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尾魚毒素(maitotoxin,MTX)是由崗比甲藻類產生,經食物鏈蓄積於刺尾魚體內的一類結構獨特的海洋生物毒素,常與西加毒素同時存在於相同的魚體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刺尾魚毒素
- 外文名:maitotoxin
- 外文簡寫:MTX
- 致死劑量:50ng·kg-1
- 分子量:3422
- 極性:高極化
- 所屬學科:海洋科技
簡介,化學性質與結構,毒理,救治,
簡介
刺尾魚為鱸形目(Perciformes)刺尾魚科(Acanthuridae)約75種體高而薄的熱帶海生魚類的統稱。刺尾魚毒素(maitotoxin,MTX)是由崗比甲藻類產生,經食物鏈蓄積於刺尾魚體內的一類結構獨特的海洋生物毒素(the marine dinoflagellate Gambierdiscus toxicus)。隨著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及MTX中毒事故的增多,MTX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已成功地從崗比甲藻和刺尾魚體內分離並純化MTX。刺尾魚毒素常與西加毒素同時存在於相同的魚體中。
剌尾魚毒素具有非常獨特的性質,本身為生物高分子(biopolymer),為分子量最大的天然物,也是造成草食性魚類有毒的主要熱帶珊瑚礁魚毒素,也是天然毒素最強的一種,其LD50= 50mg·kg-1.,只有少數幾種細菌性蛋白質毒素的毒性大於刺尾魚毒素。
化學性質與結構
刺尾魚毒素是一種高極化化合物,可溶於水、甲醇、乙醇、二甲基亞碸,不溶於氯仿、丙酮和乙氰。純刺尾魚毒素為無色固體,極易被氧化,有著相對較大的分子量。在1mol鹽酸溶液或lmol氫氧化鈉溶液中加熱,毒性消失;在純水、lmol醋酸或lmol氫氧化錢溶液中,其毒性不受影響。其化學結構屬梯形聚醚類,其二鈉鹽的化學分子式為Cl64H256S2Na2,相對分子量3422,由142個碳鏈,32個醚環,28個羥基及2個硫酸基組成,大多為反式稠環。其生物活性部分為硫酸鹽、羥基及鹼基氮原子,尤其硫酸鹽基團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效應,起決定作用。
毒理
刺尾魚毒素毒性強,培養大鼠肝細胞TD50為80 pmol/L,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50 ng/kg,其毒性強度比西加毒素高2倍。到目前為止,在已發現的赤潮生物毒素中,該毒素的毒性最強。對MTX的毒性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並缺乏有效的防護措施。其細胞毒理作用主要是激活了Ca2+依賴性離子通道,導致Ca2+等離子內流,使胞內Ca2+濃度迅速增高,產生一系列生物效應,大量的鈣離子進入細胞內,而影響到和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增加相關的生理作用,諸如:刺激神經傳導物質或激素的釋放,活化磷酸化酶C與A2及蛋白質激酶,造成肌肉的收縮作用,同時細胞膜電位去極化,最終導致細胞凋亡或死亡。另外刺尾魚毒素也影響到許多與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增加無直接相關的生理作用,顯示刺尾魚毒素亦作用於其他部位。
救治
刺毒魚刺傷後,可使周圍組織發生嚴重的創傷反應,如出血、神經與肌肉損傷、局部感染等。刺毒魚毒素又可使傷員出現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功能障礙。救治措施為:局部綑紮、清創排毒、止痛、抗毒及防止繼發感染。可在傷口上端扎止血帶,防止毒液擴散,並用拔火罐法吸出創口內毒液。有毒魚的毒棘鋸齒刺傷可引起嚴重裂傷和軟組織創傷,應立即用冷鹽水或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創面,對刺入創面小而內部損傷大或污染的創口應予以擴創或吸收沖洗。同時仔細探查創口內有無毒棘的皮鞘碎片,如有應與毒液一起鑷除並徹底沖洗,壞死組織應一併清除,防止繼續吸收中毒。清創後的傷口可浸泡在有輕度麻醉作用的硫酸鎂溶液內30~90 min,然後再次清創並施縫合手術。抗毒處理可用3%鹽酸吐根素(吐根鹼)1 ml加3~5 ml生理鹽水或蒸餾水稀釋(必要時可用原液)在刺傷處或刺傷附近的近心端作皮下或肌肉注射,總量不超過60 mg,以免過量導致藥物中毒。其它症狀可對症處理。為防創傷引起感染,應根據傷情及時使用抗生素和破傷風抗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