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毛黧豆(原變種)

刺毛黧豆(原變種)

刺毛黧豆(學名:Mucunapruriens(L.)DC.)屬於刺桐亞族物種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刺毛黧豆(原變種)
  • :植物界
  • 分布區域:雲南南部、西南部,貴州西南部(安龍)
  • 性質:一年生、半木質纏繞藤本
中國植物志系統位置,形態特徵,產地分布,

中國植物志系統位置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薔薇目 Rosales
薔薇亞目 Rosineae
豆科 Leguminosae
蝶形花亞科 Papilionoideae
菜豆族 Trib. Phaseoleae
刺桐亞族 Subtrib. Erythrininae
黧豆屬 Mucuna
刺毛黧豆 Mucuna pruriens

形態特徵

一年生、半木質纏繞藤本。
莖具細縱溝槽;枝纖細,被緊貼的柔毛,漸變無毛。
羽狀複葉具3小葉,葉的大小變化大,長可達46厘米;托葉長3-4毫米,脫落;葉柄長8-26厘米,被柔毛;頂生小葉橢圓形或卵狀菱形,長(7-)14-16厘米,寬(4.5-)8-10厘米,先端圓,急尖或變狹成短尖頭,基部寬楔形至圓形,側生小葉極偏斜,長7-19厘米,基部稍截形或稀心形,上面初被毛,漸變無毛,下面薄被灰白色絹毛;側脈每邊5-8;小托葉錐狀,長4-5毫米;小葉柄長5毫米,被淺褐色茸毛。
總狀花序腋生,長而下垂,長15-30厘米,每節生2-3朵花,花序先端2/3有花,最下面無花部分無苞片;花梗長2-4(-6)毫米。
密被毛;苞片和小苞片線狀披針形,被毛,在花開放後脫落;花萼密被淺棕色短毛,萼筒寬杯狀,長5毫米,寬10毫米,2側齒寬三角形,長2-4毫米,寬1.5-3(-3.5)毫米,最下齒狹三角形,長6-10毫米,寬2-3毫米;花冠暗紫色;旗瓣長1.6-2.5厘米,長為龍骨瓣的1/2-2/3,先端圓,微凹,邊緣具睫毛,翼瓣長2-4厘米,寬約1.2厘米,比龍骨瓣短或近等長,先端圓,瓣柄長約4毫米,耳長約1毫米,邊緣具睫毛,龍骨瓣長2.8-4.2(4.5)厘米,瓣柄長約5毫米,耳長1-2毫米;雄蕊管長2-2.7厘米;胚珠約6。
莢果長圓形,但不具念珠狀,稍呈S形,長5-9厘米,寬0.8-2厘米,厚5毫米,密被深褐色,橙色或金黃色長硬刺毛,邊緣加厚,中央具槽,有時具脊,表面有或無不規則縱皺紋;種子3-6顆,淺黃褐色,褐色至黑色,橢圓形,長0.9-1.78(-2)厘米,寬0.4至1.3厘米,厚(3-)4-10毫米,種臍長3-6毫米,僅占種子周長之1/8.
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產地分布

產雲南南部、西南部,貴州西南部(安龍),海南和廣西(西北部)。
生於平地至1700米的疏林、混交林或在灌叢中,或在河邊、路旁。
廣泛分布於亞洲、熱帶美洲、熱帶非洲和馬達加斯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