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蠱

制蠱

相傳自古漢人貪戀苗女,而時間一長,又往往逃回中原。苗族女孩為了不被辜負,對許諾返回的心上人下蠱,規定時間不返回就會毒發身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制蠱
  • 分類:犬蠱、奧蠱、蛇蠱蜈蚣
  • 古文:蟲為蠱
  • 身死:中壯族蛇蠱毒
盅的定義,蠱的種類,養蠱方法,詳細介紹,金蠶蠱,癲蠱,措蠱,泥鰍蠱,蛤蟆蠱,石頭蠱,篾片蠱,蜴蠱和螂蠱,蛇蠱,

盅的定義

“於文,皿。谷之飛亦蠱。”
【“蠱”】字由皿蟲組成,本指生於器皿的蟲或器皿被蟲蛀壞。逐步引申,穀物腐敗所生的飛蛾從及通過其他物體變質而形成的蟲也被稱為“蠱”。蠱被稱為“蠱”。蠱被認為具有變幻莫測的性質和非同尋常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  “以毒藥藥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謂之蠱毒。”由毒蠱引發的疾病稱為“蠱疾”或徑稱為“蠱”。先人所說的蠱疾有兩個特點:蠱疾患者如同被鬼迷惑,神智錯亂;毒蠱主要通過食物進入人體而從體內發作,與蠍螫蛇咬有異。這種巫術不僅危害嚴重,而且流傳甚廣,歷代文獻屢見記載。《周禮·秋官》記載周朝有“庶士”之職,掌除毒蠱。漢代毒蠱盛行,《周禮·秋官·庶士》鄭玄注引東漢《賊律》:“敢蠱人者及教令者棄市。”《晉書·郭璞傳》:若以蠱為妖蠱詐委者,則當投界裔土。梁·顧野王《輿地誌》載:“江南數郡有畜蠱者,主人行之以殺人。行飲食中,人不覺也。”

蠱的種類

晉以後文獻記載有、貓蠱、蜘蛛蠱等。而宋代以後又有人對蠱進行系統分析,把蠱的種類分成:蛇蠱、金蠶蠱、南片蠱、石頭蠱、泥鰍蠱、中害蠱、措蠱、腫蠱、癲蠱、陰蛇蠱、生蛇蠱等。

養蠱方法

有些造蠱者強調必須在農曆五月五日(端午日)聚置毒蟲,這是受了五月五日毒氣最盛的傳統觀念的影響。“蠱,多於端午日制之,乘陽氣極盛時以製藥,是以能致人於病、死。”又:“多用蛇、蟲、蜈蚣之屬來制,如果無法解救時,一觸便可殺生。”
傳說中養蠱的方法、與《通志》上一二載的相類似。《通志》中所記載的.要用一百種蟲類,而夷人所要的只有十二種。在養蠱以前,要把正廳打掃得乾乾淨淨,全家老少都要洗過澡,誠心誠意在祖宗神位前焚香點燭,對天地鬼神默默地禱告。然後在正廳的中央,挖一個大坑,埋藏一個大缸下去,缸要選擇口小腹大的,才便於加蓋。而且口越小,越看不見缸中的情形,人們越容易對缸中的東西發生恐怖,因恐怖而發生敬畏。缸的口須理得和土一樣平。等到夏曆五月五日(端陽),到田野里任意捉十二種爬蟲回來問E端陽那天捉回來的爬蟲養不成蠱),放在缸中,然後把蓋子蓋住。這些爬蟲,通常是毒蛇、鱔魚、蜈蚣、青蛙、蠍、蚯蚓、大綠毛蟲、螳螂……總之會飛的生物一律不要,四腳會跑的生物也不要,只要一些有毒的爬蟲。這十二種爬蟲放入缸內以後,主人全家大小,於每夜入睡以後禱告一次,每日人未起床以前禱告一次。連續禱告一年,不可一日間斷。而且養蠱和禱告的時候,絕不可讓外人知道。要是讓外人知道了,自己養的蠱就會被巫師用妖法收去,為巫師使用,主人就會全家死盡。即使不被巫師收去,成蠱以後,也會加害主人。
一年之中那些爬蟲在缸中互相吞噬,毒多的吃毒少的,強大的吃弱小的,最後只乘下一個,這個爬蟲吃了其他十一隻以後,自己也就改變了形態和顏色。根據傳說的種類很多。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叫做“龍蠱”,形態與龍相似,大約是毒蛇、蜈蚣等長爬蟲所變成的。一種叫做“麒麟蠱”,形態與&間相似,大約是青蛙、蜥蜴等短體爬蟲所變成的。
一年之後蠱已養成,主人便把這個缸挖出來,另外放在一個不通空氣、不透光線的秘密的屋子裡去藏著。據說蠱喜歡吃的東西是豬油炒雞蛋、米飯之類,飼養三四年後,蠱約有一丈多長,主人便擇一個吉利的日子打開缸蓋,讓蠱自己飛出去。蠱離家以後,有時可以變成一團火球的樣子,去山中樹林上盤旋,有時可以變成一個黑影,在村中房屋間來往。蠱的魔力最大的時間是黃昏。每次蠱回家之後仍然住在缸中。吃到人的這天,主人就不必餵它東西了。據說養蠱的好處並非要蠱直接在外面像偷盜一樣偷寶貝回來供主人使用,而是要借重蠱的靈氣,使養蠱的人家做任何事情都很順利。如果主人想要經商,借重蠱的靈氣,可以一本萬利。如果主人想要升官,借著蠱的靈氣,可以直上青雲。反過來說,如果偶一不慎,被受蠱害的人家知道了,去請專門的巫師來把蠱收掉,蠱的主人便會諸事不宜,全家死盡。
養蠱的人家,除了日常要虔誠服侍之外,到每年夏曆六月二十四日,要對蠱作隆重的祭禮。這個祭禮延續三天,即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日,在這三天之內,主人要每天都用新鮮的豬一頭、雞一隻、羊一頭,煮熟以後,到晚上星宿齊觀天空之時,全家把豬羊雞搬入養蠱的秘室中去俯伏禱告,禱告完畢,將豬羊雞砍碎,投入缸中。據說蠱的食量很大,魔力很高。祭掃的時候,外人不得參加,訊息不可泄漏,否則又有身家性命的危險。除了聚蟲互咬一法外,各種特殊的毒蠱又分別有特殊的製造方法。

