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符玉璧

刻符玉璧

刻符玉璧,玉璧是一種形態扁圓而中間有圓孔的禮器。上古玉器中,和環的形態非常接近,只是玉環的中穿要比玉璧大得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刻符玉璧
  • 出土地點:浙江省餘杭縣安溪鄉
  • 館藏地點:良渚博物院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世紀―公元前23世紀)
  • 直徑:23.6—24.1厘米
簡介,歷史,文物,相關報導,

簡介

到周代(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3世紀)時,玉璧的地位已超過玉琮而成為禮玉中的首器。一件質量上乘的玉璧,具有極其昂貴的價值,甚至可以用來交換多座城池。

歷史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趙國得到一塊稀世寶玉“和氏璧”,秦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座城池來換取這塊玉璧。趙王擔心秦王有詐,不想將璧送去,但又怕秦國派兵來犯。藺相如請命帶璧出使秦國。他向秦王獻上和氏璧,見秦王並無交城之意,便藉口璧上有小小斑點要指給秦王看,取回了玉璧,並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知名的寶器,您不誠心交換,我因此取回此璧。如果大王再加威逼,我就和玉璧一同撞碎於您面前。”秦王當即在地圖上指出15座城池。但藺相如知他有詐,要求秦王必須齋戒5日,在朝廷上舉行隆重的儀式,方能獻璧。回到驛館後,藺相如叫隨從身藏和氏璧,設法送回趙國,從而實現了自己“完璧歸趙”的諾言。在良渚文化時期,在表面刻紋飾的玉璧極少。此次展出的“刻符玉璧”直徑約為24厘米,正面雕有精細的“鳥立高台”紋飾,表層刻紋淺到只有用顯微鏡才能看清楚,正因如此,展出將配以放大後的清晰樣圖。據了解,這種雕刻技藝就算現在都難達到,而這樣的“刻符玉璧”目前國內僅3塊。

文物

刻符玉璧,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世紀―公元前23世紀),直徑26.2厘米,1989年浙江省餘杭縣安溪鄉出土。玉質青灰色雜有深綠色斑點。厚1.2厘米,製作規整,琢磨精良,器形勻稱。中孔為兩面對鑽,孔徑4.2厘米。玉璧周緣略作凹面。玉璧兩面均淺刻陰線圖符。一面為略作凸字形的外框,框內刻有似鳥似龜的紋樣,高2.4厘米。類似的圖符在美國弗利爾藝術館和上海博物館收藏的良渚文化玉璧上亦有發現。另一面刻有長條形的工具或武器形象,高3.25厘米,這種圖符僅在此玉璧上一見。此璧為良渚文化玉器中罕見的珍品。

相關報導

良渚博物院藏刻符玉璧直徑為23.6—24.1厘米,厚1.5厘米,孔徑5厘米。玉質色澤斑駁,青、白、灰混雜。整器非常規整,拋光十分精緻。其中,一面較為平整,不見切割痕跡,另一面留有切割的凹弧及一條細裂紋。中鑽圓孔,孔內壁經精細打磨,外緣雖非正圓,但修磨較好並稍內凹。外緣內凹現象是良渚晚期玉璧的典型特徵。在該器一面中部稍上位置若隱若現的陰刻有一組“鳥立壇柱”的圖形符號,由立鳥、階梯狀高台和台內類似飛鳥的紋飾組成。鳥伏首斂翅側立在三級階梯狀的高台之上,鳥爪依稀可見。整器厚薄均勻,製作精良。
根據目前的發現和研究顯示,“鳥立壇柱”刻畫符號的載體主要是良渚晚期的玉璧和玉琮,至今已發現近10例。這類刻符一般都刻畫的較淺,非細看很難觀察到。典型的“鳥立壇柱”類圖符,由立鳥、桿狀物、階梯狀高台和台內異形物四部分組成。四部分完整組合的圖符見於美國弗利爾藝術館、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玉璧及首都博物館收藏的玉琮。良渚博物院收藏的刻符玉璧是省減了桿狀物的“鳥立壇柱”圖符。
在出土的眾多良渚文化玉璧中,絕大多數為素麵無紋,極少數刻有紋飾或符號,目前國內發現的僅有三件刻有“鳥立壇柱”刻畫符號玉璧,其中兩件分別收藏於上海博物館和浙江省博物館,另一件即由良渚博物院收藏。此璧以其規整、精緻的器形和栩栩如生的“鳥立壇柱”刻符,成為良渚博物院藏品中之珍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