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icia spiculifera (H. L. Clark)體形變化較多。腕的基部隆起,向外漸細,末端鈍。R:r大致為4-5.5。反口面骨板比前種的緊密,其中小板為圓或橢圓形,大板略成半月形;背側板與上緣板相對,排列成橫行。主要分布在我國黃海北部及北太平洋兩岸。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刺雞爪海星
- 拉丁學名:Henricia spiculifera (H. L. Clark,)
- 界:動物界
- 門:棘皮動物門
簡介,形態描述,分布,國內分布,國外分布,
簡介
種 名:刺雞爪海星
學 名:Henricia spiculifera (H. L. Clark,)
形態描述
體形變化較多。腕的基部隆起,向外漸細,末端鈍。R:r大致為4-5.5。反口面骨板比前種的緊密,其中小板為圓或橢圓形,大板略成半月形;背側板與上緣板相對,排列成橫行。偽柱體上的小棘帶細刺,大致等長,數目普通為15-40個;它們的基部有膜接連,上端膨大,且有3-4個玻璃狀刺(1)。皮鰓區小而深,各有1-3個皮鰓。
上、下緣板及腹側板都顯明,排列成3縱行。上緣板較小,其行列在腕基部彎向上方。下緣板較大而清楚。上下兩行緣板在腕基部被不規則的2-3縱行間緣板所分隔,中間一行可伸達腕的中部。
腹側板較小,成圓或橢圓形,伸到腕長的4/5或更遠,它們和下緣板間有一列皮鰓區。
側步帶板上有25-40個直立和細而帶刺的小棘,其中步帶溝緣的2-3個最大,末端側扁成棒狀;溝棘一個短而彎曲;腕中部和末端常有上下2個溝棘。口板小,具7-9個邊緣棘和3-5個口面棘。身體為橙黃色,腕上有時具紅色斑點;乾標本背面為黃灰色,口面為黃白色。
上、下緣板及腹側板都顯明,排列成3縱行。上緣板較小,其行列在腕基部彎向上方。下緣板較大而清楚。上下兩行緣板在腕基部被不規則的2-3縱行間緣板所分隔,中間一行可伸達腕的中部。
腹側板較小,成圓或橢圓形,伸到腕長的4/5或更遠,它們和下緣板間有一列皮鰓區。
側步帶板上有25-40個直立和細而帶刺的小棘,其中步帶溝緣的2-3個最大,末端側扁成棒狀;溝棘一個短而彎曲;腕中部和末端常有上下2個溝棘。口板小,具7-9個邊緣棘和3-5個口面棘。身體為橙黃色,腕上有時具紅色斑點;乾標本背面為黃灰色,口面為黃白色。
分類系統: | Animalia:動物界 - Echinodermata:棘皮動物門 - Asteroidea:海星綱 - SPINULOSA:有棘目 - Echinasteridae:棘海星科 -Henricia: |
學名: | Henricia spiculifera(H. L. Clark,) |
中文名: | 刺雞爪海星 |
中文拼音: | CìJīZhǎoHǎiXīng |
分類等級: | 種 |
概述: | |
原始屬名 | |
模式標本產地 | |
模式標本保存地 | |
國家保護級別 | 不祥 |
CITES公約級別 | 未定 |
IUCN紅色名錄等級 | 未予評估(NE) |
紅皮書等級 | 未定 |
中國特有 | 是 |
分布
國內分布
我國黃海北部很普通。
國外分布
為北太平洋兩岸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