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刺籃子魚
- 拉丁學名:Siganus spinus (Linnaeus, 1758)
- 二名法:Siganus spinu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輻鰭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鱸形目
- 科:籃子魚科
- 屬:籃子魚屬
- 種:刺籃子魚 S. spinus
- 英文名:Little spinefoots
概況,分布,特徵,生態習性,經濟利用,
概況
命名者:(Linnaeus, 1758)
其他中文名:刺臭肚魚
俗名:臭肚、象魚、疏網、娘戾仔、西網
英文俗名:
Scribbled rabbitfish;
Scribbled spinefoot;
Spiny rabbitfish;
Spinefoot;
Black spinefoot;
Black trevally;
Blue-spotted trevally;
Little spinefoot;
Marbled-spine foot;
Happy moments; Mi-mi
是否有毒魚類:是
經濟型魚類:是
最大體長:30公分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同種異名:
Amphacanthus guamensis,
Amphacanthus marmoratus,
Amphacanthus scaroides,
Amphacanthus striolatus,
Amphacanthus tumifrons,
Sigamus spinus,
Siganus fuscescens,
Siganus marmorata,
Siganus marmoratus,
Siganus rostratus,
Siganus striolatus,
Siganus tetrazonus,
分布
世界分布:本魚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斯里蘭卡、安達曼海、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台灣、越南、中國沿海、印尼、紐幾內亞、澳洲、密克羅尼西亞、帛琉、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諾魯、索羅門群島、斐濟群島、新喀里多尼亞、東加、萬納杜、薩摩亞群島、庫克群島、紐埃、吉里巴斯等海域。
特徵
本魚身體上半部呈黃褐色,下半部呈白色。體測具灰白色捲曲似蟲的紋路,有時條紋之間形成不規則的網狀格,有時散布若干不規則的小黑斑。頭部棕褐色,蟲狀紋不顯著。尾鰭後緣幾乎呈截形。背鰭硬棘13枚、軟條10枚;臀鰭硬棘7枚、軟條9枚。它體長可達28厘米,一般為18厘米。另外各鰭鰭棘上有毒腺,被刺到會引起劇痛,須小心。
生態習性
棲息深度:水深1至50米
本魚屬於暖水性近岸魚類小型魚類,棲息在岩礁和珊瑚礁區,主要以附生在礁石的藻類為食。
經濟利用
肉質鮮美的良好食用魚,適合煮薑絲清湯或鹽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