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雙手行針補瀉分清營衛論述迎隨與調氣針法結合腧穴特性針法合於四時。
簡介,強調雙手行針,補瀉分清營衛,論述迎隨與調氣,針法結合腧穴特性,針法合於四時,
簡介
《難經》是一部闡述《內經》中有關脈學、經絡、臟腑、疾病、腧穴、針法等問題的著作,相傳為秦越人(扁鵲)所作。全書以質疑問難開工共分八十一難,其中第六十九難至八十一難主要討論針法及其補瀉法的運用。《難經》進一步豐富了《內經》的理論,對後世針灸學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強調雙手行針
左右雙手協同行針,《靈樞·九針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指出右手將針刺入穴位時,左手要同時配合加以輔助。《難經》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七十八難》:“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厭(壓)按所針滎輸(泛指穴位)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意指懂得針術的人是重視左手(押手)的作用的,不懂針術的人才只信賴右手(刺手)的作用,並且具體指出:當進針的時候,一定要先用左手按壓所要針刺穴位的所在處,通過彈、爪等法以宣導氣行,使右手所持之針得以順利刺入。另在《八十難》中說:“左手見氣來至,乃內(納,推進)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維有見加入,有見如出也。”說明左右雙手得協同配合,不僅僅是單指進針這一方面。臨床實踐證明,在定穴及進針、候氣、催氣、得氣、補瀉、出針等整個行針過程中,如能充分運用左右雙手的協同配合,可以探明穴位的所在,促使經氣的聚散,以及感知穴位處的皮肉筋脈骨分布和氣血循行等情況,減輕或免除進出針時的不適感,穩定腧穴部位和針身以便各種手法的施行等。所以雙手行針法為後世針灸家廣泛套用。
補瀉分清營衛
營衛之氣的運行,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散布在淺表;營氣行於經隧,處於深里。所以刺衛者宜淺,刺營者宜深。《七十一難》說:“針陽者,臥針而刺之”意指針刺屬於陽得衛分(淺層)要沿皮橫刺,以免損傷深層的營氣。“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意指針刺屬於陰的營分(深層)要先用左手按壓穴位,使淺層的衛氣散開後,方可刺入,以免損傷淺表的衛氣。要求“刺榮無(毋)傷衛,刺衛無傷榮”。這說明針刺候氣時對深淺度要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如當深反淺,則未及於營而反傷於衛;當淺反深,則誅伐太過而損及於營。《七十六難》說:“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榮衛通行,此其要也。”《七十八難》中更為具體地指出:“得氣,因推而內(納)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就是說在進針得氣後,將針推進下插的為補法;將針動伸上提的為瀉法。因為補法系從衛分取氣,由淺向深按插,是從衛分引氣深入以納之。瀉法系從營分散氣,由深向淺抽提,是從營分引氣外出以散之。《醫學入門》:“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於後而濟其虛也。瀉則從榮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取其榮氣迎之於前而瀉奪其實也。”《難經》所說的“推而納(進)之”(以按為主)和“動而伸之”(以提為主)是《靈樞》補瀉法的推衍。後世針灸家以《金針賦》為代表,又演變為:補法用先淺後深,緊按慢提法;瀉法用先深後淺,緊提慢按法。《七十八難》提到:“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就是說假如針刺時未能得氣,男子可用淺提法候氣於衛分(外),女子可用深插法候氣於營分(內)。如久求而不得氣,說明營衛之氣衰竭,病情較為危重。
論述迎隨與調氣
《七十二難》說:“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迎,指瀉法;隨,指補法。運用補瀉針法必須知曉營衛氣血的傳注分布和盛衰,根據它的順逆以行補瀉。順著經氣以益其不足為補,所以稱為隨;逆著經氣以損奪其有餘為瀉,所以稱為迎。疾病的產生往往是陰陽失調的緣故,所以針刺調氣也必須以陰陽為基礎,以人體內外表里之間的關係為依據,對陰陽的盛衰進行調治。這與《靈樞·終始》:“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靈樞·根結》:“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之意相近。以後,元、明針灸醫家將各種針刺補瀉概稱迎隨。如補法採用順緊方向而刺,由淺入深(以插法為主)而刺、當氣血衰少時刺,為隨;瀉法採用逆經方向而刺,由深出淺(以提法為主)而刺,當氣血旺盛時刺,為迎。《針灸大成》中論述針刺補瀉法的一節,即以“經絡迎隨設為問答”作為標題。《濟生拔萃》中有《雲岐子論經絡迎隨補瀉法》。後世據此說又引伸具體化而成“針向補瀉”,如《醫學入門》引《圖注難經》說:“手三陽從手至頭,針芒(尖)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足三陽從頭至足,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足三陰從足至腹,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手三陰從胸至手,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宋代丁德用在注釋《七十二難》時說:“夫榮衛通流,散行十二經之內,即有始有終。其始自中焦,注手太陰一經一絡,然後注手陽明一經一絡,其經絡有二十四,日有二十四時,皆相合。此凡氣始至而用針取之,名曰迎而奪之。其氣流注終而內針,出針捫穴,名曰隨而濟之。”以經脈與日時相配合以行補瀉,後為《針灸聚英》所闡發,發展而成“十二經病井滎輸經合補虛瀉實”法,實即現在所稱的子午流注針法的一種——納支法。
針法結合腧穴特性
針法補瀉除涉及人體功能狀態、針灸作用方式外,腧穴選用也是一個因素,《難經》中主要介紹了以五腧穴為基礎,依據五行生剋的關係,通過配穴的形成而創立的“補母瀉子法”和“瀉南補北法。”
