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蝟理論

刺蝟理論

刺蝟理論,源於刺蝟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的現象。在管理學中,刺蝟理論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係,但這是“親密有間”的關係,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係。與下屬保持心理距離,可以避免下屬的防備和緊張,可以減少下屬對自己的恭維、奉承等行為,可以防止與下屬稱兄道弟、吃喝不分。這樣做既可以獲得下屬的尊重,又能保證在工作中不喪失原則。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這才是成功之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刺蝟理論
  • 對應刺蝟
  • 屬性:適當的距離
  • 對象戴高樂
故事內涵,內涵套用,內涵擴展,核心理念,套用要訣,

故事內涵

內涵套用

“刺蝟”理論是指與員工保持適當的距離。“刺蝟”理論說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兩隻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刺得對方怎么也睡不舒服。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度又不至於被扎。
刺蝟刺蝟
法國總統戴高樂就是一個很會運用刺蝟理論的人。他有一個座右銘:“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也深刻地影響了他和顧問、智囊和參謀們的關係。在他十多年的總統歲月里,他的秘書處、辦公廳和私人參謀部等顧問和智囊機構,沒有什麼人的工作年限能超過兩年以上。他對新上任的辦公廳主任總是這樣說:“我使用你兩年,正如人們不能以參謀部的工作作為自己的職業,你也不能以辦公廳主任作為自己的職業。”這就是戴高樂的規定。
這一規定出於兩方面原因:一是在他看來,調動是正常的,而固定是不正常的。這是受部隊做法的影響,因為軍隊是流動的,沒有始終固定在一個地方的軍隊。二是他不想讓“這些人”變成他“離不開的人”。這表明戴高樂是個主要靠自己的思維和決斷而生存的領袖,他不容許身邊有永遠離不開的人。只有調動,才能保持一定距離,而惟有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保證顧問和參謀的思維和決斷具有新鮮感和充滿朝氣,也就可以杜絕年長日久的顧問和參謀們利用總統和政府的名義營私舞弊。
戴高樂的做法是令人深思和敬佩的。沒有距離感,領導決策過分依賴秘書或某幾個人,容易使智囊人員干政,進而使這些人假借領導名義,謀一己之私利,最後拉領導幹部下水,後果是很危險的。兩相比較,還是保持一定距離好。
通用電氣公司的前總裁斯通在工作中就很注意身體力行刺蝟理論,尤其在對待中高層管理者上更是如此。在工作場合和待遇問題上,斯通從不吝嗇對管理者們的關愛,但在工余時間,他從不要求管理人員到家做客,也從不接受他們的邀請。正是這種保持適度距離的管理,使得通用的各項業務能夠芝麻開花節節高。
與員工保持一定的距離,既不會使你高高在上,也不會使你與員工互相混淆身份。這是管理的一種最佳狀態。距離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則來維持,這種原則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既可以約束領導者自己,也可以約束員工。掌握了這個原則,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訣。
在《從優秀到卓越》一書中,作者科林斯重新解釋了刺蝟理論。意思是無論狐狸想任何辦法來謀害刺蝟,刺蝟只需要縮起來,狐狸就無計可施了。由此說明一個企業只要找到一個簡單有效的發展模式,無論市場和對手發生任何變化,都能輕鬆應付,獲得快速增長。

