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獅柱礎即雕獅的柱礎,為一種柱礎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刻獅柱礎
- 所屬類別:專業術語
- 領域:建築學
- 含義:一種柱礎石形式
詳細描述,柱礎,相關概念,柱頂石,承礎石,其他柱礎,
詳細描述
獅子在我國古代建築中式極為常見的形象,宮殿前方、陵墓中、住宅內、橋欄望柱等處,經常能看到形象各異的獅子雕刻。在柱礎上雕獅的情況雖然不是很多,但也有一定的數量。柱礎雕獅大多採用浮雕手法。也有部分採用圓雕手法的,用整隻獅子作為柱礎,由柱子的四面均能看到獅子的形體。
柱礎
柱礎是古建築木柱下石質構件,用以承托柱子,《清式營造則例》中稱之為“柱頂石”,宋《營造法式》稱“柱礎”。根據史書記載,“柱礎”肇始於木製品。新石器時代的廟底溝建築遺址,其柱子埋入地下,鋪墊扁平礫石,則可謂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石“柱礎”;西周時期“柱礎”露出地面;漢以後“柱礎”更具藝術化,出現了獸形柱礎及方形、蓮花、覆盆式、鼓鏡石等“柱礎”形式。民間建築中的“柱礎”造型豐富,刻內容十分廣泛,並賦予寓意。現存“柱礎”大致分為二大部分,即以突出形象為主,鑿有柱子管臚卯的上部,以及埋入台基與地面平齊的“柱礎”方座。
相關概念
柱頂石
古建築石作構件,清式建築稱“柱頂石”,宋式建築稱“柱礎”,古時稱“磉”、“石錠”,俗稱“柱腳石”。“柱頂石”的作用,是阻斷地面潮濕對木柱的影響,並有裝飾效果。原始社會的早期建築立柱,埋入土中,柱腳無墊石,只使用黏土加陶片作為柱礎,晚期的廟底溝遺址的中心柱出現了扁礫石柱礎,但在地面以下。商代宮殿柱礎仍為天然石料,加工“柱頂石”並凸出地面的做法,始於西周時期:唐至金代的“柱頂石”,多為覆盆式,唐代刻有蓮,宋遼金時多雕花紋;元代的素覆盆式柱礎,代表了此時的特點;明清時的“鼓鏡式”柱礎,時代特徵更為顯著。依據“鼓鏡式”模式,創造的多層鼓形柱礎和多層多邊形柱礎,是民間建築石作構件中內容豐富的藝術作品。
承礎石
承礎石是古建築石作構件,承載柱礎石重量的石制構件。從出土文物和現存情況分析,“承礎石”的形制,可分為規則與不規則兩種做法,後期建築的“承礎石”大多比較規則,主要有方形和圓形;不規則的“承礎石”,多表現為稍有加工的多邊形和自然石材。“承礎石”的擺放,一般為直接墊在柱礎石下,或將其置於基礎夯土中,間接承載柱礎石。“承礎石”的作用,是為了加強基礎的承載力,以防屋架重量通過柱子傳遞,導致整個建築下陷,與清式的磉墩作用相同。“承礎石”在大型建築中普遍使用,如唐代的含元殿,其“西南隅有石如礎,質粗,疑地中承礎石也。”
其他柱礎
蓮瓣柱礎柱礎石形式,又稱“蓮花柱礎”,因此式柱礎表面刻有蓮花而得名。主要包括仰蓮柱礎、覆蓮柱礎、仰覆蓮柱礎、寶裝蓮瓣柱礎、鋪地蓮柱礎等,上述“蓮瓣柱礎”,均見於宋《營造法式》中的記載,元以後“蓮瓣柱礎”並不多見。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南北朝時期連花成為建築的裝飾題材,此時的“蓮辯柱礎”便應運而生。
仰覆蓮花柱礎宋式建築柱礎形式,因其主要部分,為由兩個相反方向的蓮花組成而得名。蓮花為佛教的象徵,柱下採用此式柱礎,反映了中外文化的融合。仰蓮與覆蓮,由蓮蒂相接,蓮花花呈反方向分列兩層,之間為寶珠環繞。典型的“仰覆蓮花柱礎”,可見天津獨樂寺出土的遼代柱礎。
寶裝蓮花柱礎宋式建築柱礎形式,與蓮花柱礎雕刻內容基本相同,但蓮上增加了寶相花,其藝術效果,較蓮花柱礎更為精湛,為古代高等級建築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