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攸曇,位居湯陰縣城東8公里,屬伏道鎮人民政府管轄。
前攸曇村名有什麼來歷,烈士墓為啥偏偏建在此村南側。
據查,明代正德(朱厚照武宗)八年(1513年),官員考查此地是建造寺院的寶地,於是在此村修建聖佛寺,氣勢宏偉、紅牆翠柏、畫棟雕梁,大殿金壁輝煌,巍峨壯麗,寺內鐘聲悠揚,香菸縷縷。真是一處幽靜所在。
當時,寺院內有一棵花樹,稱作菩提,又叫曇。在寺院和尚們的精心照管下,枝葉茂盛,每逢花開之季,曇花香氣飄溢十里之外。據說,為何能飄香十里之外,是因為所處地理位置所致,實屬風水寶地。當時有一文人,到此處拜佛供香時,曇香味使他心醉神迷,於是在廟前書一對聯:“菩提樹長千年茂,優曇花開十里香。”從此該村取名優曇。民國初年演變為攸曇,前攸曇和後攸曇是相對於地理位置所言。
此村村南,有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的烈士公墓,安葬著1947年四五月間為第二次解放湯陰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這345座墓冢中(遷移原籍的未計),有身先士卒的營、連、排幹部,更多的是衝鋒陷陣的普通戰士,由於戰鬥激烈,他們當中大部分人連自己的姓名也沒有留下。據說,當時把此地選為烈士墓地,寓意烈士的英名能象曇香一樣,從這塊安息之地傳揚四海,感勵後人。解放後,每逢清明時節,各行各業的人們,以及中國小師生都要前往祭奠烈士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