內涵擴展

刺蝟理論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應該像刺蝟一樣保持適當的距離。因為每個人的觀念、文化、知識、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必然會影響到自身的處世態度和交際方式。如果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過於親密,這時的個性差異就會明顯起來、突出起來,就免不了會發生碰撞、摩擦。因此保持適當的距離,會減少不必要的摩擦,使彼此少受傷害。
刺蝟刺蝟
一位書法大師受寺廟住持受邀為寺廟題字。他寫字的時候,他的一名弟子在旁邊為他磨墨。等他寫完了,他的弟子坦率地說:“這幅寫得不好!”大師就又寫了一幅,這個弟子見了又說:“不好,還不如剛才那一幅呢!”
大師又寫了一幅,可還是沒得到徒弟的讚許。大師就耐著性子繼續寫,一連寫了80多幅,都不能令那位弟子滿意。後來,這位弟子出去小解,大師想:“這下我可自由了,不用在他的監督之下寫字了。”
等弟子回來,大師又寫一幅,弟子一看,連連稱讚:“真是神來之筆!”這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親密是常見的,無間是不可能的。總而言之,一句話——距離產生美。但是也別忘了趙本山小品中的一句台詞:距離有了,美沒了。
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
“距離產生美”實際是說保持恰當的距離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經驗。“審美經驗”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專有名詞,它的內涵是指人在審美活動中的特殊感受和狀態。具體地說,如果距離太遠,審美活動中的雙方就會脫離聯繫,審美主體就不會感受到審美客體蘊含的美感,審美客體就不容易發揮自己的感染力;如果距離太近,審美活動中的主體又會給對方造成壓迫感和威脅感,更不利於主客體的交流。
為什麼會這樣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心理學上的幾個有關距離的概念——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
親密距離一般間隔在15~45厘米之間。處於這一距離中的兩人,很容易就能接觸到對方的身體,所以,這一距離只適用於情人、夫妻、父母與子女或絕對要好的朋友之間。可想而知,這種距離是絕對私人化的,是絕對禁止外人進入的。
個人距離一般在45厘米至1米之間。處於這一距離中的兩人,不容易接觸到對方的身體,只有握手時才可以接觸到對方。這一距離通常是用於熟人的朋友。如果想向對方未來表示一種親近感時,也可以採用這種距離。
社會距離比較靈活,可進可遠,可在1米左右,亦可在3米以上。這種距離通常適用於關係一般的人際交往,處於這一距離中的兩人,通常隔幾步遠打招呼或寒暄幾句便又分開。
公共距離一般都在3米以外。人們在公共場合經常採取這種距離,如公園散步、路上行走等。這種距離帶被演講者和教師採用。
其實,各種距離中的遠遠指標也不是絕對的,比如說,公共距離,如果在公共汽車和電梯上就沒辦法再保持3米遠的距離了。但是,人與人之間保持什麼樣的距離,對心理距離會產生相應的影響,這一點卻是絕對的。也就是說,距離有一種“自我矛盾”——遠與近的矛盾,解決好這一矛盾,心理距離才能真正發揮其審美功能。
刺蝟理論刺蝟理論
比如,有一個人你一向對他沒有什麼親密感,一旦他侵入到你的身體距離的領域裡,你就會暗吃一驚,或微微震撼一下。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對方已經給你施予了某種壓力或威脅。這種局面正如同打破了別人家的牆壁,自顧自地登堂入室了。即使對方在表面笑臉相迎,但在你的內心裡,卻會自然湧起一陣意欲恢復身體領域的動機。
再比如,美國警察詢問犯人的時候,只要一問完話,刑警會馬上靠近犯人,而後用兩膝挾住嫌疑犯的單膝蓋,在這種情況下,無異於侵入對方的身體領域裡,而施予某種不安之感,意在強迫對方坦白,這就是警察的心理戰術。
那么,什麼才是最佳距離呢?最佳距離是那種最近而又沒有喪失距離感的距離,最佳距離的產生於依賴於客體提供的條件和主體認識的條件的交叉,這種交叉導致了審美經驗的多樣性、個體性。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是一定要保持最佳距離?當然不是,從前面警察審犯人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的關係,在恰當的時候侵入對方的身體領域,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為這樣做容易就能看透對方的真意。因為,對方的身體領域遭受到了侵犯一,雖然會自然地產生一種不愉快的感覺,但同時內心裡也似乎有一種被對方吸引住的痒痒之感。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推銷員的訪客之道,以及女性的媚態。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很好地闡釋了距離產生美這個道理。文中,作者細緻地刻畫了父親買橘子的行動,這時的“我”,雖然為父親的一舉一動所感動,然而,因為和父親保持的“距離”太近,在“我”和父親之間,喪失了原來應當保持的某種適度的“距離”,所以,父親與腳夫講價錢,我“總覺得分說話不在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他囑咐我路上小心,夜裡要驚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裡暗笑他的迂”……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即便父親艱難地為我買來橘子,“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禁不住地流下眼淚”,這也只是“我”的些許感激和離情別緒的悲傷。
