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葉楤木

刺葉楤木

灌木,高2-3m。小枝疏生多數長短不等的刺,刺扁,長1-10mm,基部膨大。托葉和葉柄基部合生,先端離生部分錐形,有纖毛;分布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刺葉楤木
  • 拉丁學名:Aralia spinifolia Merr.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五加科
  • :刺葉楤木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葉大,長40-70cm,二回羽狀複葉;羽片長20-30cm,有小葉5-9,小片薄紙質或近膜質,長圓狀卵形或狀橢圓形,長7-12cm,寬3-6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有時略歪斜,上面脈上疏生小刺和刺毛,下面甚密,邊緣有鋸齒;側脈5-7對。傘形花序有多花,直徑約2.5cm;總花梗長1-6cm,有刺和剛毛;小花梗8-15mm,密生刺毛;苞片長圓形,長3-6mm,無毛;萼筒邊緣有5小齒,三角形;花淡綠白色,花瓣5,卵狀三角形,長約1.5mm;雄蕊5,花絲細長,子房5室,花柱5,分離。核果卵球形漿果狀,黑褐色,有5棱,長約5mm,花柱宿存。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

分布範圍

分布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

主要價值

【藥 名】:刺葉楤木
【拼 音】:CIYESONGMU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五加科植物刺葉楤木。
【功 效】:祛風散寒、補中益氣、活血止血、續筋接骨、消炎解毒。
【主 治】:用於風寒頭痛、風濕痹痛、頭暈、吐血、血崩、跌打損傷、骨折、淋巴腺炎、癤痛骨髓炎。
【性味歸經】:辛、苦,溫。入肝、脾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6一9克。外用:搗敷。
【別 名】:長刺楤木(《中國高等植物圖鑑》)、鳥不企、雞雲木、鷹不扒、雷公木(廣西)
【考 證】:始載於《福建師範學院學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