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寨是明清時期設於香山縣境內南距離澳門20里處,用以防範葡萄牙人的重要軍事城寨。1621年(明天啟元年)設寨,立參將府,駐兵把守。1648年(清順治五年)駐兵500人。尚可喜入粵後增設駐兵千名。1665年(清康熙四年)改設副將,統兵2000人。1717年擴築土城。1730年(清雍正八年)建香山縣丞衙門署。1743年(清乾隆八年)設海防軍民府同知署,1809年(清嘉慶十四年)立前山營,並歸廣州協轄管。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撤出駐軍。後成墟市,民居。今存遺址。前山寨始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年),距今已有398年的歷史。由於前山所處的鄰近澳門的特殊地理位置,前山寨自誕生之日起,就注定與抵禦外敵、保家衛國這一神聖使命緊密聯繫在一起。
前山寨的東牆在現前山百貨大樓和糖果廠一帶,西牆在西門大街,南牆在前山房管所,北牆即現在僅存的一段在前山中學內,轄區占地面積約15公頃,相當於現今15000平方米的地域範圍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山寨
- 創建時間:1621年
- 設立目的:為了加強海防設立的軍事營寨
- 地區:現廣東省
- 如今:珠海前山村
歷史沿革,清初,清雍正年間,鴉片戰爭期間,鴉片戰爭失敗後,辛亥革命期間,民國,新中國,城牆格局,
歷史沿革
前山寨(今珠海前山村的前身),始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年),是明政府為了加強海防,特別是遏制澳葡擴張領土的野心,而在澳門以北關間盡頭設定的軍事營寨。該寨最高長官為參將,屬正三品武官(當時在廣東的明朝參將武官僅7名,前山占其一),寨內設有參將府、演武場、營房等,駐有步兵700人,水兵千餘人,大小船隻50艘,統轄關閘和澳門周圍諸島的防範。
清初
各種反清勢力集結東南沿海,清王朝對前山寨的防務更加重視。清康熙三年(1664年),將駐前山的參將改設為副將(從二品),加派官員,兵員增至2000餘人,配各戰馬百餘匹,形成步、水、騎兵種齊全,各級長官配各完整的格局。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前山寨正式建築土城,城牆周長475丈,高9尺,設東、南、西三個城門,並在靠近澳門的西、南二門上設定兵房和炮台。其建築規模,與當時縣城石岐相差無幾,成為香山縣境內的第二城寨。
清雍正年間
澳門民夷訴訟事件日多,為了便於處理,清廷在前山寨設立了“香山縣分防澳門縣丞”衙門,察理民夷事務,縣丞衙門成為前山寨設立文官管理機構之始。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認為七品知縣職卑權微,應設知府副職(五品)專門管理廣州海防繁多的事務,於是在前山寨設立了“廣州府海防軍民同知署” (縣丞衙門遷往澳門望廈),正式建立了文官管理系統,前山寨從單純軍事性質的營寨過渡到軍民聯防、軍政一體的政治機構。
鴉片戰爭期間
前山寨成為反抗英國殖民主義侵略的前沿陣地。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巡視前山寨,再次升格駐軍將領,增加駐寨水陸兵勇,加強了前山寨的布防。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軍從九洲洋竄入澳門附近海面,突襲關閘,受到前山寨官兵的猛烈還擊,打死英軍10多人,英軍被迫退出。
鴉片戰爭失敗後
澳葡趁火打劫,不斷對周邊地區進行蠶食,設在澳門的縣丞衙門也被迫遷回前山城內。儘管前山寨海防同知對澳葡的侵略活動每次都出面干涉制止,但已經無能為力,前山寨城牆只剩下斷壁殘垣。清光緒年間,葡人軍隊甚至開進城內,摧毀了乾隆年間民眾建立的控夷制澳的石將軍廟,清政府也無可奈何。及至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中國在澳門的主權正式喪失,為了遏制澳葡對前山內陸地區的滲透,前山寨城牆才得以修繕。
辛亥革命期間
民國
在民國社會動盪的年代裡,雖然前山寨的戰略地位不再如過去那么重要,但仍是兵家重地,鄧演達曾率兵在此駐紮過一段時間,興建禁菸亭。1924年,葉劍英也曾在此創辦國共合作的建國粵軍第二師新編團(後遷香洲)。
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萬山群島的解放和萬山軍事要塞的建立,前山寨的軍事戰略地位自行消亡。
城牆格局
前山寨城牆位於前山鎮逸仙路。始建於明代於啟元年(1621年),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用石頭和夯土擴建為規整的軍事城池。周圍475丈,高9尺,厚3尺,每20丈增築一子城。有3門:南門“前豐”,東門“物阜”,西門“晏清”北邊倚山不設門。城牆上有哨樓、炮位。城內設有衙門、兵房、軍裝局、火藥局和演武亭。隨著拱北海關對外通商,城內駐軍逐步撤出,隨之成為貿易墟市和民居。現存北牆136米,南牆20餘米。在300多年的歷史中,前山寨城曾為反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的尊嚴與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1986年被列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