎮種植水稻新品種200公頃,並獲得國家綠色證書,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6.28億元,實現利潤4300萬元,本級財政收入達87.8萬元。
特色產業
2002年,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前郭鎮積極發展“裸棚蔬菜”生產,為促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實現農民增產增收開闢一條新路。前郭鎮位於松原市郊,發展農村商品經濟有著廣闊的市場。前幾年,他們在農業生產上結束了以種“大苞米”一統天下的格局,種植
白菜成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主要辦法,但是,隨著前郭縣加大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力度,重視“菜籃子工程”建設,
穆家鄉八郎鎮等地白菜進入松原市場,特別是大安市生產的白菜以質優價廉成了搶手貨,致使前郭鎮生產的白菜價格下落。前郭鎮黨委、政府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從過去單一種植白菜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做到市場需要什麼種什麼,什麼作物值錢就種什麼。他們根據本地的氣候特點,搶賣市場空缺菜,提高農民收入。陸地種菜堅持春提前、秋延後,大力發展“裸棚蔬菜”生產。到2002年年末,全鎮種植“裸棚蔬菜”220公頃,建立“裸棚”325棟,總計收入2200萬元。與種植玉米的一般年景比較,增加收入20餘倍。在“裸棚”內種植的蔬菜品種主要有西紅柿、黃瓜、茄子和葉類菜等。尤其在寒冬時節,山東等地的葉菜運不過來時,前郭鎮生產的葉菜成了搶手貨,在銷售旺季平均每公斤達到10元錢。發展“裸棚蔬菜”生產,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易推廣的產業。郭鎮繼續制定優惠政策,擴大種植面積,堅持集約經營,實現農民增產增收
作風整頓
為加強機關作風建設,提高工作效率,塑造良好的機關形象,前郭縣前郭鎮結合當前開展的“樹新風正氣、促和諧發展”主題教育活動,多措並舉,全面加強機關作風整頓工作。一是實行簽到制度,嚴格程式。鎮政府投入2700元購買了指紋機,制定考勤細則。簽到制度規定:全體機關幹部工作日每天簽到、簽退3次,在允許的事(病)假範圍之外(全年因事病假免簽到36次),每少簽到或遲到1次,扣除1天的鄉鎮補貼;少簽到或者遲到次數超過15次的,扣除全年鄉鎮補貼;少簽到或遲到超過30次的,取消鎮裡給予的一切福利待遇,並取消評先選優資格;少簽到或遲到次數超過45次的,年終考核確定為不稱職。二是制定機關工作人員行為規範,約束機關工作人員言行。機關工作人員行為規範規定了機關工作人員“五嚴禁”,對違反機關工作人員行為規範的,按違規一、二、三次分別給予批評、通報、違紀處理。
文化藝術
戲曲流入前郭草原最早的是評劇。1934年農曆5月,評劇花旦
小牡丹帶領20餘名藝人來前郭鎮,在現林業局、郭旗街等處演出40餘天。演出的劇目有《桃花庵》、《王少庵趕船》、《珍珠衫》等。當時,戲劇是一種民間文化活動,無文字記載,據口碑這是前郭草原最早的一次戲劇活動了。1937年農曆11月至193年農曆11月,“王切糕”(名不詳)在現前郭鎮繁榮街榮華胡同——八號處開設“落子園”,請來了二鳳、三鳳、四鳳、
賽玉霞等旦角,清唱大口落子、
京劇、
河北梆子等劇種選段。她們的演唱形式很簡單,不著戲裝,不畫臉譜,每唱完一段,演員便下台向觀眾齊錢。1941年春,著名評劇丑角李少舫和其侄女花旦李淑玉來到前郭鎮,在厚生劇樂部(現四糧店處)進行售票演出。演出劇目有《賤骨頭》、《黑白會》、《親家母頂嘴》等。1943年,評劇著名老生小雲樓(劉斌)帶班在前郭鎮內演出。演出劇目有《打漁殺家》、《釣金龜》等。由於上述流動劇團或演員演出活動的影響,景陽車行掌柜李景陽、徒工崔鳳友、同樂醬園司釜王庚午、徒工
王長順,商號廚師董延清、於鐵,茶館業主
王喜等人,經常於業餘時間在一起清唱,後在
劉斌、
劉奎英等人的傳授下,唱、作、念、打均日見功力。後來,他們成立了一個業餘文化活動小組,較為正規地進行演出活動,並經常下鄉為農民演出。
50年代,電影事業尚不發達,前郭鎮內還沒有專業電影院,所以評劇團所屬的小劇場成了民眾業餘文化生活的主要場所。此時,每夜一戲,場場皆滿,有時還要開白場。據不完全統計,從建團到1956年上演的傳統劇目就有一百多種,可稱一時之盛。為了加強評劇團的藝術力量,使評劇藝術後繼有人,1956年招收了第一批學員,共1名,年齡都在十六、七歲。這批學員分行當分別由老演員傳藝,進步較快,幾個月後即能登台演戲,其中呂樹青、
蘇傑等都成長為主演或業務骨幹1957年,配合階級教育,排演了《貧女碑》、《血淚仇》。1958年9月,創作並上演了小評劇《四號地》。編劇王長芳。同年參加省匯演,獲優秀劇目獎。從此至1965年,
1960年上演了反封建民族歷史題材的大型蒙戲《斧劈小王爺》,1962年10月,白城地區文教局將前郭縣評劇團做為試點單位,由全民所有制改為集體所有制,部分演員被精減。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在“破四舊”中,劇團及個人價值昂貴的服裝及道具赴之一炬,劇團停演。1968年,經縣革委會決定縣評劇團撤銷,演員除少部分留用組織“宣傳隊”外,其它人均被分配改行、下放,或流散外地。1970年縣革委會組建文工團,排演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抽回原評劇團部分演員。1979年文工團解體,評劇團得以恢復,重新組建。根據省編委檔案精神,編制50人,為全民所有制。團長孫慶春,黨支部書記韓永寬。1983年重新修繕了房舍,現有建築面積830平方米,並附設一座300座席的小劇場。1989年,根據縣委指示,實行招聘團長責任制,孫慶春經過投標,被招聘為團長。經文化局決定,評劇團改稱為戲曲劇團,同年,趕排“模範共產黨員”專場,在城鄉演出30多場,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教育作用。在地區創作劇目評獎中,
馮延昌創作的二人轉《宋弘抗婚》,被評為三等獎。1990<年上演話劇《賴寧》,二人轉《扒皮》、《真真假假》,分別獲地區創作三等獎,表演二等獎。同年,排演配合“兩個教育”宣傳專場,在各鄉鎮巡迴演出30多場。1991年,上演兒童劇《雷鋒的童年》,慶祝前扶開發區成立專場,以及慶祝自治縣成立35周年專場。戲曲劇團(前身為評劇團)成立38年以來,做為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戲曲表演團體,不但在為各民族服務中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配合黨的中心工作,促進自治縣各民族的團結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貴的努力,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尤其是在為廣大農民服務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地圖信息
地址: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哈薩爾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