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趙疃村

前趙疃村

前趙疃(Qian zhao tuan)是隸屬南王莊鎮的行政村,村域塊狀聚落,呈不規則,主街東西向。全村有323戶,127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前趙疃村
  • 人口:1274人
  • 耕地:2365畝
  • 戶數:323戶
民族,人口,經濟,

民族

漢族

人口

歷史:在明永樂十年(1412年),趙氏家族奉召從山西有小興州洪洞縣遷來此地占產落居。就在寺院的南端立村,藉此冠以姓氏得名南趙疃。1958年改為前趙疃。 前趙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元朝末年,戰爭連綿不斷,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到了明朝初年,我國許多地方,特別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區呈現著民多逃亡、城廓為墟、田地荒蕪的冷落、淒涼景象。山東、河南、河北受戰爭破壞最為嚴重。 到了永樂初年,情況仍未好轉。戰爭的創傷尚未癒合,緊接著又出現了較大的天災。永樂元年(1403年)甲午,直隸、北京、山東、河南飢。庚寅,山東蝗。丁酉,河南蝗。永樂二年八月,淫雨毀北京城5000餘丈。10月,黃河決口,沖毀開封城。面對這種社會經濟異常凋敝的情況,朱元璋和朱棣意識到,如果不採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轉,對於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於是,明立國之初,朱元璋就決定實行“移民屯田,開墾荒地”的政策。當時,就北方來說,山西受戰爭破壞較小,四境安寧,而且多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特別是汾河沿岸廣大地區,地沃水足,人煙尤為稠密。於是,明洪武、永樂年間,政府便大量從山西南部遷民。 從現有史料來看,明初從山西遷民共有6次,這些移民,不僅被遷送到山東、河南、河北、北京,還有的遷送到了遙遠的淮河以南。至今在北京大興、順義等縣,還有許多以山西的縣名命名的村莊,如長子營、屯留營、霍州營等。 “這裡就是我的老家” 山西這6次移民,都與洪洞大槐樹發生過關係。據史載,明初從山西遷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縣,都要先集中到洪洞縣去。洪洞縣賈村,當時有一古剎名叫廣濟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樹。明政府在廣濟寺為移民登記,“發給憑照、川資”,爾後再由此處編隊遷送。老百姓在離開洪洞時,人人悲傷,個個哭泣。他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肩挑籮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縣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幾片槐樹葉,三步一回頭,五步一轉身,狀極可憫。當廣濟寺在視線中漸漸消失時,人們總想在最後一瞥中尋找個有紀念意義的東西,作為今後懷念故鄉的標記。此時,恰好能看見聳立在廣濟寺旁的那株古槐。那槐樹蒼老挺拔,枝繁葉茂,高聳入雲,在秋陽的照射下,閃著翠綠色的光亮。樹上還有烏鴉窩,高築枝頭。於是,這株古槐上老鴰窩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遷民們的心中。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父傳子,子傳孫,“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老家在哪裡?山西洪洞老鴰窩。”便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

經濟

經濟以農業為主,有耕地2365畝,均是水澆地。
前趙疃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