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衡霸權這篇論文的作者是劉豐,導師是張睿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制衡霸權
- 作者:劉豐
- 頁數:197頁
- 關鍵字:國際政治 國際關係 霸權主義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結構壓力、霸權正當性與大國行為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劉豐著
導師
張睿壯指導
學科專業
政治學理論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南開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9
關鍵字
國際政治 國際關係 霸權主義
館藏號
D80
館藏目錄
2010\D80\3
內容簡介
在無政府狀態下,面對國際體系中的霸權威脅,主要大國出於維持自身生存與安全的考慮,可能採取多種多樣的行為,制衡(balancing)就是一種重要的行為選擇。縱觀歷史可以發現,當面對潛在或實際的霸權威脅時,主要大國會傾向於採取內部自強或外部結盟的手段來反對霸權,但有些時候大國制衡行為的強度可能較低,甚至出現制衡缺位的情況。鑒於大國制衡行為在現實中的變化及其在理論上的爭論,本文試圖回答的核心問題是:在面對霸權威脅時,主要大國是否會採取制衡行為?為什麼採取制衡行為?這種行為又為何會發生強弱變化?在對相關文獻進行批判性評估的基礎上,本文選擇了結構壓力和霸權正當性兩個變數來解釋大國制衡行為。 本文的核心假設是,主要大國制衡霸權的強度主要取決於國家面臨的結構壓力的大小以及霸權正當性的高低。結構壓力是指一個國家在國際結構中的相對位置對其生存和安全產生的壓力。對於大國而言,這種壓力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響:極的數量、實力分布狀況以及一國與潛在或實際霸權國的實力差距大小。霸權正當性是指霸權國的行為及其主導下的秩序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和合理性(justifiability),它主要依賴於霸權秩序的價值共享程度、規制建設水平和公益供給規模。一般而言,當結構壓力較大,而霸權正當性較低時,主要大國會及時地採取較強的制衡行為;當結構壓力較小,而霸權正當性較高時,主要大國的制衡行為會相對遲緩和微弱。為了檢驗核心假設,論文運用比較方法和過程追蹤方法詳細考察了以下三個案例:(1)拿破崙戰爭時期歐洲主要大國的策略反應(1799至1815年);(2)冷戰期間美國與蘇聯的相互制衡行為(1945至1985年);(3)冷戰結束後次等大國對美國主導地位的回應(1991年至今)。 在案例研究的基礎上,本文的主要發現包括:(1)在多極體系下,制衡強度對實力差距和霸權正當性兩個變數都比較敏感。與潛在霸權實力差距較大的國家受到的結構壓力較大,因此採取制衡行為的強度較高;潛在霸權塑造正當性的程度越低,其他國家採取制衡行為的強度越高。(2)在兩極體系下,兩個“極國家”之間的制衡強度對實力差距和正當性兩個變數並不敏感。由於彼此面臨強大的結構壓力,並為爭奪霸權展開正當性競爭,兩個“極國家”相互之間始終會保持高強度的制衡行為。(3)在單極體系下,由於實力差距在短期內無法縮小,制衡強度對霸權正當性的敏感度較高。霸權國的正當性程度越高,次等大國的制衡強度越小;與霸權國實力差距較小的次等大國採取制衡行為的強度大於實力差距較大的國家。 本文有三個方面的理論貢獻:首先,明確了均勢與霸權的關係,通過對制衡行為的解釋將現實主義的均勢理論與霸權理論結合起來;其次,闡明了制衡行為與均勢生成機制之間的關係,揭示了次等大國在實力成長的基礎上會適時採取制衡行為,推動單極體系下的均勢生成;再次,在制衡實力的傳統認識上增加了制衡影響的維度,為理解大國崛起及其與霸權國的競爭提供了新的視角。 總體而言,本文在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框架下,揭示了主要大國對霸權威脅採取制衡行為的強弱變化、影響因素及其因果機制,探討了有關均勢和霸權兩種體系狀態的關係問題,補充了現實主義均勢理論關於制衡行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