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前朝舊事:晚清風雲人物
-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 頁數:224頁
- 開本:16
- 作者:潘小平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前朝舊事:晚清風雲人物》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潘小平,安徽省文學院院長、安徽省作協副主席,有《季風來臨》《北方驛站》《城市囈語》《愛情這逃犯》《文化徽州》《徽商——正說明清第一商幫》《風韻新安》《在北緯30度神秘線上》《一步跨過兩千年》《坐擁江淮》等散文隨筆、紀實文學,長篇小說《美麗的村莊》(與曹多勇合作)、長篇歷史小說《翁同穌》出版。已發表論文、散文、紀實文學、影視文學、小說約780萬字
圖書目錄
李鴻章送禮
曾國藩赴水
閻敬銘理財
丁寶楨噹噹
勝保找死
蔡壽祺投機
翁同書棄守
何桂清棄市
安德海被誅
寶廷自劾
吳可讀尸諫
翁曾源中狀元
崇綺中狀元
天子出天花
醇親王乞骸骨
張之洞閉目而行
孫敏汶剪鎩清流
張佩綸兵敗馬江
李鴻藻丁憂
延煦爭禮
官胡交好
左郭交惡
長信宮異聞
慈安之薨
罷黜恭王
景仁宮弄權
方家園雜詠
慈禧太后逢甲不利
翁同穌罷官
寇連材泣官
曾國藩生挽湯鵬
潘祖蔭名士風流
徐桐投環
王竹軒買參
彭玉麟簡閱水師
李用清葬妻
梁鼎芬尋禍
周福清科場案
附錄
風流莫過龔定庵
荒唐最是龔半倫
年號
選秀女
玉 牒
鄉試
曾國藩赴水
閻敬銘理財
丁寶楨噹噹
勝保找死
蔡壽祺投機
翁同書棄守
何桂清棄市
安德海被誅
寶廷自劾
吳可讀尸諫
翁曾源中狀元
崇綺中狀元
天子出天花
醇親王乞骸骨
張之洞閉目而行
孫敏汶剪鎩清流
張佩綸兵敗馬江
李鴻藻丁憂
延煦爭禮
官胡交好
左郭交惡
長信宮異聞
慈安之薨
罷黜恭王
景仁宮弄權
方家園雜詠
慈禧太后逢甲不利
翁同穌罷官
寇連材泣官
曾國藩生挽湯鵬
潘祖蔭名士風流
徐桐投環
王竹軒買參
彭玉麟簡閱水師
李用清葬妻
梁鼎芬尋禍
周福清科場案
附錄
風流莫過龔定庵
荒唐最是龔半倫
年號
選秀女
玉 牒
鄉試
序言
一九九四年三月,我父親突然去世,對我打擊很大。我幼年喪母,對他的離去-,一時難以接受。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萬念俱灰,幾近無法思考。在這樣的心境下,只能轉而讀史,而最先通讀的,是五百三十六卷的《清史稿》。由此旁及多種清人筆記,對晚清一段歷史,自覺有了較為自如的把握。於是就有了一組以《前朝舊事》為題的讀史札記,在晚報發表後,很得一部分讀者的稱許,說是“既非道聽途說,戲說歷史;也非引經據典,堆砌史料”,有很強的學術價值和很強的可讀性。受此鼓舞,我又斷斷續續,寫了多篇,終成今天的規模。
舊事要寫出新意,頗為不易,而要涉史成思,涉筆成趣,就更難了。然則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的中國,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山河糜爛,列強環伺。身處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多少人載沉載浮、身名俱滅?彷徨新與舊、生與死之間,多少人茫然四顧、驚慌無措!這對於寫作者來說,實在是一種巨大的挑戰,沉吟其間,竟有些欲罷不能了。所記事件和所寫人物,限定在晚清四十年,慈禧太后當朝的這一歷史時期內,是因為這一時期的中國,如李鴻章所言,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動盪、尤其迷茫、尤其混亂、尤其贏弱。從成豐十一年發動辛酉政變,到光緒三十四年遲光緒皇帝一天離世,慈禧太后整整統治了中國四十八年,歷經成豐、同治、光緒三朝,策立六歲的載淳、四歲的載湉、三歲的溥儀,三度垂簾、兩番歸政,慈禧一朝,不知有多少悲劇、喜劇、醜劇和鬧劇上演!而或同時或更早,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法國發生了政治革命、俄國發生了政黨及意識形態革命、日本完成了明治維新……古老的中國,燦爛的中華,就這樣被歷史拋棄了。那是一段怎樣的歲月,怎樣的人生啊?那時的人們,尤其是身處風口浪尖上的政治人物,又有著怎樣的內心、怎樣的困惑?