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堪天文台於1946年由蘇聯籍亞美尼亞天文學家維克托·安巴楚勉建立,是蘇聯的天文中心之一。該天文台是由建築師塞繆爾·薩法里安(Samvel Safarian)設計。該天文台於1947年發現特殊的星團-星協、超過一千顆耀星、數十顆超新星、數百個...
奧皮克(Opik,ERNST Julius)蘇聯天文學家。1893年10月23日生於愛沙尼亞(當時是俄國的一部分,現在是蘇聯的一部分)昆達港。奧皮克於1916年加入烏茲別克塔什乾天文台的職工行列,1924年移往愛沙尼亞的塔爾圖天文台。他研究出一種理論,闡述...
" 卡爾達肖夫指數" 是宇宙學家分類可能出現的地外或人類文明的發展水平。首次在1964年由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Nicholas Kardashev提出。有三個指定的分類稱為一型,二型和三型。都是基於文明可用的能量作為標誌,以及一定程度的...
1947年蘇聯天文學家阿姆巴楚米揚發現O﹑B型恆星(見恆星光譜分類)在天球上的分布有集結現象,他認為這不是偶然的投影結果,而是一種互相之間有物理聯繫的恆星群。他把這種比星團稀疏得多的恆星群稱為星協。星協分兩種:一種叫 O星協,...
1979年蘇聯天文學家Nikolai Stepanovich Chernykh發現了一顆小行星,3170 Dzhanibekov,就是以弗拉基米爾·賈尼別科夫他的名字命名的。1985年,他證明了網球拍定理,後來也被稱為賈尼別科夫定理,證明一個剛體繞著它轉動慣量最大的主軸(第一...
布拉日科環形山(Blazhko)是位於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大撞擊坑,約形成於38-32億年前的晚雨海世,其名稱取自前蘇聯天文學家謝爾蓋·尼古拉耶維奇·布拉日科(Sergei Nikolaevich Blazhko,1870年-1956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
努梅羅夫環形山(Numerov)是位於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擊坑,約形成於39.2-38.5億年前的酒海紀,其名稱取自前蘇聯天文學家鮑里斯·瓦西里耶維奇·努梅羅夫(Boris Vasil'evich Numerov,1891年-1941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
恆星的形成和演化,形成恆星的星雲 一般認為,恆星是由低密度的星際物質凝縮而成的。蘇聯天文學家阿姆巴楚米揚1955年提出相反的看法,認為恆星是由高密度的星前物質形成的,但他沒有說明形成的過程,大多數天文學家不接受這種看法。銀河...
佩列佩爾金環形山(Perepelkin)是月球背面赤道區一座古老的大撞擊坑,約形成於前酒海紀,其名稱取自蘇聯天文學家葉夫根尼·雅科夫列維奇·佩列佩爾金(Yevgeny Yakovlevich Perepyolkin,1906年-1940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批准...
前蘇聯的幾個天文學家甚至聲稱,他們在 1973年已經“破譯”了一個來自波江∈發來的“密電碼”:一—密電碼 AB——從此處出發;BC——我們的家在波江∈;CDE——這是一對雙星;FG,GH——我們住在七個行星的第六個行星上;CH,...
前蘇聯天文學家對於闊別了20餘年的中國同行表現了極大的熱情,並對老一輩的中蘇天文學家的合作有美好的回憶。會後吳守賢與漆貫榮特別拜訪了前蘇聯“標準時刻”的資料中心,即設在莫斯科郊外的無線電物理與電子學研究所,在那裡吳守賢再次...
這類星系是因前蘇聯天文學家馬卡良發現而得名.馬卡良星系是具有反常強紫外連續譜的特殊星系.這類星系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為亮核型,即核是紫外源,這類星系占所有馬卡良星系中的2/3,它們大多也是塞佛特星.另一類為瀰漫型,紫外...
1944年,蘇聯天文學家O.Ю.施米特提出了“隕星說”。他認為,幾十億年前,太陽在繞銀河系轉動時,進入一個直徑為10光年、與太陽相對速度為每秒5公里的星際雲。太陽在雲中運行了60萬年,俘獲了約為太陽質量3%的星際物質。這些物質慢慢...
1974年6月23日,前蘇聯天文學家契爾諾夫就曾經在扎巴洛日城看見一次“黑色閃電”:一開始是強烈的球狀閃電,緊接著,後面就飛過一團黑色的東西,這東西看上去像霧狀的凝結物。經過研究分析表明:黑色閃電是由分子氣凝膠聚集物產生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