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的承諾:《十月》訪談錄》是一本2023年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明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衛的承諾:《十月》訪談錄
- 作者:魯明軍
-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 出版時間:2023年3月15日
- 頁數:430 頁
- 定價:118 元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47321140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 ,
內容簡介
2018年,編著者圍繞創刊於1976年的美國著名當代藝術評論雜誌《十月》(OCTOBER)的誕生、運作以及歷史變遷,採訪了羅莎琳·克勞斯(Rosalind Krauss)、道格拉斯·克林普(Douglas Crimp)、班傑明·H.D.布赫洛(Benjamin H.D. Buchloh)、伊夫-阿蘭·博瓦(Yve-Alain Bois)、大衛·喬斯利特(David Joselit)、萊耶·迪克曼(Leah Dickerman)等10餘位雜誌編委成員和作者。這些受訪者大多都是繼格林伯格之後,美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評論家和當代藝術史學者。其著述和觀點的影響力不僅限於美國本土,也早已輻射至歐洲、乃至全世界。然而,時至今日,我們對於其理論背後的故事特別是批評發生和理論實踐的動因依然缺少了解,這一系列訪談則恰好彌補了這一缺憾,它不僅立體地呈現了“《十月》學派”的前世今生,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上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藝術批評與理論的歷史概貌。
圖書目錄
目錄
序言
魯明軍 | 《十月》的誕生:革命與智識
上篇
羅莎琳·克勞斯 | 《十月》與藝術批評的理論蛻變
道格拉斯·克林普 | 告別《十月》:從理論到行動
班傑明·H. D.布赫洛 | 《十月》:結構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
哈爾·福斯特、傑瑞特·內斯特 | 《十月》:一個“微型烏托邦”
伊夫-阿蘭·博瓦 | 《十月》:智識時代的“遺產”
大衛·喬斯利特 | 藝術作為世界的“代理人”
萊耶·迪克曼 | 歷史即當代,思考即行動
希維亞·柯波烏斯基 | 《十月》:晦澀是一種適當的挑戰
瑪莎·布斯柯克 | 《十月》:學術話語的守護者
亞當·萊納 | 《十月》的生產、流通與傳播
下篇
蒂埃里·德·迪弗 | “《十月》不是一個黨派”
克萊爾·畢夏普 | 《十月》、“社會參與”與藝術批評的困境
卡羅琳·A. 瓊斯 | 《十月》:去政治化的政治
梁碩恩 | 《十月》:延續前衛的承諾
帕梅拉·M. 李 | 當代,那時與現今:個人以及一代人的觀點
高名潞 |《十月》的啟示
附錄一
安妮特·米切尓森、羅莎琳·克勞斯 | 《十月》發刊詞 | 王志亮譯
喬治·貝克、羅莎琳·克勞斯、班傑明·H. D.布赫洛等 | 《十月》(No.100)圓桌會議:藝術批評的現狀 | 徐曠之譯
附錄二
魯明軍 | 馬爾科姆·X的幽靈、《十月》及其他
魯明軍 | “末日在此”:政治、陰謀與“藝術正義”
後記
作者簡介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青年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剩餘空間藝術總監,策展人。近年策劃“疆域:地緣的拓撲”(2017-2018)、“沒有航標的河流,1979”(2019)、 “糜菲斯特的舞步”(2021)等展覽。在《文藝研究》《美術研究》《二十一世紀》等刊物發表多篇論文。近著有《目光的詩學:感知—政治—時間》(2019)、《美術變革與現代中國:中國當代藝術的激進根源》(2020)、《裂變的交響:20世紀中國藝術的三個當代時刻》(2021)等。2015年獲得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助金;2016年獲得Yishu中國當代藝術寫作獎;2017年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ACC),同年,獲得第10屆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CCAA);2019年獲得中國當代藝術獎(AAC)年度策展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