如果說“車站送行”一幕中的“我”感受不到父愛的博大,是因為在審美距離上與父親保持得太近的話,那么,“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則是我們由過於相近的距離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於遙遠。這樣的距離又使“我”忘記了博大父愛的品味。
心理學家說,美感在適度的距離上產生,情感在適度的距離上升華。“我”對父愛的真正理解,是“最近兩年的不見”;是父親“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是“我”北來後收到了父親悲觀的信,“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的時候,父親的真情表露把“我”與父親拉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在這個距離中,“我”才被父親的摯愛深深感動,“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這是對“距離產生美”的多么貼切的闡釋啊!父子之間這樣,夫妻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魯迅先生就曾在《傷逝》中向人們提出“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他就是在警示婚姻中的要注意調適心理距離
小張和小李,從認識到結婚再到現在已經有5個年頭了。這5年中,他們從相知相惜到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感情歷程也驗證了那個真理——距離產生美。小吵——和好——大鬧——分居,他們的感情不知經過了多少個這樣的輪迴,按理說早就應該分道揚鑣了,可每每就在兩個人真的不在一起的時候,雙方又都互相牽掛起來,紛紛念起對方平日的諸多好處,於是在親朋好友的推波助瀾之下夫妻言歸於好。像這樣反覆幾次之後,夫妻倆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去找心理醫生做夫妻治療,結果心理醫生說:夫妻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能因為成了夫妻就不分你我了。
其實,朋友之間也是一樣,也要保持必要的距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當兩個人因為彼此投緣而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的時候,雙方就成了親密無間的好朋友。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態度就從尊重、容忍發展成要求,再加上彼此之間的差異引起的摩擦,慢慢地,當要求不被滿足,當摩擦不斷升級,挑剔和批評就會出現,到最後連朋友都做不成了,就更別說好朋友了。
可見,就是好朋友也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太接近而產生摩擦,最後造成彼此的傷寒。
親密有間,疏而不遠
距離產生美,但如果過分保持距離,也會使雙方變得疏遠,甚至互相遺忘,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親密有間,疏而不遠就顯得很重要了。這也是刺蝟理論強調的“心裡距離效應”。
“心裡距離效應”同樣也適用於領導和員工以及合作者之間。在企業管理中,領導都也經常要面臨如何與員工保持關係的問題。因此有人說,領導者要想搞好工作,就必須與下屬保持親密關係,但那是“親密有間”的關係,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的合作關係。這樣不但可以得到下屬的尊重、信任,也能減少不必要的人際麻煩,還能保證工作的正常進行。“疏者密之,密者疏之”,這才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應該遵循的法則。
這一點法國總統戴高樂做得就很好。“保持一定的距離”,長久以來一直被戴高樂奉為座右銘,就是這句話使得戴高樂和顧問、智囊和參謀們之間的關係保持得既和諧又恰當。通用電氣公司的前總裁斯通,在工作中也很注意刺蝟理論的實施,尤其在對待中高層管理者方面更是做到了有禮有節。公和私,在斯通那分得很清,在工作上他可以毫不吝嗇地對管理者們給予關愛。但在業餘時間,他從不接受員工的邀請,也絕不邀請員工到家做客。
企業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關係如同鐵路的兩根鐵軌,兩根鐵軌共同載著火車,管理者與員工共同載著公司,二者之間的距離既不能離得太遠,也不能靠得太遠,否則結果都不會太好,或許脫軌,或許翻車。對於管理者,適當的距離有利於績效管理,也可以避免上司與下屬產生不必要的摩擦。
與員工保持適度的距離,這是管理的最佳狀態,因為這種狀態既不會讓管理者高高在上,也不會讓管理者喪失必要的威信;既可以約束領導者自己,也可以約束員工。對於現代企業來說,這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狀態,而是一個必須要遵守和維護的管理原則。
同樣,企業間的合作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同一行業,不同企業的合作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通過合作,企業可勝於無形,獲得各種好處:分攤生產成本、利用優勢互補、降低經營風險等。但是合作也要講究一定的原則,也要注意保持合作距離。

核心理念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應該像刺蝟一樣保持適當的距離。

套用要訣

親密有間,疏而不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