詳細介紹

金蠶蠱

在所有蠱中最有名的就是-------金蠶蠱
金蠶蠱傳說中的金蠶蠱形狀象蠶,通體金色燦爛。唐代人認為金蠶蠱“屈如指環,食故緋錦,如蠶之食葉”,故又稱之為“食錦蟲”也有人說之所以以金為名是因為:“每至金日,則蠱神下糞如白鳥矢,刮取以毒人”所以取名為“金”古代各地對蠱術的命名不盡一致,如清代廣東香山一帶習慣將蠱術稱為“鬼藥”或“挑生”。
除以上標目分析的影響較大的蠱種外,還有很多蠱只具其名而內容不詳,如《本草綱目》提到蜈蚣蠱,瑪蝗蠱,草蠱;明代的《渾然子》也有鼠蠱,鳩蠱的名稱。
古人早有百蠱之說,毒蠱和蠱術的品類是難以系舉的。

癲蠱

多是山中人所為,把蛇理土中,取菌以毒人。

措蠱

又謂之“放蛋”,更有調之“放瘠”、“放蜂”的,兩粵的人,多善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螞蟻蛔蟲頭髮等研為粉末,置於房內或箱內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為毒藥了。

泥鰍蠱

用竹葉和蠱藥放水中浸之,即變為毒的泥鰍。

蛤蟆蠱

唐代醫家說:“顏色乍白乍青,腹內漲滿,狀如蝦蟆;若成蟲吐出如蚵蚪形,是蛤蟆蠱也”蛤蟆蠱的特徵是蛤蟆成精為怪。

石頭蠱

用石頭施以蠱藥而成。聞蠱俗將石頭一塊放於路上,結茅標一二個,人行過則石跳上人身,或入肚內。國中肚內硬實,至三四個月則會動,肚鳴、大便結秘,人漸瘦弱。時而此石飛入兩手,時而此石走入兩腳,奇怪之至。不出三五年,其人必死。

篾片蠱

制蠱之法是將百蠱置器密封之,使它們自相殘殺,經年後視其獨存的,便可為蠱害人。

蜴蠱和螂蠱

蜴蠱即蜥蜴蠱,可能是指百蟲互食後獨存的蜥蜴,據說蜴蠱患者有面色黃赤、腰背沉重、舌上腫脹等症狀;螂蠱“顏色多青,毒成吐出似螂。”

蛇蠱

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則吐瀉,然則肚脹、減食、口腥、額熱、面紅。重的面上、耳、鼻、肚有蠱行動翻轉作聲,大便秘結。加上癲腫藥,更是沒有治好的希望。
選擇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到野外捕捉老鼠、蝴蝶、蜥蜴、蠍子、蜈蚣、毒蜂(由山上樹林間的毒菌經雨淋後腐爛而化為巨蜂,全身黑色,嘴很尖,有3厘米長)、馬蜂(在樹上築巢的那種)、藍蛇、白花蛇、青蛇(毒蛇之一種,青色,經常在青草中或樹上居住,又叫竹葉青)、吹風蛇(毒蛇之一種,身有黑斑,頭呈三角形,又稱眼鏡蛇)、金環蛇(俗稱金包鐵,身上有黃黑兩色環斑相間)等許多有毒動物,均放在一個陶罐內,讓它們互相咬打,吞食,直到剩下最後一個活的為止,把最後剩下的這個活動物悶死,曬乾,外加毒菌、曼陀羅花等植物及自己的頭髮,研成粉末,製成蠱藥。如果最後剩下來的活動物是蛇,就叫蛇蠱,以此類推,有蝴蝶蠱、鼠蠱、蜂蠱、蠍子蠱、蜈蚣蠱、蜥蜴蠱等。把這些蠱藥粉貯存在一個大碗裡,平時放置在飼養者的床頭底下,飼養者也須於農曆每個月的初九晚上夜深人靜後,在床頭點一支香插在大碗裡(或用一個盛米的竹筒插香在裡面),然後面對蠱碗叩頭作拜,且微閉雙目,口念咒語:告訴你聽呀阿公,雙膝下跪向你拜,恭敬之心時時有,他日有難請相助。如是,反覆念三次。月月如此,不得有誤,以示誠心。蠱成之日,取之以害人,十分可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