補母瀉子法《六十四難》根據《靈樞·本輸》及陰陽剛柔相濟的原理,以五腧穴配屬五行:陰經為井木、滎火、輸土、經金、合水;陽經為井金、滎水、輸木、經火、合土。配十天干則肺屬辛金、大腸屬庚金;腎屬癸水,膀胱屬壬水;肝屬乙木,膽屬甲木;心、心包屬丁火,小腸、三焦屬丙火;脾屬巳土、胃屬戊土。按照五行相生關係,每條經各有一個“母穴”和一個“子穴”。“母能令子虛,子能令母實”,所以《六十九難》提出了“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的補瀉法。如肺屬金,肺虛可補其母穴——輸(土)穴太淵;肺實可瀉其子穴——合(水)穴尺澤。《七十九難》也舉例作了說明:“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瀉可取心包(火)經的輸(土)穴大陵,補可取心包(火)經的井(木)穴中沖。
補母瀉子法除用本經穴位外,也可套用相關經脈上的穴位。如肺虛可用脾(土)經穴位,或補脾經輸(土)穴太白;肺實可用腎(水)經穴位,或瀉腎經合(水)穴陰谷。《針灸大成·南豐李氏補瀉》:“凡針逆而迎奪,即瀉其子也,如心之熱病,必瀉於脾胃之分。針順而隨濟,即補其母也,如心之虛病,必補於肝膽之分。”即指心(火)之熱病可瀉脾、胃(土)經的穴位,心之虛病可補肝、膽(木)經的穴位。
瀉南補北法《難經·七十五難》根據五行生剋關係,指出對肝實肺虛之證,要用瀉心火,補腎水的方法治療。說是:“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東方屬木代表肝,西方屬金代表肺,南方屬火代表心,北方屬水代表腎。東方實,西方虛,即肝(木)實、肺(金)虛,是一種“木實侮金”的反克表現。補北(腎)瀉南(心)就是益水制火,即補腎瀉心。火(心)為木(肝)之子,瀉火能抑木,可奪肝(母)之實,又能減少其克金(肺)之力。水(腎)為金(肺)之子,補水可以制火(心),使火不能刑金,又能濟金以資肺(母)之虛,使金實得以制木。瀉南補北法可以說是對“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一說的補充。如果按照補母瀉子法,肝實肺虛,法當瀉心火補脾土,而這裡為什麼不補脾土而補腎水。清代葉霖《難經正義》中說:“夫五行之道,其所畏者,畏所克耳。今火大旺,水大虧,火何畏乎?惟其無畏,澤愈旺而莫能制,苟非滋水以求勝之,孰能勝也。……雖瀉火補水並言,然其要又在補水耳。……今補水而瀉火,火退則木氣削,又金不受克而制木,東方不實矣,金氣得平,又土不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虛矣。若以虛則補母言之,肺虛則當補脾,豈知肝氣正盛,克土之深,雖每日補脾,安能敵其正盛之勢哉?縱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克,亦所得不償失矣,此所以不補土而補水也。或疑木旺補水,恐水生木,或木愈旺,故聞獨瀉火不補水論,忻然而從之?殊不知木已旺矣,何待生乎。況水之虛,雖峻補不能復其本氣,安有餘力生木哉,若能生木,則能生火矣。……瀉火補水,使金得平木,正所謂能治其虛。不補土,不補金,乃瀉火補水,使金自平,此法之巧而妙者。”
瀉井刺滎法實熱證需瀉井穴時,《難經》中指出可以根據“實者瀉其子”的原則,改以滎穴來代替。《七十三難》:“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之,刺之奈何?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因為井穴在手足指(趾)端,此處皮肉淺薄,而氣藏於皮肉之內,則氣較為微小,不便使用針刺手法,所以說氣少不足使也。如胃經實證當瀉其井穴歷兌,可改用其滎穴內庭。元代汪機《針灸問對》說:“此說為瀉井者言也,若當補井,則必補其合。”因此有“瀉井須瀉滎,補井當補合”之說。
針法合於四時
春夏刺淺,秋冬刺深針刺深度視針刺部位、病證需要、針感程度而定,也要參考季節這個因素。《七十難》認為:“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變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變在下,故當深取之。”認為人的氣血活動與季節有關。春夏季,自然界的陽氣向上,人體的陽氣也趨向淺層,所以針刺宜淺;秋冬季,自然界的陽氣向下,人體的陽氣也趨於深層,所以針刺宜深。“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意指春夏從深層(肝腎之部)引出陰氣(一陰),秋冬則宜從淺層(心肺之部)納入陽氣(一陽)。
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輸,秋刺經,冬刺合《七十四難》:“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輸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也。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認為井、滎、輸、經、合五腧穴,是與季節相聯繫的,針刺時要加以注意。其具體內容與《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中“冬刺井”、“春刺滎”、“夏刺輸”、“長夏刺經”、“秋刺合”以及《靈樞·四時氣》中“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夏取盛經孫絡”、“秋取經輸。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滎”說法有所不同。擇要列表對照如下
時處《靈樞·本輸》《靈樞·四時氣》《素問·水熱穴論》《難經·七十四難》春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春取絡脈分肉間(肝氣始生……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春刺井(邪在肝)夏夏取諸輸孫絡肌肉皮膚之上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夏取盛經分腠(心氣始長……邪居淺也)夏刺滎(邪在心)秋秋取諸合,余如春法秋取經、輸;邪在府,取之合秋取經、輸(肺將收殺……取輸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秋刺經(邪在肺)冬冬取諸井、諸輸之分,欲深而留之冬取井、滎,必深以留之冬取井、滎(腎方閉……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冬刺合(邪在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