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文明與中國社會·分職定位:歷代職官制度》是2005年1月長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臧知非、沈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制度文明與中國社會·分職定位:歷代職官制度
- 作者:臧知非、沈華
-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年1月
- 頁數:269 頁
- 定價:36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806648186
《制度文明與中國社會·分職定位:歷代職官制度》是2005年1月長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臧知非、沈華。
《制度文明與中國社會·分職定位:歷代職官制度》是2005年1月長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臧知非、沈華。內容簡介職官制度是國家權力統治的保障,是規範社會秩序的主體。傳統中國的權力結構是以君權為核心的金字塔,所有制度設計都...
《分職定位:歷代職官制度》是2005年1月出版的圖書。內容介紹 職官制度是國家權力統治的保障,是規範社會秩序的主體,傳統中國的權力結構是以君證君權的無上性而展開,都體現著尊卑有序的等級精神,這是一筆豐厚的歷史遺產,也是一個沈重的歷史包裹,把握職官制度,是把握中國歷史發展邏輯的關鍵。《分職定位(歷代職...
、《周秦社會結構研究》、《中國道教發展史綱》、《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合著第一卷第一作者)、《呂不韋傳》、《孝經與中國文化》、《分職定位:歷代職官制度》、《周秦漢魏吳地社會發展研究》(主編第一作者,和沈華、高婷婷合著)、《細說呂后》、《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論語注說》、《秦漢賦役與社會...
1972年生,江蘇蘇州人。歷史學碩士,任職中國哲學博士,蘇州科技學院歷史系講師。曾出片反專著《分職定位:中國歷代職官制度》(與臧知非合著),發表學術論文多篇。高婷婷,1979年生,江蘇大豐人。2004年畢業於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歷史系,獲史學碩士學位。現在蘇州工業園區社會事業局工作。曾發表《漢代儒生義利觀新探》、...
著有《周條社會結構研究》(與導師田昌五教授合著)、《呂不韋傳》、《中國道教發展史綱》(與劉鋒博上合著)、《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合著,第一卷),《分職定位:歷代職官制度》等。發表舂秋戰國史,秦漢史學術論文六十餘篇,主要從事先秦秦漢史、文化史研究。內容簡介 歷史的辯證法反覆昭示:發展不是簡單的生長...
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仿照王室設定百官有司,成為相對獨立的政權,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分掌政務、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級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礎上世襲,而且文武不分,平時治民,戰時就是各級將領。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國、都、邑、野、鄙。周王和諸侯的都城為國,諸侯國中的大城為都,小城為...
禮和樂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文化制度。禮樂文明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仍有其強大的生命力。基本介紹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明特徵,通過制禮作樂,利用“禮”教與“樂”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禮樂制度,維護封建等級秩序。對後來歷代都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第三節 皇位繼承制度 第四節 後宮制度 第五節 宦官制度 第五章 宰相制度 第一節 秦漢到南北朝時期的宰相制度 第二節 隋唐宋元時期的宰相制度 第三節 宰相制度的衰落:明清的內閣與軍機處 第四節 相權與皇權的協調與衝突 第六章 職官制度 第一節 隋唐以前的正途考選制度 第二節 隋唐以後的正途選官制度:...
第一節 中國古代歷史演變的特點 一、文明的延續性 二、多民族的統一性 第二節 中國史學精神 一、中國史學發展概況 二、古代史學精神 第六章 典制 第一節 禮制 一、禮制的起源與發展 二、禮制內容 三、禮制的歷史影響 第二節 職官 一、職官制度 二、選官制度 三、醫官制度 第三節 法律 一、古代法律制度...
《分職定位:歷代職官制度》(與沈驊合著),長春出版社,2005年初版,2008年再版。《人倫本原:〈孝經〉與中國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周秦漢魏吳地社會發展研究》(與沈驊、高婷婷合著),群言出版社,2007年。《細說呂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論語注說》,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生存與...
周禮是在根絕了殷商文明的核心巫覡文化的基礎之上建立的,是周王朝欽定的器物分配制度。歷代王朝都以“會典”、“典章”、“律例”或“車服制”、“輿服制”、“喪服制”等各式條文,規範和統御人們的物質生活。所以,禮在中國不僅是道德信仰和思想觀念,也是日用消費品分配的準則和人際交往的規範。日用器物對消費...