很想從歷史的煙塵中,發現曾經鮮活的生命;在日漸繁囂的今世,感受一個多世紀前,我們民族所遭受的苦難和屈辱,傾聽一個文明古國在時代的重壓下,沉重的喘息聲。雖說所寫人物,多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所寫事件,也多是晚清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但總歸從小處落筆,才能還原歷史的細節和生命的溫度。有關典章的部分和“道成”兩朝的人物,因為不在“四十年”的範疇之內,歸入了“附錄”。孔子說:“天假以年,五十而讀易,可以無大過。”雖然十六年前,開始這一系列的寫作時,我離“五十之年”還有相當一段距離,而今天,我則早已過了知天命之年了。前世的喧攘,而今都凝結成了歷史和文字,閱讀它們,會有一種地老天荒、滲入心底的寂寞。我因此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對於古老中華文明的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一改傳統中國“改朝換代”的格局,為中國政治現代化掃除了制度性障礙;而因為有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知識分子才有可能打破單一的文化傳承格局,將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之中。
舊事要寫出新意,頗為不易,而要涉史成思,涉筆成趣,就更難了。然則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的中國,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山河糜爛,列強環伺。身處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多少人載沉載浮、身名俱滅?彷徨新與舊、生與死之間,多少人茫然四顧、驚慌無措!這對於寫作者來說,實在是一種巨大的挑戰,沉吟其間,竟有些欲罷不能了。所記事件和所寫人物,限定在晚清四十年,慈禧太后當朝的這一歷史時期內,是因為這一時期的中國,如李鴻章所言,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動盪、尤其迷茫、尤其混亂、尤其贏弱。從成豐十一年發動辛酉政變,到光緒三十四年遲光緒皇帝一天離世,慈禧太后整整統治了中國四十八年,歷經成豐、同治、光緒三朝,策立六歲的載淳、四歲的載湉、三歲的溥儀,三度垂簾、兩番歸政,慈禧一朝,不知有多少悲劇、喜劇、醜劇和鬧劇上演!而或同時或更早,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法國發生了政治革命、俄國發生了政黨及意識形態革命、日本完成了明治維新……古老的中國,燦爛的中華,就這樣被歷史拋棄了。那是一段怎樣的歲月,怎樣的人生啊?那時的人們,尤其是身處風口浪尖上的政治人物,又有著怎樣的內心、怎樣的困惑?很想從歷史的煙塵中,發現曾經鮮活的生命;在日漸繁囂的今世,感受一個多世紀前,我們民族所遭受的苦難和屈辱,傾聽一個文明古國在時代的重壓下,沉重的喘息聲。雖說所寫人物,多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所寫事件,也多是晚清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但總歸從小處落筆,才能還原歷史的細節和生命的溫度。有關典章的部分和“道成”兩朝的人物,因為不在“四十年”的範疇之內,歸入了“附錄”。孔子說:“天假以年,五十而讀易,可以無大過。”雖然十六年前,開始這一系列的寫作時,我離“五十之年”還有相當一段距離,而今天,我則早已過了知天命之年了。前世的喧攘,而今都凝結成了歷史和文字,閱讀它們,會有一種地老天荒、滲入心底的寂寞。我因此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對於古老中華文明的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一改傳統中國“改朝換代”的格局,為中國政治現代化掃除了制度性障礙;而因為有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知識分子才有可能打破單一的文化傳承格局,將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