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為男人理髮稱作“剃頭”是從清朝開始的。剃頭挑子上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髮的笸籮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剃頭挑子
- 外文名:Titoutiaozi
- 種類:剃刀、梳子,篦子
- 性質:名詞
簡介,挑子組成,發展興旺,剃頭的挑子一頭熱,
簡介
近幾十年隨處可見的理髮店,是從外國傳進來的“洋玩藝兒”。在梳辮子的年代,剃頭匠們的“店”,一種是在城鎮某處固定地點——如街道的交叉路口頭旁、向陽背風的城牆根兒等處搭個布棚子或棚子。另一種最為常見的是剃頭挑子,把全部的剃頭用具都挑在扁擔的兩頭,走街串巷,上門服務。
挑子組成
剃頭挑子上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髮的笸籮等等。還有一件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鉗形鋼片和鐵棍組成的“喚頭”,剃頭匠通過鳴“喚頭”發出的“噹啷——”聲來招攬生意,而不是像一些買賣那樣靠用嘴吆喝。
發展興旺
梳辮子時代的剃頭匠,最基本的技術當然是剃頭、梳頭編髮辮和刮臉。此外,還要掌握一些相關的必要技術,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髮、修整鬍鬚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嚴格地說,剃一次頭,並非只是修整一下髮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項的全套服務,只有這些手藝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頭匠。因此,剃完頭的人,不僅鬚髮整齊,面目一新,而且頭肩各部們都舒適清爽,可見剃頭匠的錢掙得並不容易。
民國以後,男人們剪掉了辮子,留起了分頭、背頭、平頭、光頭……,雖然東北各城市也陸續開設了理髮店,但街頭巷尾的剃頭匠仍然沒有失業。不過,他們由於工具條件的限制,服務的主要對象已經轉為老人和孩子了,因為梳那些“洋髮式”的時髦中青年人,大部分都在理髮店裡修整他們的髮型。與此相應,剃頭匠挑挑子的也越來越少。由於髮式的簡化,他們的服務也漸漸改變。雖然還是拿著喚頭“噹啷、噹啷”地走街串巷,但很多人都只是背著一隻布包或箱子,裡面除剃刀、布單、剪子、磨刀布、木梳、鏡子等原有的工具外,又增加了理髮推子。至於水盆、板凳、火罐一類的“大件”,則基本不再攜帶,到哪家剃頭就用哪家的,既方便了自己也不算麻煩顧客。過去的掏耳、按摩等項也在新式理髮店的影響下被逐漸減化掉了。近二三十年來,由於理髮技術和工具的普及,流動的剃頭匠已很難見到,大部分年輕人都不知道“喚頭”是什麼東西。在中國存在了近三百年的一項手藝已經消失,轉變成由穿白大褂的美髮師們從事的新職業了。
改革開放後消失的10大職業之一
剃頭的挑子一頭熱
在過去,不僅有固定的理髮店,還有走街串巷的流動理髮師傅.他們使用一種“喚頭”。它是兩根條鐵,一頭燒結成把兒,另一頭微張,全長一尺二寸,左手拿著它,右手用一根五寸的大釘子,從兩根條鐵的縫隙中間向上挑,發出響亮的“嗡嗡”聲,這就算是剃頭的叫賣聲(即市聲)。所謂“剃頭的挑子一頭熱”,是因為當時剃頭的挑子用扁擔挑著。一頭是紅漆長方凳,是涼的一頭。凳腿間夾置三個抽屜:最上一個是放錢的,錢是從凳面上開的小長方孔里塞進去的,第二、三個抽屜分別放置圍布、刀、剪之類工具。另一頭是個長圓籠,裡面放一小火爐,是熱的一頭。上面放置一個大沿的黃銅盆,水總保持著一定熱度。下邊三條腿,其中一條腿向上延伸成旗桿,桿上掛鋼刀布和手巾。剃頭挑子的這種模式,不但在瀋陽如此,就是從黑龍江直到四川也沒有兩樣的。如今,在瀋陽的街頭巷尾還會看到類似的個體理髮者,但這種剃頭挑子已很難見到了。
用於比喻一件事情,只有一方願意,一廂情願,另一方不同意。例如戀愛中,一方熱戀,另一方冷淡,就是“剃頭挑子一頭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