張國剛教授主要致力於中國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及史學理論的研究,特別是在隋唐史、歐洲漢學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面造詣頗深,成就斐然。曾先後主持過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八五”青年項目“德語國家漢學史”、教育部回國留學人員基金項目“中西文明的碰撞”、天津市“九五”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
中國與琉球的宗藩關係有五百多年之久。自明初以來,琉球與中國的關係就很密切,琉球不斷向中國進貢,琉球歷代國王都接受中國冊封。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對中山王察度發布詔諭。山北、中山、山南三王向明政府朝貢。琉球成為明帝國的藩屬。明朝皇帝還贈送閩南人三十六姓給琉球。清朝建立以後,琉球使節於1646年來華,受到...
從世界:應從巨觀角度看整個局勢的發展。全球化下,各國競爭更加激烈。中國崛起,在國際上的地位舉足輕重。香港雖為國際城市,與中國的關係不可分離。從愛:應該用愛去化解家庭、工作、社交中的衝突。從己:人貴有自知之明,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準確定位。文德武德:社會競爭大,雖然不至於琴...
銓選,是唐宋至清選用官吏的制度,也就是一種吏部主選文官,而兵部主選武官,且官員有的由皇帝任命,部分有關部門補選的一種選官制度。除最高級職官由皇帝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規定選補某種官缺。凡經考試、捐納或原官起復具有資格的人均須到吏部聽候銓選。涵義 銓選是指選官制度。唐五品以上官員由皇帝任命...
台灣省,簡稱“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台北,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北瀕東海,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 [1]台灣省由中國第一大島台灣島與蘭嶼、綠島、釣魚島等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組成。 [1]縱跨溫帶與熱帶。人口約2341萬,超過70%集中在西部5大都會...
“師爺”實際上是封建社會科舉選官制度的必然產物。清代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文化及經濟的入侵,官員們經常會遇到外國傳教、涉外經濟等新問題。特別是清代捐納制度的盛行,使得一些力不勝任,甚至不學無術之輩,也在金錢的作用下升官主政。而面對實際形勢,就連科舉中式銓選的“正道官員”也窮於應付。何況這些...
中國與琉球的宗藩關係有五百多年之久。自明初以來,琉球與中國的關係就很密切,琉球不斷向中國進貢,琉球歷代國王都接受中國冊封。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對中山王察度發布詔諭。山北、中山、山南三王向明政府朝貢。琉球成為明帝國的藩屬。明朝皇帝還贈送閩南人三十六姓給琉球。清朝建立以後,琉球使節於1646年來華,受到...
十四史中也是很大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食貨志》《兵志》亦編得好,敘述之詳,為二十四史中所僅見;《選舉志》、《職官志》系統地記載了宋朝官僚的詮選考課制度和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兵志》分述了宋朝武裝種類和招募、揀選、廩給、訓練、屯戍、器甲等制度。
後又專設提舉官。南宋時,各處市舶司曾一度並歸轉運司,或由提點刑獄司、提舉茶事司兼管,但為時不長。兩浙路各處市舶務的“抽解職事”由地方官負責。福建、廣南東路的市舶司仍設“提舉市舶”一職。宋代沒有關於市舶制度的統一、完整的規定,市舶司的職責主要包括:根據商人所申報的貨物﹑船上人員及要去...
(4)核心價值或基本理念層面,主要是指一個文化體系最終“為了誰、為了什麼”的定位與導向。它處於文化體系最深層核心的位置,向外展現為制度和規範體系的制定,並經過長期反覆的實踐,最終落實為一定的風俗習慣。總之,每一個文化體系都是以其主體的存在為基礎,以主體定位和定向為核心,通過主體思想和行為在若干基本...
今欲至中國見天皇帝,求復官職。士寧止之,不聽”,而明朝置之不理,導致緬甸宣慰幼子莽紀(又稱莽瑞體)逃到今緬甸南部的洞吾(今稱東吁)自立為王,明朝金字紅牌和信符制度開始崩壞,自朱元璋以來長期六慰相互爭地構怨,但金字紅牌制度的外邊區管控和制約作用削弱,明朝為此設定永昌同知,“專事撫夷”。與此...
把紀事與志、傳體結合起來,以通紀敘述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以典志記敘歷代典章制度。安作璋主持重新增訂了《山東通史》,首先在資料方面更加豐富,除補充正史中的有關資料外,還參考運用了大量的考古、檔案、文集、筆記、日記、報刊、回憶錄、訪問記、家譜族譜、社會調查等方面的資料。如新發現的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址、...